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IS/LM/BP模型与弹性方法。由于经济存在国际收支的逆差,按照弹性调整方法,此时的做法就是实行实际货币的贬值。实际货币贬值将导致出口增加,从而推动IS线向右上方移动。但是,考虑到弹性方法强调的是实际货币的贬值,而不是名义上的货币贬值,因而政策当局在实施贬值的同时,将辅之以紧缩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这样做的结果将是LM线的向上移动,并且将因此而抵消掉因出口增加而增加的那部分收入。这反映在模型中就是,因贬值与出口增加而引起的IS线的右移与因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而导致的LM线的左移相互抵消,以致国民收入仍然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上。这时,若“马歇尔-勒纳”条件得到满足,那么因出口增加所得到的外汇收入就将被用来改善该国经济的国际收支状况,于是,BP线就将从Ye的左边移动到Ye上来,而这恰好意味着逆差的消除。从整个调整过程来看,收入之所以没有增加,就是因为它全被用来改善国际收支了。从以上的情况看,利用一般均衡模型来作弹性方法的分析也是可以的,因而这里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具有综合性的。
(4)IS/LM/BP模型与吸收方法。在以上几种方法的一般均衡分析中,事实上都是以经济尚未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为前提条件的。但是,吸收方法的一般均衡分析则必须以充分就业作为其前提条件。这是因为,经济倘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国际收支的逆差就不一定非要采取减少吸收(A)的调整方法,而可以采用前面所分析过的乘数方法与弹性方法等。假如事情果真如此,那么一般均衡模型中的那条表示充分就业的YFE线,现在就有使用价值了。
现在让我们假定,该国经济的初始状态为:国民收入已处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即Ye=YFE;但同时又存在一定程度的贸易逆差,即BP线位于YFE线的左边。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国内任何需求的增加都不能通过扩大产出来实现,就是国外需求因本国货币贬值的增加也无法通过扩大出口来给予满足。这样,该国经济就只能借助于贬值的吸收效应,通过减少吸收(A)来实现其国际收支的平衡了。
减少吸收的方法无非是这样三种:
第一,是通过再分配措施来减少公众的消费支出。这在模型中表现为IS线的左移。其理由是,公众消费支出的减少将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下降,而社会总需求的下降则会导致社会总产出的减少,因而IS线是向左移动的。
假如公众消费支出减少的量足够大,那么最后的均衡点将出现在充分就业曲线左侧IS、LM与BP三条线相交的一点上。
第二,是采取本国货币贬值加紧缩通货的方法来降低社会的吸收水平。
这在模型中表现为LM线的向上移动。其最后的均衡点将出现在一个利率水平较高,位于充分就业曲线左侧,并且是IS、LM与BP三条线相交的某一个点上。
第三,当政策当局在采取以上两种方法之后,如吸收仍不能自动地减少时,就只有选择限制性的“财政-货币”措施了。其做法就是通过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紧缩财政政策推动IS线向左下方移动,同时又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货币紧缩政策来推动LM线也向左边移动,最后迫使经济在IS、LM与BP线相交的,并位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左边的某一个点上取得均衡。
以上各种一般均衡分析的结果与吸收方法的分析结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因而可以认为,一般均衡分析与吸收方法也是相互兼容的。
(5)IS/LM/BP模型与米德综合分析。如前所述,米德综合分析所要揭示的是保证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中四条线都在一点相交所需要的政策配合。
如果将米德综合模型中的有关概念转换到现在这个一般均衡的模型中来,那么米德所说的内部平衡就是位于充分就业曲线上的某一个点,而米德所说的外部平衡则是位于BP线上的某一个点。为了同时实现内部经济平衡与外部经济平衡,在现在的一般均衡模型中至少要移动BP线以及IS线与LM线中的一条才是可能的。
移动BP线所需要的是转换支出的政策,而移动IS线或LM线则需要采取能够改变支出量的政策。一般而言,能够导致支出结构转换的当然是贬值政策,而紧缩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则可以达到减少支出量的目的。
现在假定,一国的经济所处的状态为:IS线与LM线的交点出现在BP线与充分就业曲线之间,这意味着这个经济既有失业(内部不平衡)又有贸易逆差(外部经济不平衡)。为了实现米德均衡,就必须采取贬值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做法。其中,贬值政策是被用来转换公众的支出结构的,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是被用来增加整个社会的支出量的。
毫无疑问,贬值的结果是进口的减少与出口的增加,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意味着支出结构未被转换。随着进口的减少与出口的增加,BP线便会得到改善。这一结果反映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将是BP线的右移与IS线的右移。
另一方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都将起到刺激投资扩张与增加就业的结果,这反映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就是IS线或LM线的右移。只要以上这些政策运用得当,最后该经济将在充分就业处实现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同时均衡,也就是一般均衡模型中的BP线与IS线,再加上LM线同时相交于充分就业曲线。
倘若经济最初所处的状况是充分就业加贸易逆差,那么在一般均衡分析的模型中,只要采取贬值加紧缩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配合即可。在这里,紧缩财政或货币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起的作用是减少公众的支出量,并通过贬值政策把由此而节余的资源用于出口,以便使得本国处于逆差状态的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其调整过程反映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将是:IS线与BP线因本国货币贬值而同时向右移动,LM线则因政策当局采取了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向左移动,经济最后仍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均衡,但与调整前相比,r却提高了许多,而r提高的作用旨在减少人们的需求,以保证有足够的资源用于出口,改善国际收支。这样,米德综合模型与现在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也是可以相互兼容的。
