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黄花梨精品,沉静地向我们吐露着曾经在原始森林中枝繁叶茂的参天黄花梨大树如何经历变迁后,成为今天或低调,或雄伟,或妩媚,或简洁,或古雅,或羞涩的精品。我们从它的形体,从它的表情,从它的造型,解读着几个世纪以来黄花梨经历过的地老天荒,探索着隐藏其深处的秘密,任时光流逝、世俗万变,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之黄花梨家具,近年来如明珠拂尘,光耀世界,傲立于古代艺术之林。
第一节黄花梨床榻
传世的优秀黄花梨家具,一般都是“材美工巧”的完美结合,无论其用材还是做工都一丝不苟,造型典雅大方,具有深邃的人文内涵,经得起细观慢品,是多少文人墨客、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千锤百炼而成的黄花梨家具属家具中的精品,属大雅中的大雅,无论是床榻、座椅、屏联、橱柜、案几,等等,品类齐全,涵盖椅凳桌案、柜架箱匣等都可谓是超凡的艺术精品。王世襄先生曾以十六美品誉之曰:“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典雅、玲珑、清新,事实上,黄花梨家具已经成为了古典家具之美”的代名词,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被世人喻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
家具在我国古代是和建筑房屋同等重要的,是要传世的财产,床榻为家具中的集大成者,作为情感、性格、思想、文化和技艺的结晶体,特别是作为儒家认为的行天地之道的场所,其在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均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古代人们往往花费很多心思,精心制作床榻,工艺不厌其精,工本不惜之巨,有时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制作出一张床。
让我们先从床榻的历史说起吧,据《诗经·小雅·斯干》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周礼·天官·玉府》记“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亵器”等,《广博物志》中曾有“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篑,吕望作榻”的记载。汉代刘熙在《释名·床篇》中解释道:“人所坐卧曰床。”又说:“长狭而卑者曰榻。”《说文》也说:“床,身之安也。”而榻则是专供休息与待客所用的坐具。其实中国人称的床和榻的概念有时并不那么清楚。通常将大一点的叫床,小一点的叫榻。还有许多史书都有关于“床榻”的描述,这足以说明,床的出现,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可见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床榻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人们形影相伴的器物,“人之待物其最厚者,当莫过于此”,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因此,床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家具的一个重器,床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床是人们接触时间最长的家具,也是在最放松状态时接触的家具。通常人们在休息的时候是处于最佳的放松状态的,尤其是良好的深度睡眠状态,更应该是通体放松,气定神闲,按中国的传统养生理论,此时应该是调节身体机能、平衡代谢的最佳时机。而完全手工制作、黄花梨制造的床榻散发出来的只会是木材特有的清香之气,在气息吐纳之间对人体起到独特的养生作用。尤其是与海南降香黄檀等有药用价值的珍贵木材制作的床具长期相伴,受益无穷。它散发出淡淡的自然清香,枕席之间,常与之相伴,裨益颇多。
在我国古代,从床的材质、床的形态、床的雕刻、床的工艺,可以折射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在床的制作工艺中,几乎包括了所有家具文化里面的装饰艺术,生活、经济、艺术、民族等文化内容。在每个王朝衰亡的时候,床就跟着沉沦了。那时候,一个稻草袋就是一张床,一家人就睡在房厅的地板上。而社会繁荣的时候,床就最先展示出这个时代的奢华与精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床不仅仅是一件实用家具,也可以是一件精美雅致的工艺制品。观看黄花梨床上的雕刻,就像在欣赏一幅幅历史人物故事画,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渗透着民俗雅韵的床榻,更是令众多收藏家倾心。
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床大概都是与民风民俗关系最为密切的物件之一,历经时光的熏染,历久弥香。提高生活品质,拥有一张好床是必不可少的,今人、古人恐怕都会认同。古代的床榻,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材质和四种形式。一类为白木材质,此类床榻或髹漆、或贴金、或镶嵌,另一类为珍贵硬质木材所制。如黄花梨,因其固有的珍稀性,工艺性,艺术性,细密坚硬的材质,纹理举世无双、色泽晶莹剔透,形态各异、张张有雕刻,件件有画工,在市面上动辄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被视作上乘佳品,是国际艺术品投资市面的宠物。
第一种是从很古老的家具演变而来的,简单,无围子,无栏杆,平面四足落地,叫作榻。第二种是罗汉床,罗汉床的形制比较多,但基本都是三面围子,一面冲前。有人认为罗汉床是从弥勒榻转换而来,弥勒榻是佛教中的须弥座,是一个平面,没有围子,后来加上围子就叫罗汉床。
有关罗汉床,还产生了一个“东床快婿”的故事。在《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太尉郄鉴想为自己的女儿找个女婿,他就派门生去找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这个人就是王羲之,他没事一样敞胸露怀地在东厢的床上躺着,他便成了“东床快婿”。
第三种是拔步床,是一种造型奇特的床,它像一间独立的小屋子。顾名思义,“拔步”就是要迈上一步才能到达的床,从外形上看,它好像是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床前设浅廊,长出床沿三四尺,廊子的两侧可放置一些小型家具和杂物。此床多在南方使用,四面挂帐,既防蚊蝇,又可方便主人起居。
