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圈人脉阳光锻造
16027300000039

第39章 公务圈人脉发展王道(1)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专项研究表明,人脉圈在一个人的成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杰出人才往往有非同一般的人脉资源,使自己的弱势能够得到有效弥补。这提示我们,构筑公务圈人脉,一定要着眼长远。构筑高端的人脉关系,既要融入圈子,也要与众不同。人脉层次不可过低,否则难以支撑事业的成功,人脉关系也不能太大,否则不利于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到有限人脉中。所以,公务圈人脉构筑,格局要高远,心胸要宽阔,功底要深厚,心态要平静,这才是人脉发展的王道。

第一节谋长远讲战略

放眼长远,取势未来

有些年轻的朋友总是认为,我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就要立刻拥有哪一类人脉,但这样做多半不会成功,更不会顺利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主要是因为这样的出发点过于短视。发展人脉,有的时候,就像投资一样,需要有耐心,就像我们在上一章所说的,要循序渐进,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持续努力,与目标人脉建立高层次的关系。

人脉在官场中的作用,不是一时一事就能显现的。它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这作用足以左右你未来的命运,所以对待人脉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有一个关于袁世凯和李莲英的故事,经常被人引作“放长线、钓大鱼”的例子。故事讲的是袁世凯知道李莲英的重要地位后,便倾心结交,结交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不间断地给李莲英送礼,并且不求回报,也不露面。李莲英一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因为给他送礼物的人太多。但时间长了,李莲英终于心有疑问,不知道袁世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于是想和袁世凯见一面,结果袁世凯说什么也不肯见,就是说敬重李公公为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袁世凯越是如此,李莲英对他的印象就越好。

时间过去很久,终于有一天,袁世凯主动约李莲英见面。李莲英十分高兴,心中暗想:终于可以见面了,估计有棘手的大事,赶紧把事情给办了,偿还多年的人情债。袁世凯想约李莲英,他手下人都不解,那么如日中天的大总管,咱能约出来吗?袁世凯却自信满满,吩咐手下去传话,几点几时在哪儿见面。手下的人说:“那不行吧?”袁世凯说:“你别管,肯定行,就这么办。”结果,李莲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见面后,袁世凯又给了李莲英20万的银票,李莲英收了这个银票后问:“大人有什么事情吗?”袁世凯说:“很简单,下官也没什么事情,就是想请公公费心,在宫里散布点消息,在宫里造个谣。”什么意思呢?就是印份假报纸给慈禧太后看,在这份假的报纸上造谣说袁世凯的政敌要干坏事。这活看似简单,但一般人还真干不了。相反,这对李莲英太容易了,李莲英当然照办,而且办得非常漂亮,袁世凯通过这个方式扳倒了自己的对手。某著名地产商就此事感慨道:“投资于人这件事情,时间越长,越隐蔽,回报就越高。”批量投资的投资方式,是一个改变公众看法的过程,但是真正有效的投资实际上是投资于极少数人,而且时间要长,又要隐蔽,不为人知。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正大光明的例子,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一个借鉴,就是经营发展人脉这回事,一定要着眼于长远,用心经营,才能在关键的时刻收到奇效。需要提醒年轻朋友的是,初入机关,你可以志向远大,对人生提出种种设想,但是,方向不能错,不能过于功利,急于谋求个人利益,以至走向不归之路。经常可以看到报道,有些官员辞职后,运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牟取不正当利益,最终锒铛入狱,悔恨终生。原因无他,主要是把经营人脉的心思用到了歪门邪道上,最终只能自食恶果。在此,我着重告诫年轻朋友,这种所谓的深入挖掘官场“人脉”价值的方法,其实是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非常不可取,一定不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自毁人生。

虽然这些可能只是极端的例子,但官场之中利用“人脉资源”为自己或亲友获利的却比比皆是。年轻的朋友,初入机关,切不可以此为目标,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已经成为激励年轻人成就事业的至理名言。各位读者朋友考入公务员,历经辛苦,万不可因小失大,因谋取个人利益而造成失足之恨。年轻人要立志做大事,就是要胸有大志,默默奉献,埋头苦干,而不是把做官、积累人脉当作个人的跳板,弄权谋私。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跳出个人名利得失的小圈子,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才会真正遵循大道,结交到真正的优质人脉,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走上康庄大道,这才是真正目光远大的人脉王道。

