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质朴严谨的普通百姓形象,衣着朴素大方,话语亲切自然,处事公道正直。常常是裹一身风尘,与最底层的百姓融为一体,畈间村头,城镇街巷,全然不顾舟车劳顿,奔波之苦。在福利院的病床前,他与孤寡老人话温暖;在乡村矮小的民宅中,反复叮嘱痛失双亲的孩子好好读书,自强不息;在自谋职业退伍军人创办的企业,他耐心倾听年轻人的心声,为他们出点子,想办法;在殡葬改革棘手的乡村,他脚踏泥泞,头顶烈日,苦口婆心地劝说逝者的亲属响应党的殡改政策……正是他带领的党组一班人的努力,黄梅县民政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继2004年该局8项工作受省市表彰后,2005年更上一层楼,先后共有10余项工作受到省政府以及省市民政系统表彰,他个人也因此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被省人事厅、省综治委评为全省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04、2005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实干标兵”。他就是黄梅县民政局局长柳国良。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他从容镇定,常常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救灾现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受灾群众心中。
2005年12月26日8时30分,江西九江至瑞昌发生5。7级震灾,震波给仅一江之隔的黄梅下乡的小池、新开、蔡山、分路、孔垅等乡镇造成巨大冲击,瞬间,乡村地动山摇,房屋倒塌,灾民痛苦呻吟。
灾情就是命令,正在医院病房探视病中妻子的柳国良二话没说,就驱车直奔灾区现场。
这次震灾造成的破坏是严重的,全县共损毁房屋2431户,倒房6497间,直接经济损失1。23亿元。
决不能让灾民在寒风中过冬。柳国良一面紧急调拨棉被和帐蓬,一面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捐款捐物,为灾区人民献爱心。
灾后的20多个日夜,他跟随县委、县政府领导,深入乡村农户,一面统计灾情,一面抚慰因灾恐惶的灾区群众。
在灾区救灾工作进行到关键时刻,妻子的病情加重了,医院建议手术。考虑再三,他在电话中告诉家属用药物进行保守治疗,实在需要手术,也要等他完成救灾工作。就这样,妻子的病一拖就是一个多月。
在他日夜奔走下,共为灾区争取政府救灾款303万元,棉被1900床,棉衣1900件,帐蓬630顶,还争取社会捐款110万元,极大地缓解了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许多人都知道,黄梅县是一个90余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复杂,极易发生灾害,每到汛期和台风季节,作为民政局长的柳国良都会捏一把汗。因为,说不定哪一天旱灾、水灾、风灾就会降临黄梅大地,给90万黄梅人民带来灾难。为此,每年夏秋季节,他都象个整装待发的战士,随时准备为群众冲锋陷阵。
2005年9月20日,特大台风“泰利”带着巨大的破坏力横扫大半个中国,当“泰利”经过黄梅时,这不速之客顽童似地在这里打滚嚎叫。“泰利”所过之处,屋顶翻飞,大树拦腰折断,农田庄稼被毁。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柳国良身披雨衣,带着工作人员,泥一脚,水一脚地奔走在乡村田野的道路上。孔垅镇邢圩村76岁的五保老人邢国艮站在被台风吹秃屋顶的“家中”,目光呆滞,沉默无语。柳国良用温暖的双手握住老人冰凉的手,他一边劝慰、安抚老人,一边拿出500元钱嘱老人添置生活用品。在他的过问下,老人光秃的房顶重新盖上了瓦块。此时,沉默已久的老人激动地哭了。
在退伍安置上,他广辟蹊径,努力探索新的退伍士兵安置之路,一个个退伍士兵成功创业的事例,使人们对黄梅县退伍安置的典型作法刮目相看。
黄梅是典型的兵源大县,每年征集新兵和接收退役士兵都在500人以上,符合城镇安置条件的退伍兵每年都在130人左右,安置任务十分繁重。在退伍安置上,如何做到既严格按政策办事,又达到多渠道安置的目的,柳国良苦苦思索着。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由政府包分配安排工作已越来越艰难。那么,鼓励退伍士兵自谋职业,让他们在各行各业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打拼属于自己的事业就显得尤为迫切。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黄梅县在退伍安置工作中,既坚持“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又鼓励安置对象自谋职业。对于后者,在坚持免费培训就业技能的基础上,再发放一定的自谋职业补偿金,达到实现货币安置的目的。而在这一点上,柳国良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提起黄梅县华昌纺织有限公司,许多人都伸大拇指。该公司最大的股东郭伟曾是一名退伍兵。2003年,年轻的郭伟从海军某部退伍。在办理安置手续时,郭伟因为嫌安置单位不好找到柳国良。面对这个聪明能干的小伙子,柳国良向他宣传安置政策和当前安置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同时,以自谋职业走向成功的典型作引导,鼓励郭伟在广阔的市场上开创自己的事业。
郭伟心动了。强烈的创业冲动,使他深入市场广泛调研。结合黄梅是典型的棉乡实际,他大胆与人合资创办了华昌纺织有限公司。由于找准了目标,当年公司就盈利500余万元。
同样得益于柳国良的热情耐心引导,并走向成功的还有青年企业家柯敏。2003年从部队退伍回乡的柯敏到县民政局报到时,通过熟人的引荐认识了柳国良。与柳国良的一席话,使这位青年萌发了投资建材业的志向。在父亲的支持下,他贷款数万元,在黄梅县城最繁华的地段租下4间门面,经营起了各种建筑材料。两年下来,他已是腰缠数十万元的老板了。
