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新中国反腐简史
16028600000027

第27章 开始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的反腐败斗争(1982-1992)(5)

(九)党要接受监督,要加强党内监督,要有专门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邓小平主张“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我们党是执政的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他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因此,“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在各种监督形式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必须使党内组织生活正常化、民主化、制度化,监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腐败,党和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除腐败。邓小平在深刻论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同时,对取得反腐败斗争最终胜利始终充满信心,根本依据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他明确地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对于腐败,“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特点

纵观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形成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他总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自己的反腐倡廉思想理论大厦。他时刻关注反腐倡廉实践的发展。实践提出什么问题,他就探索和回答什么问题,决不做“空头理论文章”。这充分反映了他“实践第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务实的理论特点和风格。第二,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正确路线,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坚持。这突出反映在他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态度上。毛泽东作为我们党和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一切主要领域和主要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理论概述。以至于他的事业继承者在处理许多新问题的时候,都不得不到他的思想理论宝库中寻找基础和教益。反腐倡廉工作也不例外。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曾经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我们党执政后的反腐倡廉工作。由于历史的局限,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敏锐目光和宽广胸怀,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毛泽东廉政思想中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如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分子,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注重监督等;另一方面,鉴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新的实践要求,邓小平对毛泽东廉政思想不是机械地“坚持”,而是勇于纠正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根据新的情况创造性地提出新的东西,不断补充和发展毛泽东廉政思想。他强调,反腐败不能采取过去搞政治运动的办法,而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的原则;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搞群众运动,但必须紧紧依靠群众。邓小平这种理论态度,既保证了党反腐倡廉思想理论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也为今天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光辉榜样。

从上述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十个要点的简要叙述和党对邓小平廉政思想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其一,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开放性。这一思想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面对的与腐败直接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诸如腐败产生的原因,党为什么必须反对腐败,依靠谁来反腐败,反腐败的重点,反腐败的前途,以及怎样通过加强教育、制度、监督和作风建设反腐败等,都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这些论述逻辑关系清晰,环环相扣,说理透彻,并且始终贯穿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这样一条红线,充分表现出科学理论体系的完整和统一。这一思想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不封闭自己,而是为自身的发展留有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反腐倡廉法制建设方面,邓小平说“现在只是开端”,要求“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

其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创造性。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充分体现了所产生的时代特点,体现了这一时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特有的规律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实践的根本要求。例如,它对改革开放初期“来的很猛”的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了与前人不同的分析和判断,认为主要的是社会转型、制度转轨所带来的。因此,反对腐败,必须着重进行体制机制制度的改革和建设。这一认识,符合实际,正确地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反腐败的规律,也是反腐败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其三,指导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是指导新时期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取得反腐败斗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不论反腐败斗争形势如何严峻、复杂,只要坚定不移地按照邓小平廉政思想办事,就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五、陈云对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陈云是一位做出过特殊贡献、发挥过特殊作用的领袖人物。他以头脑清醒、务实睿智著称于世。他在长期革命和执政的实践中,注重总结经验,长于理论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众望所归的陈云为第一书记。陈云在主持中央纪委工作的九年时间里,以其远见卓识和杰出的领导才能,确立了纪委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制度,提出了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为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执政党的党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1980年,陈云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为什么在打倒“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那样好的形势下,要提出党的“生死存亡”问题?陈云从党的生存发展、政权盛衰兴亡的规律层面深刻阐述了这个问题。首先,党风好坏关系着人心向背,而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命运。党的作风是人民群众最容易感知的,人民群众常常是根据党的作风好坏来判断一个党的好坏。党风好,党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和拥护,就有了力量的源泉和胜利之本;如果党风不好,党就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就成了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其次,党风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正确制定和贯彻执行,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生命。党的作风好,就能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制定出符合实际、顺乎民心的路线方针政策,也能够把好的路线方针政策付诸于实践,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果党风不好,就难以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即使制定出来也难以得到贯彻落实。再次,党风好坏关系着社会风气,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进步。执政党是社会的表率。执政党的党风如何,对社会风气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要承担起引导社会进步的责任,就必须抓好党风。