小王是个穷博士,读书期间,经朋友推荐帮助辅导一个部委的小干部小刘考博士。辅导期间,小王非常用心,不但帮他辅导专业课,而且积极帮他联系导师。小刘非常感动,经常想送一些小礼物或购物卡给小王博士,但都被小王博士婉拒,一直到小刘拿到博士的录取通知书,小王博士都没有收过小刘的任何礼品。小刘感动之余又多了些愧疚。两年后,小王博士毕业,因为专业比较冷门,找工作到处碰壁。不经意间,已经荣升处长的小刘知道了这事,主动帮助小王博士联系工作,最终将小王博士安排在一个国家级的事业单位工作。现在,小王博士已成为这个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成为最年轻的处长了。

树立人脉战略意识

在公务圈里,交往较深的朋友经常会聊起自己的经历。我们发现,目前活跃在前沿和一线的中坚力量,绝大部分都是人脉资源较广的,而且,他们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基本都是踩点晋升的,中间耽误的时间很少,属于顺利发展的人。大家都想知道他们快速发展的秘诀是什么。探究起来,其中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某某的知遇之恩,二是大家帮忙。说白了,就是人脉资源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为了进步,个人的一些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努力学习业务,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众所周知,提高自身能力和构筑人脉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不可偏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晋升快的人,不仅仅是因为幸运,更是因为他们懂得以“战略性”的思维来构筑人脉关系。

三国时期,东吴三代执国,据长江中下游及江南一带富庶的膏腴之地,颇有建树,靠的就是孙家战略性地构筑人脉关系。孙权当政期间,曾经任命过四位大都督,这四位的选择方式既不是培养提拔,也不是四处招考,而是由自己信任的人推荐的,其中周瑜是孙策临终推荐的,鲁肃是周瑜临终前推荐的,吕蒙是鲁肃生前推荐的,陆逊是吕蒙生前推荐的,这种连续性的人脉对他们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效应。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经年累月苦心经营关系,善于放长线、钓大鱼的人。我听某部委的朋友说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某地方的一个一把手在系统里有广泛的人脉,人缘之好让人非常佩服,其活动能量之大也是让人瞠目结舌。细究下来,他的故事也并不复杂:自从他进入本系统工作之后,就非常注重结交本系统的人,对上级部门和兄弟部门的重要人物更是有意识的结交。但这位领导的交际方式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但对重要人物十分重视,对所有年轻的同志,如那些刚刚进入机关的同志甚至借调的同志也殷勤有加;凡是有一面之缘或稍微和他们省的工作沾边的,他也都一一记在心里;他还总是想方设法对上级单位或兄弟单位中工作人员的学历背景、人际关系等作一定的调查和了解,不管他们有多年轻,所做的工作多么不起眼,他都会尽心款待。

当某个人在仕途上稍有成绩或进步时,即使只是由科员定级为副主任科员,这位领导只要来京都会私下给予庆祝,赠送点土特产,或是组织饭局低调庆祝一下。年轻的同志在此情景下自然非常感动,领导在无形当中也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在部委里面,年轻人进步相对较快,现在不起眼,过几年可能就进步飞速,到时候感情的因素可就非同小可了。现在审批项目要求严格,但这位领导总是有办法争取到一些资源,细细总结这位领导“放长线”的手腕,确有过人之处,这也提示我们经营人脉确实要有长远眼光,尽量少做“临时抱佛脚”的事情,要注意有目标的进行长期情感投资。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饭局。席间,坐主位的某部委王局长给我们每人送了一提高档水果,并由这个水果引出一个精彩的小故事。这些水果是南方某航空公司的一位姓朱的副总送来的。王局长让我们猜他和朱副总是怎么认识的。我们有的猜是通过同学,有的猜是通过亲戚,有的猜是通过领导,反正猜得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猜中。王局长最后揭开了谜底,朱副总和王局长竟然是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面试现场认识的,我们听了大跌眼镜,忙问究竟。原来,当时王局长和朱副总等几个人共同竞选王局长所在部委的处长职位,一共五人入选,其中就有王局长和朱副总,两人在等候面试的时候,聊得非常投机。

