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藏砚
砚如果长时间不用,最好用布、报纸或砚盒包好装好,置于干燥的地方(制造砚台有一步是泡水,但刚做好的砚台是放在玻璃钢罩子里防潮的。)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易干燥,砚匣易干裂。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
有些配有木盒的砚台因盒子收缩,取砚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敲打砚台本身,可以在砚下垫好棉被一类的东西,用一只手抓住砚台,另一只手用锤子轻轻敲打木盒,使盒子与砚脱离。如盒子确实不合适,就要挖凿盒边或是另做盒子。
(5)玩砚
在赏玩时,桌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接触金属或玻璃器物。特别贵重的砚台,朋友间赏玩时,主客都要倍加小心,以免造成损伤使大家都很扫兴。
第二节砚用清供
一、砚匣
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檀、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考究的砚匣颇受文人的重视。《砚林拾遗》中说道:“贮砚宜避光,漆木匣不宜纸,漆润纸燥也。”砚匣要具有观赏价值和坚固的实用性,起到对砚的保护映衬作用,使匣“与砚同寿”,与砚的造型和谐统一,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材质
砚匣的材质必须是硬度适宜,耐潮湿,能起到对砚的长期保护作用。砚匣材料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其品种主要的可以分为木匣、漆匣、纸匣、锦匣、石匣、金属匣等几种。
(1)金属匣:以金属制匣的情况比较少,像东汉的铜兽形砚匣,明和清初也偶有以铅锡合金制成的砚匣,其目的是保持砚匣内的水汽达到养砚的目的,同时还可留住墨的香味。但总的来说金属较砚的硬度高,以金属为匣必然伤砚,且用砚研墨必用水,水则易使金属氧化生锈,剥落易损。
(2)石匣:以石作匣的情况也不少,且多出现于近代石料较贱的砚种。石匣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匣和砚为一体,只是多了一只石的砚盖。此类砚匣石质外露,极易碰伤和受到气候干湿的影响,石质粗糙。二是匣和砚分为两种石质,砚套于石匣之中,但石匣终究吸水性较强,其细腻的程度与漆木不能相比,也不是制砚匣的良材。
(3)木匣:木制砚匣的用材有紫檀、鸡丝、红木、花梨、金丝楠木、豆瓣楠木,等等。其制作方法分整块木板剜出和拼镶两种。整料剜出的气派大,用料费,但木料易撬裂变形;拼镶的做工精巧细腻,但易脱胶散架。因此一般来说异形砚的砚匣以整料剜的为多,而四方、长方形的砚匣则普遍采用拼镶方法。异形砚的砚匣,依砚的外形相应制成砚匣,如瓜砚可制瓜形,蝉砚可制蝉形。但其匣外形的雕刻不可太复杂,否则喧宾夺主,累赘庸俗。砚匣的底部内侧应凿成与砚的外形相应的浅池状,不可成平板状,称为“起底”。起底不但使砚匣增添灵秀俊俏的艺术效果,而且其弧形拱状的力学结构可使砚匣坚实牢固。异形和几何形的砚匣都不可有棱角出现,拐角转折的地方要圆浑自然,手感舒适。再来谈谈砚匣的形制。砚匣虽然形式各异,材料多样,但其主要的形制不外底托式,底托加盖式和封闭式三种。
(4)纸匣、锦匣:纸匣、锦匣只能起到色彩装潢的作用,往往做成匣外的套匣。
制作砚匣最理想的材料当为漆和木。以漆制成的砚匣,按照漆的工艺品种又可分为推光漆、雕漆、大漆、树脂漆等。有的在漆匣的盖上还采用描金、螺钿镶嵌、金银丝镶嵌、刻画书画等多种制作工艺。
漆砚匣的制作首推清代初期扬州漆器名手卢映之、卢葵生祖孙。当时是以优质的木材制成砚匣,其内壁也用推光漆,以防匣内水汽涨裂砚匣。
2.造型
砚匣的造型非常丰富,但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底托式:此类形制多用于大型砚,砚下只有一只木雕的底托将砚制置于底托之上即可,没有盖子。
(2)底托加盖式:俗称天地盖。此类形制多用于厚重的砚,如抄手砚等。匣由底托和上盖两部分组成,底托较上盖来得结实,使砚的四侧外露。其特点是启盖灵活,使用方便。
(3)封闭式,即全盖式。不论是规则形砚或不规则的随形砚,多有用此形制的。其方法是:以砚定形,以形定匣。匣分上盖和下底两部分,底与盖的接触处均有牙口,使之封闭严密。在砚匣高度的比例上,底高为砚匣总高的三分之一,盖则为砚匣总高的三分之二。
