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悬疑见灵鬼话:世家阴阳师
15828400000316

第316章 番外 萧舒(一)

我叫萧舒,是原刑部侍郎萧勤的女儿。

萧家耕读传家,有田产,有余钱,并非名门望族。

我未曾见过的祖父秉持着行善积德的想法,一贯乐善好施,施粥赠药,修路铺桥,善待佃户、仆役,受周围百姓交口称赞。不过,这嘴皮子一碰的轻巧事顶什么用呢?饥荒年岁,他依旧好心,拿出家中的余粮接济快要饿死的人家,反倒让人误会我家粮食满仓,那些先前敬仰我祖父的佃户和农家一瞬间就翻了脸,里应外合闯入我家。他们找不到多少粮,一怒之下放火烧屋,萧家十几口人,只有在外求学的父亲躲过一劫。事后,整个村镇的人联合欺瞒,又因为当时闹饥荒,没人详查,这等灭门的惨案被当做意外走水不了了之。灾情过去,那些人一口咬定我家的人都死绝了,将我家的地和屋给瓜分干净,等到我父亲回乡,物非、人也非。

我父亲天生聪慧,却又继承了祖父的“傻气”,执拗地要将此事查清楚。法不责众,那些官员怎么会管这事儿?连吃进去的田地都不愿吐出来。他们都当我父亲是个穷酸书生,百无一用,谁知我父亲暗自调查事情经过,上京告了御状。

大殿之上,我父亲字字血、声声泪,将证据一一呈上,后又与那些佃户、农家、官员对质,舌战群雄,辩得对方哑口无言。当时的太子、如今的皇上对我父亲青眼相待,有他支持,那几十户人家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打响了我父亲的名头,但也让我父亲成了刺头。

不过,到底是入了太子的眼,又有真本事,父亲高中后就进了刑部办差,破解了无数冤案、奇案,成了整个大胤朝鼎鼎有名的探案高手。

父亲失了长辈,孑然一身,不是佳婿人选。他没觊觎那些名门贵女、世家闺秀,而是娶了邻居秀才家的女儿。父亲同母亲是日久生情,有了情,才结成婚。两人鹣鲽情深,没有旁人插足的余地。美中不足的是,母亲身体不好,流产两次,到了第三胎才生下我。大夫说母亲伤了身,不可能再有孕。我父亲便将我当做男孩培养,将来坐产招夫,顶立门户。他想要将一身的本事都教给我,但叫母亲给拦下了。母亲心疼我,不希望我一个女儿家去接触那些或龌龊或血腥的案子。有母亲在旁嗔怪,父亲便只能摇头苦叹,背地里冲我挤眉弄眼,逗得我咯咯直笑。

也不知该说老天有眼,还是无眼,母亲突然间有了身孕,这一胎意外的顺利,父亲有了子嗣,我有了个小我近二十岁的弟弟。

这样一来,我就不用招赘,可以嫁人了。

被耽搁了年纪,又因为当时太子和七皇子双方刀光剑影,政局微妙,我能挑选的合适对象寥寥无几。

总归,是比招赘的人选要好。

父亲最后决定了两个人选,一个是书香门第莫家的次子莫燕归,一个是御史黄家的长子黄峥。

两人也都是过了年纪却没有成婚,至于原因,莫燕归的母亲替他算了八字,不宜早婚,而黄峥则是和家里面闹翻,所以迟迟未婚。

说起来很可笑,黄峥和家里闹翻的理由是父亲。黄峥崇拜父亲的探案本事,没有按照家族的传统进入御史台,而是削尖了脑袋挤进了刑部,整日跟着父亲鞍前马后,亲爹都不放在心上。原本我要招赘,他还荒谬地提出入赘我家,被黄御史给打了一顿,又被父亲哭笑不得地拒绝,才歇了这心思。

论人,莫燕归踏实谨慎,黄峥对父亲一颗拳拳之心;

论家世,莫家和我家门当户对,黄家则是我家高攀;

