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禹羌北川
15795600000083

第83章 灾后重建两年,等于跨越二十年

2010年5月,在5。12两周年来临和本书即将付印之际,远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我,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包括北川在内的绵阳市灾后重建两年来的基本情况,得知绵阳“灾后重建两年,等于跨越二十年”,心中甚为欣慰和自豪。

清明前夕,一年前(即2009年3月)才从凉山州委书记岗位上调任绵阳********的吴靖平告诉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采访团,5·12特大地震受灾最重、伤亡人数最多的四川省绵阳市,经过近两年的艰苦重建,已从大地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截止1月底,全市已开工重建项目6795个,完工5939个;到今年5月,全市1。9万户因灾失地的农民可全面实现有房住、有地种、能就业。

吴靖平说,在5·12特大地震中,绵阳9个县市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北川、安县、平武3个县为极重灾区;全市受灾人口521。7万,直接经济损失1689亿元,受灾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占全国灾区的四分之一。

他说,在党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朋友的无私援助下,绵阳市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通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和援建省市的鼎力支援,全市经济已止滑回升,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12亿元,增长14。4%。

——坚持科学重建。吴靖平强调,绵阳重建坚持科学规划、科学施工、科学管理,努力做到“不留败笔、少留遗憾”。为做好北川新县城建设规划,他们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担纲技术总协调,组织召开专家咨询、论证、评审会议超过100次,吴良镛、周干峙等 6位“两院”院士参与规划方案研讨、审查。北川新县城建设规划项目共245个,估算投资167。5亿。目前,安居房已完工3638套,首批居民将于5月入住。

——坚持和谐重建。吴靖平说,灾后重建从一开始就明确民生优先,要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惠民生的实事。为此,绵阳数千名干部沉在基层,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解决重建中的困难和问题。截至2月底,全市需重建农村永久性住房51。16万户已全部开工,完工50。5万户;需重建城镇居民住房6。3万户,已完工4。81万户;需重建学校751所,已完工652所;需重建医疗卫生项目381个,已完工303个。

——坚持艰苦重建。在重建中,绵阳坚持必须、必要、节约、实用的原则,组织人员对规划项目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绵阳市进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的项目7318个,估算总投资2266。3亿元。干部群众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发挥重建主体的作用,苦干实干,互帮互助,累计完成投资1393。03亿元,计划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灾后重建项目和投资的85%,力争年底完成投资90%以上、完工项目达到98%。

吴靖平书记多次提到对口援建对绵阳灾后重建意义重大。他说,山东、辽宁、河北、河南四个援建省不仅给绵阳带来了资金、项目、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思想理念、科学的工作方法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绵阳正和各援建省市一道,积极探讨推进对口援建向对口合作转变的长效机制,使对口输血向帮助造血延伸。目前,四省均在绵阳建立了合作产业园区,绵阳还先后与潍坊、威海、唐山、洛阳等市结为了友好城市。

他认为,地震灾难给绵阳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惨重损失,但灾后重建也给绵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以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危难的虎虎生气,早日建成灾后美好新家园,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两年前(即5。12地震后的2008年5月26日)临危受命、由成都市副市长岗位调任绵阳市代市长、现任绵阳市市长的曾万明,在与“全国网络媒体重返灾区看民生”采访团见面会上,则用“自豪”两字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并向记者们介绍了绵阳市灾后重建的具体工作情况:绵阳市纳入三年重建规划项目共7318个、总投资2266。3亿元,相当于绵阳1985年建市到2007年投资总和的1。5倍。目前,重建项目已开工7235个,完工6071个,完工率82。9%,完成投资1613。4亿元、占总投资的71。2%。

在灾后重建中,绵阳市政府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最大政治,群众满意作为最终标准。灾后重建怎么办,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灾后重建怎么干,群众最有发言权。

在重建项目的投资中,“三农”投资1138。1亿元,占灾后重建总投资一半以上,其中农房重建投资508。9亿元、占“三农”投资近一半,如此巨大的投入前所未有。灾后重建使灾区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