(6)IS/LM/BP模型与货币方法。如前所述,货币方法强调贬值对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即对LM线的影响,甚至认为这可能是唯一的影响,并试图恢复休谟的货币自动调整机制理论。货币方法还认为,贬值不仅可以取得外部经济的平衡,而且依赖价格的伸缩性也可以保证内部经济的平衡。货币方法的结论是,在有国际收支逆差的情况下,只要让货币自动调节机制起作用,即允许货币贬值,便无需政府的任何帮助,就可使经济回到均衡点。
货币方法的以上观点能否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得到证实呢?回答是肯定的。
与以往的做法一样,我们仍假定经济的初始状态为内部经济平衡,但却存在贸易逆差。为对逆差的国际收支加以调节,免不了要采取贬值方法。贬值导致出口增加与BP线的右移。然后在内部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由贬值所引起的出口增加和随之而来的储备增加必然会引起通货的自动收缩,从而导致LM线的左移。结果整个经济将在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上同时实现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均衡,即IS、LM与BP线同时相交于充分就业曲线。
整个调整过程的关键是由贬值后出口增加与储备增加所引起的国内通货的自动收缩这一货币主义的调整机制。这一调整机制就是:当收入(Y)保持不变(因为经济已经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从而人们对货币的需求(MD)亦保持不变时,储备(R)的增加必须通过国内信贷(即货币供给)的减少来加以平衡。这可从以上所提到的货币方法的恒等式R=MD-D所揭示的R与D的相互关系中清楚地看到。假如国内的货币需求(MD)保持不变,贬值在引起R增加的同时,必定要求D的相应减少才能使上述这个恒等式继续得以成立。
将调整结束后的均衡点与调整前的均衡点作个比较,唯一发生变化的是利率的提高,因为现在的均衡点已经位于原来的均衡点之上。利率的提高表明贬值所影响的仅仅是货币市场的均衡,而这正是货币方法所要得到的结果。
运用一般均衡模型,采用货币方法而得到了与货币方法完全一样的结果,这就表明一般均衡模型与货币方法也是相互兼容的。
(7)结论。由上可见,IS/LM/BP模型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一般均衡分析的框架。这个框架足以说明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同方法,并表明,这些不同的方法与其说是相互竞争的,还不如说是相互补充的。
在所有各种有关国际收支调节的方法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必须采取贬值政策来加以调节。
以上各种调节方法的主要分歧在于国内平衡要不要政府的政策干预。
在这方面,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是必须的,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则认为是不必要的。
11.8.3IS/LM/BP模型的局限
当然,IS/LM/BP模型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当人们利用它来进行国际收支的分析时,由于它的若干不符合实际的前提假定,而使某些政策结论显得有些模棱两可。例如在上面所提到的主流经济学的结论与货币主义的结论究竟谁是谁非,就是一个时常叫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IS/LM/BP模型的不符合实际的前提假定主要有三:
第一,它假定了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而没有引入通货膨胀的理论;第二,它假定了静态的预期,即对不变的将来价格的预期,并据此将名义利率等同于实际利率而不加区分;第三,它假定不同的资产(货币、债券与实物资本)的存量是既定的。
假如放松以上这些假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简单地讲,放松以上这些假定,就意味着预期的动态化与资本项目的导入,而这正是在以后两章所要做的事情。在这里,先放松以上所说的第一个假定,即把价格既定改成价格是可变的,这意味着将通货膨胀的因素融入IS/LM/BP模型中。由此,将得到一个扩展了的IS/LM/BP模型。利用这个扩展了的IS/LM/BP模型,就有可能来解决上面所提到的主流经济学的政策结论与货币主义的政策结论到底有什么差别。
不管按照哪一种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在有对外逆差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贬值政策才能恢复外部经济的平衡。采取贬值加紧缩通货的做法来对已经处于失衡状态的经济进行调节,在这两个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对于IS线来说将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因为,贬值政策将推动它向右移动(因贬值会引起出口增加),而紧缩通货政策又将推动它向左移动(因通货紧缩会导致国内吸收的下降,从而引起产出的下降),这两个作用方向刚好相反的政策动力相互抵消的结果将使IS线的位置保持不变。但是,对于LM线来说,情况就不同了。这是因为,这两个政策的作用方向对LM线来说是一致的。首先由贬值引起的储备(R)的增加,也就是国际收支的改善,要求通过减少国内信贷(D)的供给来冲销,这在模型中就表现为LM线的左移。如果不是这样,随着国内信贷的增加与随之而来的吸收的增加,将使出口减少,于是,该经济的国际收支也就将重新趋于恶化。其次,紧缩的通货政策将直接推动LM线往左移动。
然而,犑点并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点,因为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失业。
假如这时存在工资的刚性,那么调整就将到此结束,于是,犑点就成为一个凯恩斯主义的非充分就业的短期均衡点。假如这时所处的情况是工资非刚性,那么调整就将继续下去。
工资非刚性的调整过程将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下去:在存在失业而工资又可调整的情况下,首先要发生的事情自然是工资的下调。随着工资的下调,实际汇率(e=P/P)就会随之下降,于是,本国的出口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出口量也将随之进一步增加,而这必将导致IS线向右移动。结果,以自然失业为基准的,并且是无逆差的内外部平衡将在模型中的E′点实现。将E′点与调整前的E点作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就业与收入均无变化,变化的只是利率的上升与逆差的消除。这一结果完全是货币主义的,并且完全是通过货币主义所推崇的自动调节机制来达到的。这时如果没有什么新的力量来改变这一均衡状态,那么它就将长期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