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藏魂
1571500000011

第11章 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的特点很明显,旋律优雅、连唱带跳、舞者自拉弦子。弦子有很多种跳法,有西藏跳法、云南跳法,最正宗的当属巴塘弦子。

他们不是无悲无苦,而是不以为悲、不以为苦。

早上一醒,我就被招待所树上的鸟儿告知,今天是个愉快的日子。

我穿过巴塘县的一条小街,漫步于一个藏族村庄,头顶的枝头,鸟儿们自由的鸣叫如铃声一样轻脆。眼前豁然展开一片生命洋溢的光亮。一道水声般轻柔的旋律响在耳畔,那是山坡下梯田里一位藏族姑娘的歌声,顺声而寻,眼前不远,两位藏族姑娘在梯田间打青稞,那明亮的节奏如节日的鼓点。视野之内不仅有青稞田,还有溪流湿地、高大的乔木、蓊翳的灌木、自然生长的野花野草……美丽的环境赋予这些声音更丰富的层次,漾起合声般的美感,背景的回声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跳弦子的扎西 联系起来,让具象的大美和抽象的幻美融为一体,让我听出它们深处的蕴涵。

循着一阵弦乐声,我来到一座院落门前。弦乐声是从这个院子里传出来的。轻轻推开院门,看到一位舞者正在练习巴塘弦子的舞步。我立刻被他欢快的音乐和节奏稳重的舞步所吸引。悄悄从门缝挤进去。舞者显然是发现了我,但并没有因为我的擅闯而停下手中的弦胡和脚下的舞步,倒是靠墙那边一只用铁链子拴住的藏獒“忽”地一下扑将过来,喉咙里发出一阵阵呜呜噜噜的嘶鸣。我吓了一大跳,下意识地朝后退了两步,手抓住门栓,准备等它扑上来时夺门而逃。那副铁链子起了作用,把藏獒拴得死死的,前进不得。舞者朝藏獒低喝一声,命令它不得无礼!藏獒乖乖地退了回去。舞者转身向我示意道,不用怕,请进来吧。

在舞者也就是主人的许诺下,我进了院子,在另一侧靠墙的一条长木凳上坐了下来。

舞者头发黑白参半,看样子已年逾五十,体形敦厚、高大,年轻时一定是个勇武有力的康巴汉子,他的舞步却坚实有力、节奏明晰。之前,我早已听说过巴塘弦子,说是又拉又唱的,非常活泼。原以为跳弦子的一定都是年轻人,可眼前的这位却已是大叔的辈分了。可见巴塘弦子是藏族同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巴塘弦子的特点很明显,旋律优雅、连唱带跳、舞者自拉弦胡。弦子有很多种跳法,有西藏跳法、云南跳法,最正宗的当属巴塘弦子。巴塘弦子又有几十种跳法,可谓一种弦子一种跳法,主要区别于身、手、脚法和造型上。弦子的起源,是以有着2000多年历史、大家熟知的藏族锅庄为母腹的。弦子取消了锅庄的山歌部分,并且用上了弦胡边唱边跳,形成舒畅但节奏很强的歌舞特色。人们围成圆圈,手执弦胡,即兴地边唱边舞,群唱群舞,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不久前,弦子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音乐公示名单。

藏族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会说话的一定会唱歌,会走路的一定会跳舞。”在藏地,会唱歌会跳舞的人比比皆是,但像今天我遇上的这位舞者扎西大叔,不仅会拉会唱会跳,三十年来一直在制作弦胡上下功夫,成为享誉一方的弦胡制作家。扎西家是弦子世家,不仅制作弦胡,而且擅跳弦子,前后跳了五代人,扎西的儿子现在就是闻名乡里的弦子舞者,领着一帮舞者常常被邀请到四邻八乡附近乡镇去跳弦子。

1988年,扎西和儿子率巴塘弦子组合赴香港演出,获得殊荣。历年来,巴塘弦子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好评如潮。CCTV 少儿频道曾专题播放过扎西领跳的《多情的弦子》。

