书城传记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林徽因传
16034800000022

第22章 坎坷岁月:投身时代拥抱河山(3)

未久,他们在北平的好友、同事也相继逃出北平,辗转来到长沙,他们多数是北大、清华的教授,一路向南计划去昆明办西南联大。林徽因一家先落了脚,加之有林徽因的地方,一向是知交环簇曲水流觞的场所,他们很快又在这个简陋的家里聚集起来,谈论局势,担忧或激励,每到激越时,救亡歌曲总会响起在这个小家里。久而久之,连五岁的弟弟都能跟着唱几句。稚嫩清脆的童声,总令人想到希望和未来,或许只要有孩子在,一切就不会失去希望吧。

正当生活渐渐平静下来的时候,日军的飞机却很快追了上来。

大片的战机压在城市上空,投下了无数黑色的炸弹,一朵又一朵的火焰之花,深深疮痍了这座后方的城市,一时间,城市变成了火海,火海里,人们号呼奔跑,憧憧人影模糊如雾,大抵是地狱也不过如此罢了。林徽因抱着女儿扶着母亲逃出房子,梁思成则抱着儿子在前头引路,其实他也是茫然的,哪里有路呢?到处都是火和血。他们身后,刚刚建立起来的家轰然倾塌,一颗炸弹落在他们身旁,那一刻,像是过了天长地久。林徽因望了丈夫一眼,绝望、悲伤、痛苦、凄凉……短短一瞬,已如千年。若是就这样死去,若是就这样死去……可能一家人死在一处,也算是幸运。炸弹没有爆炸,他们反应回来,彼此眼中都是死里逃生的庆幸。

家又没有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安置好老人和孩子,从废墟里挖出几件衣物,除了这些,他们已经不剩什么了。夜幕降临,他们只能借住在一位朋友家中。后来,他们便和金岳霖一起,寄居在长沙圣经学院。没过多久,沈从文和曹禺等人也相继来到长沙,沈从文的弟弟沈岳荃是国军一位团长,在和日军作战中受伤转到长沙治疗,伤愈之后,他即将返回前线。在临行前,他以兄长沈从文的名义在长沙三湘大酒楼举办了一次宴会,邀请了许多文化界名人,包括张莫若、朱自清、闻一多、萧乾等人,也邀请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

别后未经年,却都已物是人非。在他乡遇到同样尘霜如雪的故人,心中别是酸楚。聚会过后,梁思成决定取道湘西,前往昆明。11月末,冷霜若月色,皎洁了一地残墟,他们携儿带女,离开了长沙。林徽因最后一次回眸,似乎想要将一路上的艰难辛酸,点滴镌刻在心底。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她多么希望,在这个离乱年代,逃亡路上的自己,也能够有这样豁达心胸,淡看风云,笑傲江湖,任烟火侵袭,随枪声入耳。可是要她做到不怨、不怒、不恨、不伤,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她疲倦地靠在丈夫肩膀上,听到丈夫轻声说:“你记得父亲生前向我们说过的话吗?失望和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终身不许它侵入,人也需要水的这种勇敢和无畏。”

是的,战争或许会摧残我们的肉体,然而唯一能够彻底摧毁一个人的,却是内部和自身的黑暗。在悲伤的时候不去遏制,在痛苦的时候看不见光明,任是谁都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走出绝望。唯有在铁和血中淬炼灵魂,将软弱熔成铠甲,才能够勇敢而无畏地面对一切,包括愤怒和耻辱。

坚守·给时光一个美好的理由

那场战争,持续了八年。八年,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它足以将牙牙学语的婴儿,替换成笑容娇憨的萝莉;也足以将风度翩翩的少年郎,磨去棱角,折去骄傲,蜕变成沉稳内敛的男子。岁月是奇妙的,八年的时光,叠加在少年人身上,足够漫长,仿佛有一生那么长。堆积在耄耋老人身上,不能再多加皱纹,也不能把嘴角再拉下一些。

我们的生命,一半用来成长,一半用来苍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心啊,在岁月流转时光变迁中,究竟要容纳多少重量,才能修炼得沉着如水,天崩地裂也如一叶在眼前飘零而过?喜悲如昨日,故梦如桃源,烟火憔悴了天空,硝烟残损了如莲的容颜,一日日地老去,换来的是孩子一日日的新生,这是一场轮回、一场宿命,亦是一场甘之如饴的相拥。