这一高度比例的优点是:取砚开启方便,对砚的装潢起到烘托的作用。同样,砚匣的内部深度也要有适当的比例。如底托内深为砚高的三分之一较为适宜。这样利于砚的使用、观赏、洗涤。若砚陷进匣内过深,只露其表,不仅取砚脱匣不便,而且掩盖了砚的整体艺术效果。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豹脚”的砚匣(即有足之砚匣)。使用这类砚匣务使其整体平稳,否则砚池注水以后会因砚匣的倾斜而溢出。豹脚的高度须适当,便于对砚的挪动为宜。同时砚匣的子口要吻合严密,不可高低不平,左右上下翘动。
二、砚屏
屏风在古代是重要的家居用具,可以起到挡风、遮蔽、隔间的作用,因而古人应用屏风的范围很广,有门屏、围屏、枕屏、炕屏、砚屏等多种形式。砚屏又名台屏,是置放在书桌几案上用以观赏的小型屏风,下有台座,上嵌图画或镶有美观纹理的美石,是一种由文房用具衍生而来的观赏工艺品。
砚屏究竟诞生于何时,并无准确的记载。宋人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说:“自东坡、山谷始作砚屏。”此说有借名人说事的嫌疑,虽然书法精妙的苏轼和黄庭坚都同在“宋四家”之列,但要说砚屏是他们发明的,未免也太过牵强,穿凿的痕迹太浓。唯一可以证明的,是砚屏一物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已经成为文房中的常见用具。
关于砚屏的作用,也有很多说法。一说是放在砚台的前面用于遮挡风吹,防止研磨的墨汁干涸;还有一说是古人坐在书桌前读书写字,砚台里的墨汁折射日光或烛光,容易晃眼,所以要用一块小屏风障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除了这些功能以外,写字时有一定的私密性,可能也是砚屏最初的作用之一。因为在古代,许多往来的公文信函都要手工抄写,不少官署里面都有一批专事誊抄的低级官员,大家集合在一起办公,砚屏可以起到隔间的作用,彼此处理公文誊抄,互不相扰。后来随着时移世变,砚屏的功能性也逐渐模糊,最后转化成为一种专门用于摆设观赏的工艺品。
砚屏与普通屏风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尺寸较小,重量轻,移动起来很方便,通常是用木头或竹子做成框架,镶嵌云母石、大理石一类带有纹理的美石,或者用石头或竹木的底板,在上面雕刻出人物、山水、花鸟、风景等传统题材图案,然后镶嵌在框架座内,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砚屏的收藏价值,也因制作年代、选材用料、工艺水平各方面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砚屏的框架底座,木料多用紫檀、黄花梨、酸枝等硬木,也有用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及其他硬杂木的,以材质名贵、形制新颖、工艺精细者为上品。
至于砚屏镶嵌的雕板,有浮雕、巧雕、阴刻等多种技法,雕刻是否到位,是决定砚屏价值高低的重要因素,以图案清晰精美、气势恢宏、色泽纹理美观者为佳。如福建的寿山砚屏,就是工匠巧妙地利用寿山石的色泽和纹理,设计雕刻出各种美轮美奂的图案,制成的砚屏,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砚屏虽然不是热门的收藏投资品种,但也有不少赝品,一些造假者将现代制作的工艺品做旧,或者用旧木料镶嵌新雕板,冒充古董砚屏出售。因而收藏者也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在难以判定真伪时,不要轻易地下结论。
三、砚滴
砚滴是一种专门用作研墨的滴水器具,属文房器具一族,也称水滴、书滴、蟾注等,其内贮存的砚水供磨墨之用。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关。东晋时期,我国古代就出现各种形状的水盂,人们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倒水很难控制水流量,往往出现水流过量而影响研墨,于是就发明了便于控制水量的器皿,即砚滴。
砚滴出现在何时,史界众说纷纭,并无确切结论。不过从已出土的文物看,东汉时期已有造型优美的砚滴,因此最迟不会晚于汉代出现。宋朝的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虽然文中所言“古人”语焉不详,但砚滴晚于水盂则是不争之实。