虽然最后王局长成功入选,而朱副总与处长职位失之交臂,但这并没有妨碍两人继续交往,最终成为好朋友。王局长在席间感慨说,朱副总其实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虽然考试失利,但他放眼长远,收获一个长久的人脉,可谓大气。当时入选的几个人都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只要有心结交,肯定是优质人脉资源。事实证明,王局长和朱副总在后来交往的十几年中,事业、生活上互相帮忙,彼此都多有照顾。现在,王局长一路升迁,身居局长高位,手握重权;朱副总也在经济领域长袖善舞,颇有建树。二人结交的传奇经历,与朱副总具有战略性的人脉意识是分不开的。

多拜拜冷庙,烧烧冷灶

“拜冷庙,烧冷灶”是结交那些非热门或是与自己关联不大的人,在其中培植拓展潜在的人脉资源。从一个香客的角度看,香火旺的寺庙因为烧香拜佛的人太多,除非你捐建寺庙或金身,否则很难显现出你有特别的诚意,菩萨对你只会以众人相待。但冷庙的菩萨就不是这样了,平时香火冷落,无人礼敬,你却很虔诚地去烧香,同样的一炷香,香火旺的寺庙可能看不上眼,冷庙的菩萨却认为这是很大的人情,日后有事去求他,自然会特别照应。

我们在机关里工作,起起伏伏是经常的事情。当人落难的时候,其实最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此时,最是可见结交人脉的气魄,在他人危难时刻帮上一把,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扶上一程,这一方面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广结善缘的大好时机。年轻朋友初建公务圈人脉,要注意结交那些处于逆境的人,因为这对于发展人脉、积累口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一再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不可取的做法。平时烧香的做法,表明自己别无希求,完全出于敬意,而绝不是有所企图;一旦有事,你去求他,他念在平日你的烧香热忱,也不致拒绝。机关里位高权重的人,平时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你去结交,不过是其中之一,并不一定能进入人家的视野,也不会特别照顾你。

但处于逆境中的人就不一样了,他因为某种原因暂时不如意,也少有人来往,在这种情况下,你走上门来,礼遇有加,他当然会记在心里,有一天他显达了,你继续结交,也不会被认为是势利之人。有的人能力不见得非常突出,但因缘际会,也会成为命运通达的人物。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个处于落难时期的英雄,就该及时接纳,多多交往。如果自己有能力,更应给予适当的协助,尽力帮助,他日或有发达,他也不会忘记你。

在公务圈里,我们会经常接触一些在没有什么职权的清水衙门工作的领导和朋友,有的部门还挺偏门,平时很难有什么业务联系。但是不要因为他们在无权无势的单位工作就不与之联系,因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个人都不可能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工作一辈子。有的部门虽然是做政策研究、文献分析等辅助工作的,但这些部门对于高层领导的意义和作用却十分突出,是领导决策的智囊机构,他们提交的各类报告、建议也常常会出现在领导的案头,其中很多优秀的工作人员也都会陆续到其他部门出任重要职务。由于有在此类决策辅助机构的长期积淀,他们往往能厚积而薄发,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因此,即使人脉对象在冷门单位工作,你也要予以同等重视。当他到别处高就时,会认为你当初真心与之交往,还会和你一如既往地保持联系。如果你当初与他有一定距离,此时再去深化关系,也只会为自己带来尴尬。

还有一些人脉对象,原来是我们的领导或朋友,但他今后要到别处任职,同自己不再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时,如果他有事相托,我们也还是要尽心尽责,不能因为别人调走了、管不着自己了,就找借口推脱;领导调任后,尽量要与他保持密切联系,争取通过他结识新单位、新地区的人,这就等于你的人脉网络随着领导的调任又拓展布建到了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