(二)党执政条件下党风建设的重点是解决以权谋私问题

部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是党执政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形势下党风方面最主要的问题,也是陈云最为关注、讲得最多的问题。

(1)执政党的地位,为部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陈云指出:“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队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党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2)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会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侵入到党员干部中。“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哲学,不顾国格人格的奴才意识,正在侵蚀着部分党员干部,使得他们背离党纪国法而走向以权谋私。

(3)领导工作中发生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陈云指出:“对外开放时,我们也讲了要充分注意对外开放中带来的消极东西。但现在看来,防止消极后果的工作还做得不够。”一些地方和单位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致使有的党员干部经受不住改革开放的考验,沦为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

(三)重要的是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党员素质

陈云指出,一些党员在歪风来时顶不住,一下子就卷进去了,这个情况反映了我们一部分党员素质不高、党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党的纪检机关,不能只是查处违法乱纪的案子,更重要的是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的教育。陈云结合延安整风的经验多次强调,坚持思想教育,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着重从思想上和世界观上解决问题,是我们党党风建设的一贯原则。党性是党风的决定因素。提高共产党员素质是端正党风的根本问题。加强党风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增强党性。陈云坚信,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那么资本主义思想的侵入并不可怕。”“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真理,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蚀。”

(四)端正党风的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陈云说,干部决定一切是“通用于世界的”。对于党风建设,“一是各级党组织要重视。二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重视。要真正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三是老党员、老干部要重视,包括退居二线或者离休、退休的在内。”陈云提醒老党员老干部要警觉和重视党风问题,“在以身作则、关心党风党纪、发挥监督作用上,没有退居二线和离休、退休的问题。只要是党员,活着就永远处在第一线。”他特别“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

(五)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坚持从严治党

陈云指出:“在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严肃党纪、政纪,党风才能根本好转。”针对有的人借口“搞活经济”要求“纪律松绑”的问题,陈云明确地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共产党不论在地下工作时期或执政时期,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的纪律。”为了切实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陈云强调:(1)“各级党委和纪委负有重大责任”。“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只有我们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党的团结才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无论是谁违反党纪、政纪,都要坚决按党纪、政纪处理;违反法律的,要建议依法处理。各级纪委必须按此原则办事,否则就是失职。”(2)“对于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因此,“要动员和组织全党和社会的力量,以除恶务尽的精神,同这种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3)党必须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建立和执行必要的规章制度、条例和法规。

(4)“要解决依靠群众的问题。疑难不决的事情,要请教群众。没有这一条,不能算马克思主义者。”应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进行综合治理。真正做到了依靠群众,从严治党、严明纪律就有了根本保证。

(六)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要为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服务

陈云是马克思主义战略家,总是善于从大局出发认识党风建设和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他明确指出:“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同时,必须把党风建设置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他要求纪检监察机关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坚定地维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妨碍、破坏改革的行为,使纪律检查工作成为保证和促进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才能从根本上为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最有利的条件。

(七)加强党的纪律检查队伍建设

陈云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历来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在他主持中央纪委工作期间,一直注重加强纪检队伍建设。到1987年底,全国县以上地方和单位基本上建立了纪检机构,机构总数达9万多个,专职纪检干部达25万多人。在纪律检查工作体制方面,根据陈云的意见,1980年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正式向党中央提出建议,把中央纪委以下的各级纪委由受同级党委领导,改为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党中央批准了这个建议。十二大党章还进一步规定,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这就使得纪委不同于一般的党委工作部门,从而增强了机构的权威性。陈云一贯坚持,选拔干部要在注重“德”的前提下,注重“才”。他强调:“要把党的纪律检查队伍本身的干部选好,用好。做纪律检查工作的干部应当是有坚强的党性,有一股正气的人;应当是能够坚持原则,敢于同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斗争的人;而不应当是在原则问题上‘和稀泥’,做和事佬、老好人的人。”在陈云的带领下,纪检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基本特点,扎实地推进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