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强盛时,其疆域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至新疆的若羌、且末,北到祁连山。党项羌自然也长期臣服于吐谷浑。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待拓跋赤辞非常好,两家还结为姻亲。因此,拓跋赤辞不愿背叛慕容伏允。于是,廓州刺史久且洛生派人去劝说。拓跋赤辞却说:“吐谷浑可汗和我是亲戚,他视我为心腹,无论生死,我都不会背叛他。你赶快走,不要玷污了我的刀!”
久且洛生得到回报后,非常生气,率领轻骑兵在肃远山偷袭拓跋赤辞得手,斩首数百级,缴获杂畜六千而还。
唐太宗乘胜派人劝说拓跋赤辞,他的侄子拓跋思头暗中向大唐表示了忠心,他的忠实党羽拓跋细豆干脆带着自己的人马投降了唐军。内忧外患,宗党离心,拓跋赤辞只能面见李靖。
隋炀帝当年进攻吐谷浑时,党项羌曾为隋军提供物资,但是隋军进入其领地时顺手对他们进行了抢劫。因此,拓跋赤辞向李靖等人提出请求:“从前隋人攻打吐谷浑,我党项给大军提供后勤支援,但隋人不讲信用,反而侵掠我党项。如今将军若能够讲信用,我理当资助大军粮草;如果欺骗了我,我立即固险以塞军路。”于是,唐军众将和他歃血为盟。
贞观九年(635),唐军分道进军吐谷浑,李道彦将通过拓跋赤辞的控制区。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李道彦部行至阔水,突然对毫无防备的党项羌发动袭击,抢得牛羊数千头。唐军背信弃义,卑鄙无耻!羌人被激怒了!一时之间,几乎所有的羌人都成了唐军的敌人!内附的羌人也都纷纷反叛!
当李道彦部来到野狐峡时,突然发现此处已被羌人严密封锁。正当他们为如何进入野狐峡而绞尽脑汁时,由拓跋赤辞率领的复仇之师追踪而至,打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唐军大败,死者数万人,还损失了大量装备。李道彦和他的副总管樊兴率领残部退保松州。
李道彦的行为还连累了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高甑生和他的副总管刘德敏,一路之上,不断地遭到羌人的阻击,等他们杀到与李靖会师的地点时,李靖等人已经打完了讨伐吐谷浑的战争。由于延误军期,高甑生受到了李靖的处罚。气昏了头脑的高甑生,竟然诬告李靖谋反,受到了“减死徙边”的惩罚。
由于李道彦以前的战功,太宗诏令免除他的死罪发配边疆。多年以后,太宗将李道彦召回,任命他为凉州都督。不久,李道彦去世,后追赠为礼部尚书。
尚书右仆射高俭
高俭(576~647),长孙皇后的舅舅。字士廉,以字行于世。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父高励,北齐安乐王,隋任洮州刺史。高士廉在唐太宗时,历任侍中、安州都督、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谥号“文献”。他是唐太宗的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他一家三代任宰相,外甥女为皇后,荣宠无比。但他始终谨慎行事,不骄纵,得以在官场上善终。
一、事母至孝治蜀有方
高士廉自幼聪明,长大后才思敏捷很有度量,相貌伟岸。他读书过目成诵,对答如流,隋的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濬都是很有名望的重臣,与高士廉结成忘年交,因此高士廉名声大显。但高士廉考虑到自己齐宗室的身份不愿意与人广泛交往,隐居在终南山下。吏部侍郎高孝基劝他出来做官,高士廉遂于隋仁寿年间考中文才甲科,补缺治礼郎。
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的妹妹嫁给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下儿子长孙无忌和一个女儿。长孙晟死后,高士廉把妹妹接回自己家中,他厚待外甥和外甥女。当时,他发现年轻的贵族子弟李世民非同常人,就把外甥女嫁给他,这位长孙氏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
大业九年(613),礼部尚书杨玄感反隋,兵部侍郎斛斯政一向与杨玄感交好,害怕被株连而叛逃到高句丽,高士廉由于和他关系密切,贬为朱鸢(今越南河内)主簿。朱鸢在南方,因为母亲年迈,不能居住在瘴疠之气充斥的地区,便留下妻子奉养母亲,独自前往。后来,天下大乱。高士廉所在地与京师阻断了联系,交趾太守丘和任命他为司法书佐。高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他曾白天小睡,梦见母亲和自己说话,好像在母亲膝下,梦醒以后泪流了很多。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亲的音讯,谈论的人认为这是他的孝心产生了感应。当时,钦州土帅宁长真率兵侵犯交趾,丘和畏惧,准备投降,高士廉说:“宁长真士兵虽多,但他孤军远征,气势难以持久。我们城里有精兵武备足以抵抗,有这么好的条件,岂能轻易屈服?”丘和任命他为军司马,并大破宁长真。