拔步床在《鲁班经匠家境》中被分别列为“大床”和“小床”两类,其实是拔步床的繁简两种形式。拔步床的独特之处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间“小木屋”,从外形看似把架子床放在一个封闭式的木制平台上(这种平台北京或称“地平”),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栏围,有的还在两边安上小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小长廊。长廊两侧可以安放桌、凳类小型家具,用以放置杂物。这种床形体很大,床前有相对独立的活动范围,虽在室内使用,但宛如一间独立的小房子,这种家具在南方比较常见,四周的床架可以悬挂帐子用以避蚊。
《金瓶梅词话》中有很多对拔步床的描写,书中第八回写的是西门的女儿大姐要出嫁,西门庆“就把孟玉楼陪来的一张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陪了大姐”。孟玉楼是西门庆排行第三的妾,这张床是她的陪嫁物品,虽然这里没有提到床的价格,但后来有交代。书中第十九回写道,“西门庆旋用十六两银子买了一张黑漆欢门描金床”给孟玉楼。第二十九回也写了拔步床:就是因为李瓶儿屋里有一张好的拔步床,潘金莲就闹得很厉害,西门庆为了平息此事,只好花了60两银子又买了一张螺钿敞厅床,就是拔步床。后来西门庆死去,其家境败落,西门庆家嫁出去的丫头春梅,三年后再回西门庆家时,还特意询问了这几张拔步床的下落。从这些惦记不难看出,那时候的女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张拔步床。60两银子对当时的人是很大的诱惑了。《金瓶梅》里讲到,第九十回买丫头小玉用了五两银子,买丫头秋菊用了六两银子;第三十四回买夏花是七两银子。说来说去,买来买去,都抵不上一张拔步床的价钱。
在四种床里面,架子床是古人使用最多的床。之所以叫架子床就是因为其上装有顶架,名称言简意赅,非常直接,为了使顶架牢固,其通常是四角安立柱,不仅如此,架子床不仅床面的两侧和后面装有围栏,避免了睡觉时“坠床”的尴尬,顶上还要安盖,取遮挡尘土之意,故俗称“承尘”。
黄花梨的床榻中,最惹人瞩目的也当算架子床了。说到架子床,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尤其是时下正值古装影视剧流行,在大多剧情中都不难看到大婚的场面,新娘被搀入洞房,着红装、顶着红盖头静坐于床上,红罗轻挂,烛光摇曳,檀香袅袅,让现代人艳羡不已,对那张斜挂红罗的床也就印象极深,殊不知在这些剧情中展现的大多都是架子床,它的出现在中国家具文化体系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中式文化中喜庆、静谧、祥和发挥到了极致。由于使用区域的差异,和应用的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地位、价值取向、所需营造的氛围要求不同等原因,架子床种类繁多,有月洞式架子床、带门围的架子床、脚踏式架子床等,大多做工精细,造型美观、给人一种静谧之感。
黄花梨床榻深厚的魅力就像是一本书,每一件都是一个故事,一段传奇,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深深地震撼着人们,更是了解历史、学习传统、研究民情风俗的珍贵资料。
第二节黄花梨座椅
古代席地而坐,原没有椅子,“椅”,也作“倚”。起源较早,但不是指供人坐的椅子,而是木名。《诗经》有“其桐其椅”,“椅”即“梓”,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其原为一种树木的名称。
我国的家具制作历史悠久,从现存资料看,“椅子”这个叫法是唐代贞元元年才有的。而座椅的形象则要上溯到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敦煌第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像;第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这些图像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宋代椅子更为普遍,造型和结构都更合理,高度也接近现代;在中式家具最为辉煌的明代有交椅、圈椅、官帽椅、太师椅四分天下之说。按照古典家具的收藏方法,一般要成对收藏。市场上现在一对椅子中都配一花几组成一套,这样更加实用,适宜摆放。
很多人提到交椅就会想到那些占山为王的家伙们常爱以交椅之名排定座次,哪怕是“列两幅仗义疏财金字障,竖一面替天行道杏黄旗”的梁山好汉也是如是。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畅而著称,它的椅圈曲线弧度柔和自如,俗称“月牙扶手”,制作工艺考究,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早年读《水浒传》,常自问:“梁山泊里忠义堂上的交椅,究竟应该是怎么一回事?”深入地探讨一番,发现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由此交椅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可见一斑。如今,很多看过家具图册的人都注意到几乎每一本图册的封面都将交椅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很多人都问过这是为什么?这不仅仅是因为它“长得好看”,更是对中国家具所承载和理应延续的辉煌的一种寄望。
对于交椅,我们的祖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时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皇室贵族或官宦大绅外出巡游、狩猎,都是用这种椅子。因此有人认为交椅是帝王贵族们的用具,是身份的象征。我国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暗指某人是最重要的角色。在交椅进入厅堂时,它的交叉折叠的椅足已失去了原来野外使用的功能,于是有人将它改成常规椅子的四条直足,这便成了“圈椅”。现传世的明式交椅,以黄花梨最珍稀。
上面说到,“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做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都很浅。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明代中后期,有的圈椅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们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更有一种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也有的圈椅椅圈从背板向两侧延伸通过边柱后,但不延伸下来。这样就成了没有扶手的半圈椅了,这种椅子造型奇特,可谓新鲜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