论婆婆妯娌,莫母嗜好礼佛,万事不管,莫家的妯娌没了约束,有些乱,而黄家因为黄峥的荒唐,有意娶我过门,就是为了约束黄峥,到时候我恐怕得在婆家和相公之间做出选择。

父亲与我深谈了一宿,让我自己作出决定。

我是见过黄峥的,还见过好多次,那是个一见人就咧嘴傻笑的年轻人,厚着脸皮黏着父亲,办差还好,其他的时候很不着调。据说是隔代传了过去那位“黄公子”的脾性,让黄家头疼不已。

我也见过莫燕归,是父亲安排的,只偷偷看了看他的长相,比不得黄峥俊秀,但远比黄峥要稳妥沉着。

我选了看起来更为靠谱的莫家。

阳春三月,我出嫁了。

莫家的情况和父亲打探到的差不多,婆婆整日吃斋念佛,满院子呛人的香烛味道,妯娌、仆从们常有摩擦。这都是小事,嫁入任何一户人家都免不了碰到这样的事情。我关起门来和莫燕归过自己的小日子,相敬如宾,倒也太平。

不久后,太子和七皇子之间的斗争尘埃落定。

那时候,谁都觉得父亲的仕途会一路通畅,刑部尚书的位置已是父亲的囊中之物,只等新帝登基,成就君臣相交的佳话。

那时候,谁都觉得我父亲此生唯一的憾事就是亲缘浅薄,满门惨死不说,他自己都子嗣艰难,只有一儿一女。

那时候,我觉得这辈子就会这样平静地度过,满心期盼的是能有个孩子,相夫教子,也算一生圆满。

等到皇上登基、七皇子被贬为庶人,我如同往常一样归宁,与父亲闲谈。

父亲当时正在查一桩牵扯七爷内院的案子。

这案子算是当时京城里的一个时兴话题,和刚被贬的七爷有关,又有些桃色,贩夫走卒也好、文臣武将也罢,都在看乐子。当时便有不少人用指点江山的口吻说,七爷连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都管不好,还想要管理整个国家?这话,也就那些没见识的人说来自得其乐。朝中大臣们关注此事是希望再给七爷扣个帽子——不少拥护皇上的臣子都不满意皇上对七爷的处理就这么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怕斩草不除根。

父亲却是个一心查案的人。他只是单纯想要探究那个管事为谁所杀,又怎么被弃尸城外。

仅此而已。

这事情在坊间流传,恩怨情仇,方方面面都被打探清楚,但唯独少了最重要的行凶弃尸过程。旁人都当父亲还在查,可父亲同我说,他已经从七爷府上探听到了全部经过。

那个管事是守寡丫鬟所杀。

守寡丫鬟在听说管事同另一丫鬟婚配后,就恨上了对方,更怕事情暴露,便买凶杀人。没成想,她雇来的闲帮尚未找到机会动手,奸情先暴露了,王姨娘震怒杖毙了她,但那些闲帮不知,等管事被赶出府,他们就找到了下手的机会,杀人、弃尸,一气呵成,****找守寡丫鬟收剩下的余款,却发现对方已死,而他们这一****,就是自投罗网,被七爷府上的人给抓住。这等丑事,王姨娘这个主子自然要遮掩住。何况那时候正是七爷最困苦的时候,朝堂上多少人都盯着他。王姨娘找了借口将那些闲帮送去了衙门,已经被流放到了关外。

这事情,父亲没有上报,等着去关外调查的人给回信,七爷府上也不好意思宣扬奴仆买凶杀奴仆的丑事,但谁都不说,这案子结不了,大臣们还盯着七爷不放,七爷便想壮士断腕,父亲却觉得这事情尚有疑点。双方未谈妥,消息已然走漏。

我明白父亲的处事风格,不把事情给完全调查清楚了,父亲不会做出结论。

探案、审案是如此,可朝堂之事、政治博弈并不是如此。父亲也是心知肚明。

事情泄露,案子就有极大可能被迅速了结。那些大臣不需要证据和真相,只需要一点由头,捉住七爷的把柄,将七爷置之死地,打得翻不了身。

父亲所求的真相,他们毫不在意。父亲也因此而苦恼。这等苦恼,他只能对我说,对黄峥说,也对莫燕归说。

莫燕归劝父亲见好就收。

我那时候看到父亲脸上的怅然是有些心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