林徽因的长女梁再冰回忆母亲时曾说过,母亲最遗憾的是身为一名建筑师,却几乎没有住过自己亲手设计的房子。听上去果真如暴殄天物。梁思成是我国现代建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林徽因亦是一名出色的建筑师,他们一生中设计过许多建筑,然而即使是令林徽因魂牵梦萦的北总布胡同三号,也并非他们自己的房子。唯一由她亲手设计并落成的房子,是在昆明避难时期位于龙泉镇的居所。

一路风尘仆仆,一家人逃到昆明。刚刚落脚,忽然松懈了一下,梁思成便病倒了。他年轻时曾出过车祸,脊椎向来不好,长途跋涉的辛劳,引发了扁桃体病毒。医生来看了之后,切除了扁桃体,却又引发了牙周炎,几乎都不能喝水,医生没办法,只好拔掉了他的牙齿。半年时间内,他只能卧床休息,不能受累。为了照顾丈夫,林徽因亲力亲为地接手了家里所有事务,买菜,做饭,洗衣,她少女时期十指不沾阳春水,当了太太也始终备受呵护,在战乱年代,却不得不操持起一家人的生活。

更令她愁眉不展的是他们从北平带过来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一家人要吃、要用,还打算在昆明重新开营造学社,她心里还有个小小愿望,想要自己造一个家。钱从哪里来呢?林徽因接下了云南大学补习英语的工作,一周六节课,每次去上课,都要翻过四座山坡,薪水是四十元,不算少,可用钱的地方却多。奉养母亲,照顾孩子,还有生病的丈夫,一家五口人的重担,现在是尽数落在林徽因的身上了。

还好,在林徽因的精心照顾下,梁思成的病很快有了起色,他开始接一些设计方面的工作。随着北平和上海的先后沦陷,一些有钱人逃到昆明避难,他们手上有钱,也打算好好住下来,于是请梁思成为他们设计宅院。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林徽因和梁思成经常工作到半夜,可报酬却十分微薄,幸好,也算是有了收入。这个家,在经历这么多风雨之后,总算在昆明安定下来。

梁思成开始着手重开营造学社,为了得到基金会的帮助,他特意写信给老友刘敦桢,请他来昆明一起工作。不久,他的学生莫宗江、陈明达等人也来到昆明,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营造学社重新启动了。接着,不少故人旧交也跋山涉水来到昆明。终点一致,路途却大相径庭:有坐车来的,有徒步来的,甚至还有从越南绕过来的。闻一多便是和他的学生一道从湖南绕道贵州南下昆明,而金岳霖孑然一身,取道香港,在河内乘火车至昆明。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也跟着历史语言研究所辗转到了此地。

一帮朋友又在遥远的大后方春城昆明相聚了,大家对视了一下,发现彼此都是风尘仆仆面如土色,脸上却挂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不由都相视而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况这群好友,相聚在千里之外,其间欢喜,或许是生死都可以遑论了。心里浮动着久违的温暖和感动,林徽因坐在熟悉的朋友中,兴高采烈,甚至诗意而不是幽默地苦中作乐:你们看,昆明的阳光看上去也有些像意大利呢!

只要心里有温暖,人间处处未尝不是天堂。伊始,一家人是租住在一户黄姓人家的房子里,不久林徽因打算迁居,自己造房子居住。这是因为昆明虽然没有日军来侵占,但飞机还是整天盘旋在上空,时不时落下几颗炸弹,弄得人心惶惶。人们不胜其烦,纷纷向郊外转移。在昆明东北约二十里的地方,有一个僻静的小镇,名叫龙泉镇。历史语言研究所已搬到这里,后来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也搬了过来,梁思成也带着营造学社迁移到这里。不久,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也来到龙泉镇,一来是为了避祸,二来也是为了住下来。战争爆发后,昆明一时成为后方最热闹的城市,容纳人数毕竟有限,已有许多教授在龙泉镇盖起了房子。