唐高祖李渊建唐后,派使者招抚岭南,武德五年(622),高士廉与丘和来降。秦王李世民当时兼任雍州牧,推荐高士廉为治中,秦王很重视他。太子李建成与秦王的关系日益紧张,高士廉与长孙无忌秘密谋划除掉太子。玄武门之变这天,高士廉率领自己的士兵,打开监狱给囚犯们盔甲、武器,让他们奔赴玄武门助战。太子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变为皇太子,高士廉任右庶子,提为侍中,封义兴郡公。黄门侍郎王珪有密奏要上报,交给高士廉转呈,但高士廉搁置起来没有转呈,太宗得知后,把高士廉降职为安州都督。
贞观元年(627),高士廉升任益州大都督长史,蜀地人大都怕鬼,尤其恐惧疾病,对患病的人,都躲得远远的,即使父母病了,也舍弃不管,只是在很远的地方往父母的屋子里投掷些食物。兄弟之间不涉及钱财,缓急相助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民风与中原差别很大。高士廉编制了许多条例、规则,教导他们,让他们遵守,蜀地风俗很快发生了改变。高士廉还召集各类读书人,给他们讲解经书六艺等,各类学校明显地兴盛起来。秦朝时李冰筑都江堰,引岷江水灌溉农田,于是水源附近被灌溉的田地价格高昂,一顷地达千金,引得人们互相侵夺,高士廉扩大了都江堰引水工程,在原有渠道上开出许多新支渠道,水田面积扩大了,蜀地随之富庶。蜀人朱桃椎,做事淡泊名利,隐居不做官,常披着毛皮当衣服,以绳子为衣带,在人们中间随波逐流。从前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把衣服送给他穿,逼迫他做官。朱桃椎始终一句话不说,把衣服扔在地上,逃入山中。高士廉到任后,用礼节招他来,等到他来到,走下台阶跟他说话,朱桃椎不回答,直直地看着他,然后离开了。高士廉常让人问候他,朱桃椎见到派去的人,就进入深山老林自己藏匿起来。近代以来,官员多轻视隐居不做官的人,唯独高士廉对朱桃椎施加礼节,蜀地的人把此事作为美谈。
贞观五年(631),高士廉被朝廷征召为吏部尚书,晋封许国公。高士廉善于鉴识人才,而且熟悉士族门第,凡是他任用的官员,人才和门第郡望没有不合适的。高祖驾崩,高士廉代理司空一职,负责营造陵墓,加特进,升任尚书右仆射。高士廉一门三代都担任过尚书右仆射这一官职,很使世人羡慕。
太宗东巡洛阳,命太子监国理政,让高士廉代理少师一职。太宗亲自写诏书道:“端拱三川,不扰关中,以属卿也。”因为有高士廉辅佐太子,太宗十分放心。在职时间久了,高士廉请求退休,朝廷允许他辞去仆射一职,但加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贞观十九年(645),太宗征伐高句丽,皇太子李治监国理政,驻定州,高士廉代理太傅,并执掌军机要务。太子说:“我长期受您的教导,您是我的师傅,但现在我们在一起办公,桌案相并,这不合道理,我心中很是不安,应当另外给太傅设立一处办公室。”高士廉坚决辞让。
二、为人谨慎身后之事
高士廉举止文雅,每当他要发言,贵族们都洗耳恭听。他为人谨慎缜密,他的奏章疏议的底稿一律烧掉,家里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底稿。高士廉遗嘱说,自己墓中不得有随葬品,只能放一套衣服和自己喜爱的几本书。
东征大军回到并州(治今山西大同),高士廉患病,太宗亲自到他的住所探望。贞观二十一年(647),高士廉病重,太宗又到他家慰问,为他流泪。高士廉七十二岁时逝世。太宗想到高家吊祭,房玄龄提出,皇帝正在服食丹药,不宜接近死者。太宗不理会房玄龄的劝阻:“我和高士廉既有姻亲的亲情,又有君臣的名分,你们不用再说了。”带着几百人前往高家。长孙无忌跪在太宗马前,禀告高士廉的遗言,请求皇帝不要到哀悼现场来。太宗仍然不予理睬,执意前往。长孙无忌泪流满面,太宗无奈回到京苑,向南痛哭。下诏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文献”,陪葬昭陵。下葬高士廉时正逢寒食节,太宗命令尚宫备四桌食品祭祀,太宗亲作祭文,并登城西北楼遥望灵车哭送。高宗继位,追加高士廉太尉职,配享太宗庙。
中国东部地区的贵族崇尚门阀,高门大户,即使家道中落了,子孙仍然依靠祖先创下的名望,或嫁或娶,都要索取众多的礼金,人们讽刺他们这是买卖婚姻。太宗很不满意这种风气,指令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集中全国的民族谱牒,仔细核对,参考史书,检验真伪,提升忠良,斥退悖逆,宗室为先,外戚在后,降低新贵族,提升旧贵族,尊崇富贵门第,压抑贫寒人家,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分为九等,叫做《氏族志》。
