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用文玩除了书房中常用的砚台之外,还包括各种砚用清供,例如砚匣、砚屏、砚滴、水丞等辅助用具。
第一节书房之砚
砚台为研墨的工具,它不仅是书房用器,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一、四大名砚
制作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玉、石、瓷器、瓦片、金属甚至化石皆可。但在这些材料制成的砚台中,最为人们所珍视的则非四大名砚莫属。
1.端砚
端砚所用的端石出产于广东省肇庆市羚羊峡斧柯山,因肇庆唐时属端州,故名。
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过争议。清代计楠的《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许多歌咏,赞美论述端砚的诗文,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已经有了紧密的联系。《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于李贺诗。”再看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与李贺大约同时代的刘禹锡在《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中也云:“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休在《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一诗中也讲:“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陆龟蒙也有“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占钗头”。唐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大下无贵贱通用。”由此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相当广泛。现藏于广州市博物馆的一方唐代端砚,即是于1965年12月25日出土于广州动物园的一座唐代古墓之中。文献与实物互相印证,说明端砚在唐代已行销大江南北。
端溪砚产地端溪水一带,西江水滚滚东流,穿山头而过,直奔南海,夹岸崇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这里春夏之际烟雾弥漫,变化万千,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大西洞、水归洞……错落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开采砚石的坑洞遍布山中,形成雄伟的奇观。宋代的叶樾在《端溪砚谱》一书中记述当时的各砚岩情况,很是清晰:“自江之湄登山行三四里,即为砚岩也。先至者曰下岩,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下岩之上曰中岩,中岩之上曰上岩,自上岩转山背曰龙岩。龙岩盖唐取石之所。后下岩得石胜龙岩,龙岩不复取……大抵石以下岩为上,中岩、龙岩、半边山诸岩次之,上岩又次之,蚌坑最下。”元明以后变化不大。
通过研究历史文献,我们可以这样说,端砚从它面世的那一刻起,便受到特殊的礼遇和宠爱,从而令它以贡品的资格进入王家的殿堂,成为最高统治者的案上之物。
贡砚始于何时,史无定论。根据清梁绍壬撰的《两般秋雨盒随笔》云:“宋明俱有贡砚,我朝悉除之。每岁端午,督府但以端砚九方,随葵扇、葛布、珠香进之,皆新坑纯净之石。嘉庆中用麻子坑,近用茶坑。”对此说,也有人认为贡砚自唐代就有。据传,唐太宗甚喜王羲之书法,曾把褚遂良临写的《兰亭序》铭刻在端砚上,赐赏给功臣魏徵。在欧阳修《砚谱》中曾记载称此砚是一块像紫云在飘拂的紫绿相间的奇石。据说此砚是贞观七年时端州的第一批贡品之一。
端砚的高贵身价,主要得力于它的天姿丽质,所谓“如风流学士,竟体润朗”,“如艳妇,千娇百媚”。
端石的地质年代约有六亿年,一般产在泥质页岩中,石色紫红,或透青、白,呈隐晶质微粒,故化学性能稳定,吸水性、透水性较弱,细润如玉,贮水不耗,具有良好的发墨性能,而且柔嫩细密,莫氏硬度为35,宜于下刀雕刻。另外,端石独具的众多石品花纹和珍稀石眼,更使其锦上添花。
