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158700000027

第27章 楚国独白:其实我很牛(4)

"幡然悔悟"后的楚庄王,在除掉了若傲氏等反对势力后,其实已经大权独揽,但就像当年的齐桓公一样,他也面临着内政问题,齐桓公的内政问题是权力分散,而楚庄王的问题,却是捧着金饭碗要饭。

楚国的"金饭碗",就是他们的生产条件。

在发展经济上,楚国既不缺土地,也不缺人,常年兼并南方部族,以及攻掠中原诸侯国,使他们的人口日益膨胀,土地更是广阔,但楚国此时经济条件有限也是真的。比起中原诸侯国来,楚国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天灾。当时楚国的主要经济区江汉平原,几乎是无年不灾,不是今年闹水灾,就是明年闹旱灾,连年的灾害不但激化了楚国的内部矛盾,更拖了楚国对外征战的后腿,要对外打仗,内部稳定是第一位的,要稳定,就要先救灾,问题的关键是,谁去救。

好在楚庄王有这样一个人--孙叔敖。

在今天,孙叔敖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之一,他的出名,比起管仲搞改革来,孙叔敖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兴修水利。在成为一名名臣的同时,他更是彼时中国最杰出的水利专家。他在任时期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动几十万民夫,在安徽寿县南修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大型运河工程--勺坡。因为这个水利工程的存在,楚国人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洪涝灾害可以靠它泄洪,干旱时节更可凭它灌溉。楚国的经济,从此一日千里。楚国霸业的基础,也因此而奠定。

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楚庄王青锋出鞘,开始了北上争霸的历程。早在公元前606年,他就曾率军渡过黄河,进入到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附近,在当地炫耀武力,并且对周王室的使者,询问周天子用的鼎的重量,这就是"问鼎"一词的由来,楚庄王的争霸之心,因此昭然若揭,而且他比其他搞"尊王攘夷"的人更实诚--我本来就是来争霸的,谁拿你周天子当盘菜。实诚的原因,在于他的实力。

楚庄王很快就证明,他不但实诚,更有实力。

楚国当时争霸的最主要对手,就是曾经击败过他的晋国,比起楚成王时期简单粗暴的进兵,楚庄王的手段更加丰富。他先是试探性地攻打中原的诸侯国郑国,顺势打服了郑国的邻国陈国,这两个国家,也就成了楚庄王进兵中原的跳板。但事情很快出现了反复,楚国撤退后,晋国再次出兵,两个国家又倒向了晋国。随后楚国又来,两个国家投降,楚国刚走,转眼又叛变,来回做了几番墙头草之后,楚国的军将们不耐烦了,他们强烈要求楚庄王下狠手,彻底消灭陈国。面对这块到手的肥肉,楚庄王却再次隐忍,他反而恢复了陈国的国君地位,大度地原谅了他们,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赞。但对另一个国家郑国,楚庄王却没这么客气,他派重兵大举进攻郑国,经过三个月包围后迫使郑国投降。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因为郑国的独特地位。这时期的郑国,是楚庄王争霸的对手--晋国的铁杆小弟,更是晋国与楚国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对于晋国来说,陈国可以丢,郑国却万万不能丢。所以郑国告急后,晋国立刻组织兵马援救,由荀林父为大将,大举进攻楚军,这却恰恰落进了楚庄王的圈套--他本身就是以郑国为钓饵,吸引晋国来攻。现在鱼上钩了,就要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