一个个自谋职业并获得成功的事例,使一大批退伍士兵选择了这条光明的道路,为政府解了难、分了忧。近三年来,有近500人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始终关注弱势群体,情牵那些极需要照顾和帮助的人。他致力于发展福利事业,大力抓好“福星工程”。
上任伊始,柳国良就积极投身调研工作,调查摸底得来的数据使他的心情格外沉重。全县需要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高达5300多人!无疑这是一个极需要投入爱心、热情的庞大困难群体。
为了筹集资金,他东奔西走,积极争取福利彩票基金、社会捐赠、星光计划以及上级专项拨款。在农村福利院建设上,他大胆尝试以奖代补的方法,对乡镇福利院建设实行“先动工先扶持”、“不动工不扶持”的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年来,在农村福利院的建设上共投入930万元,全县共建设乡镇福利院56所,新增43所,集中供养院民由2002年的1418人,上升到2005年的3521人。
“福星工程”使一大批孤寡老人和孤儿有了栖身之地。
杉木乡孙坝村七组孤儿袁丽、袁玉、袁方新、袁树鹏姐弟四人,是最令乡亲们揪心的孩子。四年前,姐弟四人失去父母,成为孤儿。正在该村调研的柳国良听说此事,毫不犹豫地将姐弟四个揽到身边。他动情地说:“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从今以后你们姐弟四人就是我的子女!”在柳国良的帮助下,姐弟四人被安排进了乡福利院,并且相继上学读书。每逢空闲,柳国良夫妇总要带上礼品到福利院看望他们。2004年姐弟四人当中最大的一个姐姐袁丽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北省经济管理学院录取,柳国良得知这一消息后,指派专人送去3000元学杂费,并自掏腰包搭上500元礼金,以示祝贺。
在建好“福星工程”的同时,黄梅县社会福利事业也稳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连续三年来共投入570万元建起了景颐楼、儿童综合楼,使福利院院民由原来的20人发展到67人,弃婴及残疾儿童28名。
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并把殡葬工作纳入这一范畴,大抓特抓,尽心尽力。在他的影响下,黄梅县民政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台阶,殡葬改革工作也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2003年6月,走马上任还不到一个月的他,在一次例行召开的局党组成员会议上,便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在他的倡导下,黄梅县民政系统深入开展了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称号、文明窗口的创建活动。三年来,在民政系统各支部中,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神、党员先进性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民政干部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推行了机关文明用语、文明服务规范,实行了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在机关倡导了“一张笑脸相迎,一把凳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句谦言送人”的文明办公新风。按照党建带团建模式,局机关组织党团员向灾区人民送衣、送棉被、送钱等志愿服务活动。局系统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最佳文明系统”,局下属福利院、光荣院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军休所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殡管所、烈士陵园、局机关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最佳文明单位”,县人大、县政协2004、2005连续两年把该局评为“满意单位”,2004年在全县行风建设评议活动中,民政局被评为“优胜单位”,总分排在县直各部门之首。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殡葬改革在黄梅起步较早,但受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也较难,多年来,坎坎坷坷,波波折折。柳国良上任后,下决心将这项工作开展下去。
他首先从宣传入手,带领殡管所的同志在全县16个乡镇开展声势浩大的拉网式讲政策,讲形势活动。通过分析原因,查找症结,他提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治理。一方面严厉打击制售棺木的地下窝点,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并严禁火化后重复装棺土葬。在他的努力下,三年来,黄梅县民政局捣毁违法生产出售棺土窝点30处,销毁棺木58具,查处违法土葬60例,其中就地火化58例。建公益性公墓骨灰堂86个。黄梅的殡葬改革工作一直走在了全市前列,火化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这就是柳国良,他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着对党的民政事业的执着和忠诚,书写着辉煌的人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