砚滴的正式名称,始见于唐朝,在《全唐诗》卷八一九中的皎然《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中,就有“砚滴穿池小”一句,可知当时已有“砚滴”之称谓。北宋的聂崇义在《三礼图》中认为容量极小的也可能是作为砚滴之用:“又有极小者,容一合。铭二十字:‘作司,用遣用归,维之百雩之四方,永之佑福。’恐是盛水砚滴。”从铭文看此似非作砚滴之用,但从中却明载研墨用的液体为水,且放置于砚滴之中。
由此可见,砚滴初名书滴,因盛放研磨用的液体——书滴引申而来,砚滴之名始见于唐,其后,砚滴、书滴、盛滴器、盛书滴器等名称似同时存在。砚滴的功用比较清楚,即为盛放研墨用液体的文房用具。自汉沿宋至清,此种液体则一直称为书滴,或简称滴。汉时,以酒为之,但最迟至北宋时已改用水。
砚滴自汉开始一直沿用,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仍是文房中的重要用品。
砚滴的形制并不相同,历代均有创新。
其中,汉代砚滴多为龟蛇熊羊之形,古朴浑厚。熊形玉砚滴,为一张口卷舌,背有双翅,右前肢托一灵芝,呈蹲坐式的飞熊。其雕工粗犷,为东汉时器物。飞熊的传说,古代极多。《武王伐纣平话》:西伯侯夜梦飞熊一只,来至殿下,周公解梦谓必得贤人,后果得贤人姜尚,当时姜尚正在渭水之滨垂钓。后因以飞熊指群主得贤臣的征兆。
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如青瓷熊砚滴,仔熊右手捧食欲入口,左肢轻扶左膝,神情专注。顶部有孔为注水口。与上器相比,更加栩栩如生。南北朝时期砚滴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如青瓷棒槌形砚滴,其形状颇像一只茄子,一端圆鼓上有鸡心状注水口,另一端为细管状流。造型小巧别致。器身刻画卷枝纹,线条流畅自然。从纹饰上看,为南北朝时的典型器物。
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导入龟形砚滴,造型为一龟口衔小碗,龟背有柱形钮,龟甲雕刻精湛细腻,为唐代砚滴中的精品。
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度兴盛,尤以龙泉窑烧制的眼底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坐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鱼形的砚滴,为一只跳跃的鱼形,口为滴,背部有一注水孔。造型别致,鱼身刻纹。通体施以灰青色釉,为元代砚滴中的精细之作。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艳,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青花鸳鸯形砚滴,为象生鸳鸯形,背上有圆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体以蓝底留白技法装饰。器形精巧,胎白质细。左上留白底内青花楷书“宣德年制”。
清代砚滴以象生形居多,做工精巧,青白釉莲蓬形砚滴,其造型极为别致,左边一朵荷叶为水盂,边堆塑螃蟹,内有孔洞通向右边莲蓬,莲蓬有出水孔为砚滴。合两件文房用具为一体,前朝所少见,为清代早期器物。
不同形制的砚滴有着不同的寓意,虽然砚滴形制以兽类为主,但从各时代砚滴的形制统计可以看出,蟾蜍、玄武两种形制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最多,它们从砚滴出现时即存在,且一直延续至清代。
四、水丞
水丞,又称水中丞或水盂,是置于书案上贮水以供研墨的器具,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制作古朴雅致,为文房重要器具之一。
水丞的造型多属扁圆形,圆口,鼓腹,平底或带足,无嘴。三国两晋时多作兔形;唐五代时有呈瓜棱形的,或具盖;明清以来,则随着各种材质和技术的发展利用,造型多变,宫廷文具中的水丞多以小巧精致取胜。
就材质而言,水丞有各色玉石、玻璃、铜质鎏金、珐琅及各种陶瓷等,甚至有竹制和木制。玉制的,如清代青玉雕葫芦水丞,两水盂相连构成葫芦形状,周边随形雕刻枝叶缠绕,显得清朗自然。玉水丞中以明代陆子冈所制作品最为著名,工艺纯熟,精巧雅致。
铜制和陶瓷制,也极为普遍,从样式简单的唐代青瓷水丞到小巧精致的康熙青花瓷小瓶,从青釉、白釉到黑釉、黄釉,不一而足。而清代乾隆时所制掐丝珐琅水丞,色泽斑斓,雍容华贵。当然材质本身还是有优劣高低的。
此外,水丞的装饰亦极为多样,多有吉祥福寿之寓意。如婴戏水丞在明清时期较多见,即婴孩趴在丞中戏玩,是当时盛行的吉祥图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