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禹羌北川
15795600000059

第59章 爬车“飞”回家乡救灾

5月5日夜里,席成友把我安排到擂鼓镇一家旅社歇息。同房间住宿的两个小伙子引起了我的兴趣,得知了他们震后翻车赶回北川救援的故事。他们是24岁的蒋昌俊和22岁的罗强,原先都在广州军区某部服役,后来复员,现为北川预备役战士。

蒋昌俊:我俩家在漩坪,即唐家山堰塞湖所在的位置。那时我们在广州军区某部服役,当天听说家乡地震,担心父母家人安危,心急如焚。5月12日下午我俩换上便装,偷偷爬火车往成都赶。从成都到了绵阳,找不到车,我们又爬汽车,从绵阳赶回北川。

回到县城,才晓得唐家山垮了,形成了堰塞湖。我们看了当时的情景,想回漩坪,不可能了,只好留在任家坪北一中(北川中学)……我们穿着便服,不好判明身份。在北一中,我们站在那里发呆,一名记者对我们用四川话说了一句话,让我们目瞪口呆:“你们都是堂堂小伙子,还傻站着干啥?你们应该去抢险、救人!”听了这句话,我们立即脱下上衣,加入了救人的行列。北一中虽然不是我们的母校,但看见她成了废墟,师生遇难的惨烈场面让我们撕心裂肺!

5月13日下午2点多,我们看到吊车把水泥板吊起来,下面全部是学弟学妹的遗体,血淋淋的。吊起的废墟当中,一个个学生趴在地上。众多的家长在守护,期待自己的孩子有可能还有一线活着的希望。废墟很高,一个父亲看见遗体中有一个像他女儿,就冲过去翻开遗体,确认是女儿后,当场晕倒在高高的废墟上并栽倒下来。官兵们立即冲过去,把他扶起来,交给几个穿军装的战士。

见到这个场面,我们就毫不犹豫去抬遗体。遗体用裹尸袋装着,放在担架上。当时下着雨,我们全身淋湿,也全然不顾……遗体或缺胳膊或少腿,很多都不完整,上面粘满水泥灰和泥水,看不出模样。由于遗体都已经僵硬,连尸袋的拉链都拉不上。

13日整整一下午,我们不知抬了多少具遗体。都是用双桥大卡车拉走的。一车又一车,到6点才结束。我们脚上穿的是刚在广州买的运动鞋,网布全被刮烂。6点结束时,我俩拖着疲惫的身体,遇见另一位民兵预备役战士,是小学同学、战友,比我们早一年退伍,他在开车。他把我们带到九洲体育馆。当天这里已经满是灾民,但我们找不到父母……蒋昌俊说,5月14日上午,在志愿者帮助下,他好不容易在九洲体育馆帐篷里找到了父母。看到他们幸存,心里安慰了些,但舅舅家失去了3人,都掩埋在北川医院的废墟里。罗强家有13名亲人遇难。

“这时上面要求漩坪的灾民全部转移到三台体育馆。”蒋昌俊说,深更半夜,三台体育馆已做好了准备。由于人太多,发生余震时,九洲体育馆发生过孩子被踩踏事件,于是他们决定在三台体育馆帮助维持秩序。

在三台体育馆呆了半个月,他俩又相约回到漩坪去看看。那天他们从擂鼓开始步行翻山。因为是军人,训练有术,翻山飞快,从下午6点出发,先后翻过白庙子、大梁、水厂、白果村,到9点跑到山顶时已天黑。在山顶睡一晚后,又翻峰顶寺、茶山、大渡坪、唐家山,直到漩坪的敏溪村。

“这时,我们看到家乡已经成了一片汪洋,大片的房屋、村庄被淹没。我家房屋在海拔780米的高度,虽在水位线之上,但已经倒塌。我们心里极度难过,眼泪直往心里流。”蒋昌俊说。

“这时是5月21日,我们看见直升机往下抛粮食,就帮村民背,让村领导分发,每家10斤大米。”罗强说,“这之后,我们又返回了三台体育馆。”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三台体育馆要转移灾民,他们已报告自己的军人身份,指挥部就让蒋昌俊扛旗殿后,罗强则在前头指引转移路线。

唐家山堰塞湖水患解除后,漩坪灾民陆续回家,他们也回家帮助父母重新搭棚子。“我们6月底7月初返回了部队,虽然违反了纪律,但得到部队领导的理解,加上我们有3年军龄,部队让我们正常退伍。11月,我们回到了家乡北川,投身建设新家园。”罗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