《氏族志》将崔、卢、李、郑列在第一位。太宗说:“朕对崔、卢、李、郑四姓没有成见,但这几姓已经衰落好几世了,也没有多少任高官的人,却凭借他们原来的郡望、门第索取财物,那些没有什么才能的子孙们仍然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其实已经到了出卖祖先坟墓上的松柏树维持生计的程度了,朕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还要尊崇他们呢?当时,北齐统治河北地区,梁陈统治江南,虽然当地也有些显赫的人物,但地方狭小,又地处偏远,没有多少贵族,所以推崇崔、卢、王、谢。现在,那么多谋士功臣凭借忠孝和学问跟随朕平定天下,怎么能容忍他们向那些旧贵族交纳钱财,追求那些虚名,脱离实际,都以同那些旧贵族联姻为荣?人生在世,最高尚的是树立美德,其次是建立功勋,再次是著书立说。最次是获得爵位,任公、卿、大夫,世代继承,这才叫门第。现在的《氏族志》不是这样,不实际,这不是很荒谬的吗?”于是将崔氏由第一姓降为第三姓,然后将《氏族志》颁布天下。
高宗时,宰相许敬宗认为《氏族志》没有叙述武后的家世,而宰相李义府也耻于自家无名,许、李便指使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等十二人重新修订《氏族志》,删减裁撤成二百三十五姓,但增为二千二百八十七家,高宗亲自作序说明修正《氏族志》的缘由。以四皇后姓,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为第一姓,文武二品、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各按高低品级排定,共分九等,各姓家仅录入自身和兄弟子孙,其余都不收入。改名为《姓氏录》。根据新的规定,凡是军功在五品以上者,都列入氏族,绅士大夫们很鄙视这一规定,把它叫做“勋格”。李义府上奏,搜集全部《氏族志》烧掉,又下诏,命令后魏的陇西李宾,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马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的博陵崔懿,晋的赵郡李楷,共七姓十家,不得互相通婚。三品以上官员婚配,收取礼金不得超过三百匹,四品五品的二百匹,六品七品的一百匹,这是全部出嫁的嫁妆,男方不得接受女方的陪嫁。
从前后魏太和年间(477~499),定天下郡望,以李姓为第一名,以后崇尚门第,所以《氏族志》把他们的地位降低了,王妃、公主的驸马都从当代勋贵名臣家中选出,东部地区的旧贵族不再重视,但后来房玄龄、魏徵、李等家又和东部地区的旧贵族通婚,所以这些旧贵族的地位又提升了,不过每一姓中,根据郡望不同,地位差别很大。李义府为儿子向这些大姓求婚,他们都不予理睬,这才恼羞成怒,奏请禁止这些大姓之间相互通婚。
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宰相。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祖为鲜卑拓跋部贵族。父长孙晟,隋时名将。妹为唐太宗皇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他是策划和组织者之一。李世民即位后,他与房玄龄同为宰相。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他又与褚遂良同为宰相。他为官持正谨慎,力避亲嫌,却又直言进谏,对贞观之治功不可没;但也因力谏而埋下祸根,最后自缢而死。
一、善于谋略“玄武”建功
长孙无忌的先祖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因勋功,改姓长孙氏。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隋时为右骁卫将军。虽然出身于军事贵族家庭,但长孙无忌并不善于统兵打仗,只是在军事方面稍有一些谋略,唐太宗说:“他聪明机断,悟性好。虽然有些军事谋略,但带兵打仗,并非他的长处。”不过,长孙无忌虽疏于军事,但他聪颖好学,博览文史,善于谋略。
因父亲较早去世,长孙无忌与妹妹,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长大。高士廉本人很有才华和名望。在如此一个有着高文化素养的家庭,长孙氏兄妹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妹妹也从小好读书,举止遵循礼则。高士廉见识过人,他早在李渊父子太原举兵之前,就看出李世民是个非常之才,便把长孙无忌的妹妹嫁与李世民。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年龄相仿,从小就是至交好友,一起长大,妹妹嫁给李世民后,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