端砚的花色品种繁多,形状色泽雅致,是其他诸砚不能望其项背的,正因为它独具的风格和特点,当之无愧地列为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具有繁多的石品,如青花、蕉叶白、鱼脑冻、火捺、天青、金线、银线、冰线、金星点、翡翠、眼、鹤鸽斑等,其中真正优秀名贵的石品也是十分难得的。
青花,是端砚中名贵的石品之一。《宝研堂研辨》说:“鉴别端石,以青花为最佳。青花,石之细纹也。”青花之细,如波面微尘,像轻纱,似水藻,隐泻在紫石的上面,瞅之无形,沉入水中,方可清晰见到。细润如玉,叩磨无声,其硬度较高,乃发墨之源也。古人有不少论著评述青花,《砚赋》有“点滴青花一语,以证古砚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又如赵希鹊的《洞天清录·古砚辨》中说:“色青黑,细如玉,有花点如筋头大。”朱彝尊在《说砚》里讲道:“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20世纪30年代,日本研究中国古砚的著作,数量惊人,水平日高。他们宣称,端砚研究上的不同观点,实际上是青花的论战,是对青花名品进行详尽的科学研究。坂东氏《中国古砚与文艺》一书甚为确切地解释了青花的理化本质:端溪砚石属凝灰岩之水层岩,其构成分子中含有辉绿岩之微分子,若微分子高度聚集成粗点而均衡散布于砚面,就成为微尘青花。有此微分子的砚石,所发墨光超乎一般,此乃青花稀罕贵重之处。
青花的种类很多,就分布和形成,端石山坑、水坑的不同构成,青花大致可以分为:微尘青花,青花如空气中飘散荡漾的细微灰尘,必以水湿砚石方能显现,其细小的程度可想而知,最好以木盆盛水,沉水观之,便能隐隐约约浮现出来;鹅毛毡青花,青花的分布像小鸭、小鹅屁股后的一簇又细、又软、又短的毛,沉水后看上去犹如一丛细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雨淋墙青花,古代的茅屋泥墙,暴风雨后屋漏,雨水顺着泥墙曲曲弯弯地如蚯蚓走泥般往下流,干后留下了淡淡的印痕,青花的分布亦如此状,这是一种特级绝品砚石,由于这种青花能带给人一种安谧的气氛,因而它很受人喜爱;蚁脚青花,其结合如蚂蚁脚,一只只细而曲,这种青花一般是青黑色,偶尔也有白色的,在砚石中一般横向;蝇头青花,结合成颗粒状,一点点大小若黑色的蝇头;青花结,就是青花聚结成为一块块灰黑色的疤痕状物。青花的品种其他还有玫瑰青花、蛤肚纹青花等。青花以微尘青花和鹅毛毡青花为上,青花结为下。《端溪砚史》说:“青花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结,欲浑不欲破。”玫瑰紫青花是夹杂在成片的青花中间的点滴如同青花的色泽,但形体比青花大,这不叫青花,而称“玫瑰紫”。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圆形内侧好像剖开一样,外侧恰似有胭脂晕火捺围住。在青花中有几点玫瑰紫的砚石可以使青花更加娇艳,更觉名贵。青花的“欲细不欲粗”、“欲沉不欲露”,就是说青花不是长在砚石的表面,不可能一下子看到,而要浸在水中才能浮现出来的为最好。
青花,在端砚石也是较少见的,一般在水岩、麻子坑及坑子岩砚石中才有。当然,在这三个砚石之中有青花的砚石还是少数。为此,古人对青花非常赞赏,温于蕴玉腻于脂,出水青花墨满地,曾赞之曰:“质之美矣,宁用追琢;文之粹矣,目彰不觉;慎尔出话,安此良璞。”《端溪砚坑记》也说:“石之细玩可爱者,无如青花,似黑非黑,如纱如彀,如藻如波,映日视之,五色鲜润。”又砚铭:“绝世奇珍,采自丹壑,紫气重花,青花灼灼。”火捺,也称火烙。古人称“紫气奔而回礴谓之火捺”,“聚而为轮谓之金钱”。这种石品即是生长在端石中的深红、浅红、胭脂红等红色的晕斑。顾名思义,即是烧热的物品在皮肤上按捺,皮肤被烫伤所反映出来的程度深浅的痕迹。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紫中带微黑,嫩者紫中带微赤。火捺以浅红色水灵灵状若胭脂红晕者为佳,由深色渐而浅色,亦很像水墨画那样的浓淡相比。这种胭脂火捺是因为端石中含有微粒状或粉末状的赤铁矿,在成岩过程中矿物质经过分泌作用,均匀分布便形成这种稠密浸染状赤铁矿页岩。火捺还有就形而称的,如圆形的称金钱火捺,是火捺中较为难得的名贵品种。一簇簇状如长丝流畅自然的称马尾火捺,等等。火捺在宋坑岩石中较多,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古塔岩的砚石中也有。