弦胡,是巴塘弦子里重要的演奏乐器,乍一看,形状像二胡,但仔细一看,它与二胡还有很大的区别。二胡的音筒上蒙的是蛇皮或蟒皮,弦胡的音筒上蒙的是羊皮。过去弦胡的音筒是家羊皮做的,现在用的是野山羊皮。野山羊皮的好处在于无论春夏秋冬它都不会因潮疲软,影响传音的效果。估计最初选用羊皮的原因,是取材方便。高原地区蛇少,但羊多。家养的、野生的,随处可取。弦胡的音筒选用杜鹃木,胡干选用白杨木,彩绘油漆选用藏族独特的土漆,色彩鲜艳、明丽,煞是好看。二胡则没有重彩浓墨,单一的古铜色、深褐色保持多年。

制作弦胡可以说是扎西大叔的独门绝技,整个巴塘地区,再无二家。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和发展巴塘弦子,允许扎西大叔亲自上山采伐适用的杜鹃木、白杨木。杜鹃木、白杨木拉回家后,先锯成跟音筒、胡干一样长短的段,置于阴凉的木楼上码好,晾上一至两年等它彻底回性了,才可以用于制作。野山羊皮买回来后,在水中浸泡15天,蒙之前,要下大力气揉它,揉到完全疲软,再绷于音筒上。

弦胡最亮丽的地方还在于油漆。藏族土漆取于自然,山涧的矿石、山林树木的油质、有色彩的树叶、花朵,都是制作土漆的天然材料。弦胡干顶端重彩浓墨的是藏族人民象征吉祥如意的龙头,音筒上是流传千百年的藏式花纹。制作好的弦胡简直就是一件又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三十多年来,扎西大叔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使得现在的弦胡音色粗犷醇厚、柔软绵长,很符合藏族人的欣赏习惯。三十多年来,扎西大叔制作的弦胡已有两千多把,不仅为巴塘的弦子提供了演奏乐器,更为重要的是为保护巴塘弦子这种文化样式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和扎西大叔聊天的空隙,我给杨景云他们打了电话,告知他们我找到了扎西大叔。得知这个消息,他们几个兴奋不已,立刻带上摄像机、录音设备赶了过来。我们就在扎西家的院子里来了个现场采访。

扎西大叔先领我们参观了他家楼上堆放的杜鹃木和白杨木;参观他亲手制作的大号弦胡、中号弦胡。最小号的弦胡竟然只有手掌大小,真是精美绝伦。

弦胡

看完了这些,扎西大叔换上演出服装,手持一把大号弦胡,在院子里给我们表演了一段精彩的弦子。

院子里没有舞台,缺少了很多本该具有的层次感,背景是扎西家的老屋,藏族百姓浓郁而朴素的生活味儿很浓。这种不是演出的演出可谓最近距离接触,感觉比剧场舞台效果温馨很多。

扎西跳的这段弦子,曲调一点不比我在城里听到的流行歌曲的曲调逊色——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日光朗朗的早上、在远离尘世的藏地高原重重大山深处。听着扎西拉出来的曲调,我的心就像一部闲置许久的书被音乐的空谷来风掀动了,几乎把它当做硕果仅存的一幅乌托邦画面来想象了。一听到这旋律,我立刻就快乐得不行。总觉得自己在雪域冰峰脚下舞动起来、在童话般的森林里迷了路。

那是一种真正的颂歌,抑扬顿挫、暗合阴阳,包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快乐。那是一种叙述式的咏叹,把叙事和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藏族民间歌曲除了具有原生态的本质,大都是欢快、祈祝、称颂一类的音乐或歌曲原形。很少见有悲伤离怀的音乐元素。由于拥有藏传佛教这种高尚而纯粹的信仰,藏族人并不十分看重物质生活,天生一种坚强与忍耐,对所有的痛苦折磨都能挺过去。他们持有如此的心态,凡是不痛快的事一概不愿意去想,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非常安宁,不愿意让那些丑陋的事情的真相来破坏心理上的安宁、妨碍生活的乐趣。他们不是无悲无苦,而是不以为悲、不以为苦。这些朴实而基本的生活态度,构成了藏族同胞最简单却又弥足珍贵的幸福。

扎西的家是个普通的藏族家庭,烟熏火燎的灶台里木柴爆裂出火星与灰尘,斑驳的墙壁上挂着一些干干的玉米。扎西带领全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读天地之书、食五谷杂粮,夜深人静时是否会涌出占地为主、非我莫属的感觉?与世无争、而又自满自足于天地悠悠、良心淳朴、拉扯儿女、除弦子而无我快乐无比,这正是以弦子为生计的扎西所承担的责任、付出的代价以及无意中获得的幸福。它作为某种神秘诱惑的象征,高耸于扎西的现实生活的彼岸,青稞片片、炊烟缕缕。在滴水穿石的节奏中体现出生命的滋润与执着。