林徽因看见,心念一动,决定也盖一所自己的房子。这个属于他们的家来得艰辛无比。首先是因为物价上涨,原本就所剩不多的积蓄告罄不说,还欠下了不少债。梁思成很豁达,既然如此,那就省点儿人工钱自己动手嘛。最后,梁思成自己做木工、泥瓦匠,林徽因和孩子则负责运送和打下手。在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下,这座三居室外加一个厨房的家,可算是在昆明建成了。这座房子,是他们亲手设计并建造的唯一一座房子。他们细心地用石灰粉将房子刷白,房梁上的瓦是青灰色的,承着昆明明亮的日光,敞亮而透气。小小的院落里种着碧绿的尤加利树,亭亭如盖,看上去一切都是如此静谧姣好。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新家,他们笑着跑来跑去,从屋子里跑到院子里,笑声跑了一路,也洒了一路。新家坐落得虽然偏远,可家里还是经常来客人。那是几个结伴同来昆明的空军飞行员,他们时常来到龙泉镇,很快又离开——他们是军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生命已属于国家和人民。每当他们离开时,林徽因总为他们牵肠挂肚,生怕不幸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国军的飞机性能不好,一旦与敌机狭路相逢,很难幸免于难。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些飞行员的遗物,一次次被送到龙泉镇来——他们孤身一人,留下的通信地址,就是林徽因的家。她一次次含泪接过这些孩子们的遗物,这场战争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她记得这里面有个飞行员小黄,上次来的时候,还喜滋滋地给她看未婚妻的照片。那是个脸圆圆的女学生,笑起来很好看,如果他们结婚,他一定会是一个好丈夫。然而,他们再也没有携手共度的机会了。

1939年,梁思成离开昆明,外出考察西南建筑。这次外出长达半年,家中一切都需要林徽因一人操持。生活越发艰难,飞涨的物价,拮据的条件,连一日三餐,林徽因都需要绞尽脑汁。龙泉镇并没有自来水,水是用最原始的方式挑来的,因此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口大水缸,一天的用水都出自其中。林徽因家的水缸又高又深,早上起来,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村里的水井挑水,一趟又一趟。生活条件的艰苦,到底还可以忍受,只是涨得飞快的物价,到底让林徽因有些吃不消了。

他们刚来到昆明的时候,一袋大米是三四元,足够一家人吃上好久,而现在需要一百多元一袋,还经常是有价无市。镇上没有电,交通也不方便,晚上照明靠的是菜籽油,可菜籽油也贵,为节省钱,林徽因是天一黑就让孩子们上床休息。每天躺在床上的时候,浑身酸痛的身体似乎在告诉她,她已经透支了。这样的生活,不知何时才是尽头。她茫然地望着窗外黝黑的夜空,出神了。

梁思成考察归来,经济状况也没有任何改善,反而陷入了更大的困窘之中。由于战争越演越烈,营造学社几近山穷水尽,幸而史语所的傅斯年将营造学社的五个人纳入了他们的编制里,他们还能拿到一点儿固定工资。可这工资一到手,就得马上买药、买米,不然没两天,飞涨的物价就会将它们变成一张张废纸。

当一日三餐都成为奢望时,是他们的美国朋友费正清夫妇伸出了援手。他们在和金岳霖来信的只言片语中,察觉了好友的境地,便托金岳霖带来一百美元,并央求金岳霖保密。金岳霖向来不会撒谎,哪里能瞒得过林徽因,她很快发觉真相,感动和酸楚在心头蔓延开来,滚烫又冰凉。这笔钱帮林徽因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还清了造房欠下的债务。

在这场战争中,他们经历了流离、逃亡、病痛、苦寒……可绝望并没有击败他们。林徽因和梁思成正是这个时期千万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们的遭遇是相似的,他们的精神也是一致的。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们并没有选择离开祖国,去富裕和平的地方享受人生。对于林徽因和梁思成而言,并不是没有机会的。然而,他们还是选择了留在故土,甘受清贫,坚守着赤诚的信念,举步维艰地活下去。

艰难的开始,若能以圆满终局,那么暂时的痛苦和悲伤又何妨呢?往后的林徽因,曾无数次回忆起这段铁灰色的岁月,她在其间,苍白了容颜、粗糙了双手、清霜了鬓角,然而她的灵魂却在所有磨砺中更加高贵和纯粹。或许,那就是时光所赐予她的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