蕉叶白和鱼脑冻都是较名贵的石品。凡有蕉叶白和鱼脑冻的都是端石水坑,同时伴有青花和火捺,石质也必然致密、坚实、幼嫩、滋润,易于发墨。石的底色一般呈青灰色,细若小儿的肌肤,有脂肪感,称之“孩儿面”。蕉叶白是砚石上带有一堆堆、一团团,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一片娇嫩的形象。关于蕉叶白,古人的品评甚多。清计楠云:“紫色既竭,白气次之是也。”焦叶白色较嫩于砚石的整体色调,显得莹润可爱,浑然一体,净嫩如柔肌、如凝脂。古人又说:“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蕉叶白“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并作诗赞曰:“蕉叶如剪,青花满身,不逾三寸,恰称袖珍。”蕉叶白是成片出现的,从色泽上看,其色洁白、娇嫩,略带绿色,并有微量黄色渗透。淡白色若受冻的鱼脑,水汪汪的有灵动感。清代吴兰修《端溪砚史》载:“一种生气,团团圜圜,如澄潭月样者,曰鱼脑冻。”鱼脑冻是半圆形、圆形或椭圆形,其色自如晴天浮云,若聚若散,白里透黄。带鱼脑冻的水岩端石,石质必细腻、滋润,确实如“小儿肌肤”那样嫩滑。在鱼脑冻的外圈,一般都有火捺包围着鱼脑冻。鱼脑冻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为它发墨好、下墨快。鱼脑冻的另一类,是砚工称之为“烫”的,这种花色有如披着白色轻纱的仙女,若隐若现。它的颜色白中带黄,并模模糊糊地透出砚石原身底色。
蕉叶白与鱼脑冻乍看起来很相似,但细审却各具特色。从外形看,鱼脑冻是半圆的、圆的或椭圆的,恰似在晴空飘着薄薄的白云,而蕉叶白则是成片的,色泽则是白底略带青绿,并有微量黄色渗透,有娇嫩的感觉。即使是鱼脑冻中的碎冻亦如飘散在晴空中的浮云。
天青,在端砚的石质中纯洁无瑕疵者叫天青。古人说: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叫上品天青。在端砚的石质中有“天青”的较名贵而少见。有天青的砚石,仅出自水岩(水归洞、大西洞)、麻子坑、坑仔岩及古塔岩。
端石中的石眼名贵而罕见。所谓石眼,顾名思义,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像眼睛一样的“石核”。石眼生长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砚石上,呈青绿和翠绿略带微黄的色泽,瞳子碧黑,深浅相间,形体圆正或尖长。
端砚石眼的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故长有石眼的端砚十分珍贵,其价亦高昂。按眼的神态可分活眼、泪眼、瞎眼(有眼无珠);按眼生长在砚中的位置又可称之为高眼、低眼、底眼等。对于名贵的石眼,清初潘次耕《端石砚赋》有精彩的评述:“人惟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乌鸦。或孤标而双映,或三五而横斜;像台斗之可贵,惟明莹而最佳。”其实石眼对于砚没有直接的价值,仅起装饰美化的作用,因此历来被文人视为珍宝,并以此作为鉴别端石品质高低的标准。
端石中的冰线也称冰纹,为蛛丝状、游丝状的白晕纹,有痕而无迹,多产于水岩中的大西洞。在砚石中的冰纹像峭壁上的瀑布,一泻千丈。它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开去。另外还有冰纹冻,其纹如水花飞溅,四周云雾弥漫,似水非水,似线非线,非常难得,有古朴素雅的感觉。
端石中的翠斑是石纹中绿色如翠的斑纹,但又不成圈眼,古人称之“青脉”。《端溪砚谱》中说:“青脉者必有眼。”当地矿区的人称青脉为“眼筋”。所以翠斑通常伴有石眼。认为砚石中有翡翠的石品非常名贵,得之不易。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此外,端石中还有黄龙、水蛀等等。
金银线,是水岩砚石中独有的一种石品,像线条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中。黄纹者叫金线,自纹者叫银线。它与砚石本身的硬度相同,在砚石中起到装饰作用。化验证明,金线是黄铁矿脉经过长期作用而形成的,银线是石英脉形成的。
金星点,它是宋坑砚石中特有的石品。如天上的星星布满太空一般,洒满了砚石的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黑夜晴空中的星斗,故称“金星点”。金星点是砂质的变质物,有金星点的砚石易于发墨,无观实用,只是稍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