通过灾后重建,学校、医院这些农村以往的“短板”正在补强。灾后重建中,优先考虑的是学校、医院,建得最好、最漂亮、最牢固的是学校、医院,红旗飘得最高的是学校、医院,已成为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单从硬件水平看,已经和城市不相上下,甚至超过城市一些地方。曾市长动情地说,绵阳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至少比原来跨越了20年。在做好“硬件”的同时,绵阳的“软件”也上去了,人民的腰包都鼓了起来。

灾后重建中,通过改革、改组、改造,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提升了一批传统产业,又加快推进了长虹PDP、九洲LED、中国重汽、艾默生网络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经济的发展,也为绵阳人提供了无数的就业岗位,现在绵阳人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了。

2009年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2亿元、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01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增长8。4%。今年全市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发展。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8亿元、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11元、增长11。1%。

今年清明前夕,当唐维红、雷阳两位记者在绵阳见到曾万明市长时,他用“刻骨铭心”四个字来描述临危受命的那段日子。

曾万明:当时并没有想得太多,就像上战场一样,有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感觉。

大家知道,在5。12地震整个灾区当中,绵阳灾情最重、伤亡人数最多、受灾面积最大。灾情发生后,总书记视察灾区第一站就是绵阳,总理更是多次亲临绵阳现场指挥。绵阳的救灾难度之大也由此可见一斑。

临行前,我甚至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回成都,就叮嘱爱人,孩子考大学让她多费心,父母亲交给她多照顾。我们夫妻俩那天整夜未合眼。来绵阳的路上,领导、朋友、亲戚发给我让我保重的短信有上百条。

我感受到了巨大的、空前的压力,也感受到了巨大的、空前的责任。我当时想,如果尽不好这个责任,就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也对不起天、对不起地。

绵阳全市2万多人遇难,7千多人失踪,17万人受伤,250多万人失去住所。面对这么大的灾难,我的心情十分沉痛,在与受灾群众交流、接触以及共同开展救灾、重建过程中,这种沉痛逐步变成了我对他们的感情。而且时间越久,感情也越深,这感情也坚定了我做好工作的信心,赋予我做好工作的动力。

那时曾万明到绵阳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唐家山堰塞湖排险。当时,唐家山堰塞湖的水量已超过1亿立方米,一旦溃坝,将给下游130万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他到绵阳的第二天,就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疏散避险事宜。接下来的三天,他先后在指挥部、游仙区、涪城区组织进行了预警报告演练和群众疏散撤离演练。四川省长蒋巨峰后来在一次大会上说,“绵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护群众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疏散撤离群众上作了大量细致周密的工作,制定了科学规划,精心编制了预案,确保了20多万群众移得出、稳得住。”

也正是以唐家山堰塞湖泄洪为“分水岭”,绵阳的灾后重建开始启动。谈到灾后重建,曾万明感触颇深。他说: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光有一腔激情成不了事;一味蛮干,意气用事,甚至还要坏事。必须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抓主要矛盾,实施科学重建。

恢复重建,群众的安居是首要任务,也是当时压倒一切的任务。为推动群众安居,绵阳市委市政府一再强调,要不折不扣地兑现落实救助政策;要掏出真心、付出真情、下真功夫,带领和帮助群众早日建起永久性住房。

半年多时间,曾万明到重灾和极重灾县市的次数不下百次,汽车跑了5万多公里。根据绵阳平坝、丘陵、山区的不同情况,他们提出在有条件的地区跨越过渡房、活动板房建设步骤,“三步并作两步走”,直接开展永久性住房建设。到2008年年底,30多万户受灾群众就住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牢固、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新房。

绵阳灾后重建工作正加快推进,作为绵阳市长,曾万明现在思考最多、最为关注的问题则是绵阳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曾万明介绍,通过重建,绵阳村容村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两年相当于20年,提升了一批传统产业,催生了一批高端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几条高速公路建成后,绵阳到成都只需要半个小时,到重庆和西安只需要两个小时,全市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将着力在原地起立的同时实现发展起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曾万明感慨地说,看看今天的绵阳,再回想2008年的景象,可以说灾区的变化日新月异,旧貌换了新颜。“这当中凝聚了灾区群众的辛勤劳动,凝聚了各级干部的无私付出,更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真情大爱。作为亲历者,我也在这场历练中收获了很多,意志得到磨练,精神得到升华,我会永远珍惜这笔‘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