我不知道扎西在跳这段弦子时是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深信,他在某一时刻到达了崇高,到达了仰看苍天的乐观。心里没有佛陀的人是跳不出这样欢快的弦子的,琐琐碎碎的人是唱不出这样的祈祝称颂的句子的。

此时此刻,我油然想起一种鸟,一种很小的海鸟,它能飞行几万公里跨越太平洋,可它只需要一截小树杈。鸟儿把树杈叼在嘴上,飞累了就把树杈扔在海面上,自己落在树杈上,饿了就去捕鱼虾,困了就在树杈上睡一会儿。一根树杈就够使鸟儿飞越太平洋了,就那么简单,简单得听起来像个神话,但却是关于鸟儿生命、生存的哲学。

人生当然要比鸟儿要复杂,复杂的原因是由于我们都变成了“社会化的人”。如果从人的自然属性来讲,其实也就需要一截树杈罢了,无非这根树杈比鸟的大点罢了。飞越人生的海洋,当然要准备一截树杈,但是衔多了的确太累。

我不懂巴塘弦子,但在外行看热闹的眼中,扎西高亢婉转的唱腔、铿锵有力的舞步丰满而活泼,令人耳目一新。

因为弦子里的表演有大量的程式性的载歌载舞动作,依照一时、一举一动,都要与弦子拉出的旋律相合、与步伐踏出的节奏相合,否则,演员就失去了表演和舞蹈的依托。开始时旋律和舞蹈都沉重缓慢,随着步伐的加快,越来越显示出一种顽强和渴望,让人觉出平静的外表下面,隐藏着奔放的豪情和热烈的性格。

弦似人心,舞若收获;

指法纤绵,木有啄痕;

步伐实在,疑是虎豹身边跳。

为百姓做,为快乐去,

弃悲而乐,舍离而欢,

既歌又舞,巴塘弦子总如此。

箫笛锣鼓,弦胡丝琴,

飞舞游走,恒久流传,

心随舞动,一段舞步一段情。

感觉着巴塘弦子那不可捉摸的震动,体味着它高低起伏、忽远忽近的乐音变化和舞步的踢踏,我知道,即便是最朴实、最朴素的乐段,让这位跟你说体贴关慰的话的扎西如此这般、唱着原生态欢乐的歌、跳着原生态欢快的舞,也有同样的感染力。

在藏地,大多数跳弦子的人并不单纯为了钱,多数人把表演弦子当成劳动之余的精神追求,自己乐了,观看弦子的人乐了,演员们就满足了。但是对于扎西来讲,表演弦子和制作出更精美的弦胡,更意味着他一生也剪不断的情结和责任。用他的话来讲:“巴塘弦子是藏族人的传统文化,巴塘的藏族人怎么能没有弦子?”

巴塘弦子就是为了歌颂青藏高原、歌颂藏族百姓生活而问世的,它也必然会长久流传下去。

2006年7月15日下午3点钟从巴塘出发,一个半小时后,到达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交界的金沙江大桥。金沙江大桥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单孔混凝土大桥。桥下江水奔涌着、翻腾着、喘息着,向东方流去。过去,西藏那一边的桥头有解放军守卫,没有边防手续的人是过不去的。那时候,桥就是一道关隘、一个要塞、一个边防口岸。

小贴士:理塘——巴塘约300公里

巴塘县,海拔高度2563米。

巴塘县城不大,但很整齐。“鹏城”是巴塘的吉名,意为天高云淡,山高水险;云起鹏飞,前程无限。“巴塘弦子”是著名的康藏文化艺术代表样式之一,它把歌、舞、乐融为一体,又拉又唱又舞,旋律和歌词都很出色。旋律优雅欢快活泼;歌词纯朴如诗振奋精神。

到了巴塘,可以入住“云全宾馆”、“巴塘宾馆”。藏汉饮食都有且丰俭由人。

出巴塘一个小时过金沙江,便进入西藏。金沙江在四川境内的流域面积为20万平方公里,是一条峡谷河流。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是四川与西藏的天然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