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见
【说文解字】
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汉字趣谈】
“见”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下部是一个面朝右跪坐的人,人的头上是一只大眼睛(横着的“目”),非常突出、传神,突出了“见”中“看见”的意思。“见”字的本义就是看见。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意思是:看见不讲仁义的就杀了他,好像老鹰追赶鸟雀一样。又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就是说:一天不见面,好像隔了三年似的。这是“见”的基本义项,一直沿用到现在。如现在常见的词组有“见闻”、“罕见”、“窥见”、“梦见”、“见义勇为”、“见机行事”、“司空见惯”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在古代,等级制度非常严格,致使“见”字在不同的场合表达的意思有所差异。如臣见君时为“拜见”、“参见”、“朝见”、“晋见”、“谒见”;君见臣时则为“召见”;政府要员见外宾时则为“接见”、“会见”。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意思是:秦王坐于章台,接见了蔺相如。其中的“见”就是接见的意思。而《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请见”中的“见”字则应翻译成拜见,即: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正因为“见”的本义是看到、看见,所以又引申为“接触”、“遇到”的意思,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风就是雨”。
“见”也表示对事物的看法、意见,如《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意为:斗胆说说我的看法。这是“见”的又一个常用义,现代汉语中的见地、见识、浅见、远见、政见、固执己见、一孔之见、真知灼见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听
【说文解字】
听,聆也。从耳、口,壬声。
【汉字趣谈】
“听”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一个人耳朵,右边是一个“口”,表示一人用口说,一人用耳听。听的本义就是用耳朵感受声音。如《荀子·劝学》:“耳不能两听而聪。”意思是说:耳朵不能同时听两个方面而都听得很清楚。又如“听音乐”、“听故事”、“倾听”、“听而不闻”等,都是这个意思。
“听”由聆听之意可以引申为听从、接受的意思,如“听话”、“听候差遣”、“言听计从”等。
“听”,也有任凭、随便的意思,如“听凭发落”、“听之任之”等。
“听”,又有治理、判断的意思,如“听证会”。
另外,“听”字也可作量词使用,如:“一听茶叶”、“一听罐头”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问
【说文解字】
问,讯也。从口,门声。
【汉字趣谈】
“问”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是门内有一个口的形状,意思是说有人在门外敲门时,门里面的人询问门外面的人是谁。小篆的形体与甲骨文的形体大同,并趋于整齐化。“问”的本义为讯问、询问。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句子。
“问”由它的本义还引申为“问候”“慰问”,含有礼貌、关心的意思。《论语·雍也》:“伯牛有病,子问之。”意思是伯牛生病了,孔子去问候他。
由慰问之义又可引申为馈赠。《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所谓“杂佩”,是古代女子的饰物。诗句的意思是:知道你心善体贴,我解下杂佩赠送给您。
“问”还引申出干预的意思。如:“过问”、“不闻不问”。
“问”,有审讯追究的意思:“问案”、“问口供”、“审问”等。
“问”也有“向”的意思,如“我问他借了一百块钱”。
我们在古典文献当中,经常看到有“问鼎”一说,指图谋夺取政权。问鼎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作“问鼎”。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扫
【说文解字】
扫,弃也。从土,从帚。
【汉字趣谈】
“扫”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右边是一把扫把,左边是一只手,表示扫除尘土。小篆字形中,扫把仍在右边,左边换成“土”,以帚扫土,仍为扫除意。“扫”的本义就是用笤帚清除尘土、垃圾。《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这是说:你有院子,却不去洒水打扫。
由打扫引申为平定、整治。我们常常听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俗语,其典故出自《后汉书·陈蕃传》中载: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扫”还表示画的意思。古代诗文中有“扫眉”一词,“扫眉”即画眉,旧时也往往把有文才的女子称为“扫眉才子”,如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扫眉才子知多少。”也就是说:有文才的女子有多少。
“扫”又引申指像扫除一样快速滑过、掠过。如“扫了他一眼”,又如“扫描”、“扫射”等。
另外“扫地”也用来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斯文扫地”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又如“名声扫地”、“威严扫地”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执
【说文解字】
执,捕罪人也。从丮,从幸,幸亦声。
【汉字趣谈】
“执”是个会意字,其是甲骨文的形体,左边是类似手铐一类的刑具,右边是一个人面朝左边跪在地上,双臂前伸被手铐锁住。“执”的本义是捕捉。《左传·僖公五年》:“(虢)遂袭虞,灭之,执虞公。”意思是:虢国军队于是袭击虞国,消灭虞国,捉住了虞国君主。
“执”由捕捉又引申为拿着、握着。如《韩非子·五蠹》:“执干戚舞。”意思是:手拿着盾牌和武器舞蹈。《荀子·哀公》:“上车执辔。”意思是:上车握住牲口缰绳。
我们经常在一些文献资料中看到“执牛耳”这个词,“执”即拿着,“牛耳”指盛牛耳朵的盘子。“执牛耳”是指“冠军”、“第一”的意思。而牛的耳朵和第一名有什么关系呢?据《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当时各国诸侯订立盟约,必须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先将牛耳割下取血,并将牛耳放在珠盘上,由主盟者执盘,当时便称主盟者为“执牛耳”。主盟者率先将祭拜过天地神灵的牛血涂在口上,与盟者接着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要言而有信。倘若有违约者,必将遭受神灵的惩罚,最终将像牛一样死亡。这种“歃血为盟”的仪式在古代是很隆重的。因此,“执牛耳”原本是一种仪式,后来泛指在某方面居于领导地位之人,也用作“第一”的代名词。
“执”又引申为从事,如“执勤”、“执教”等。“执”又能引申为“主持”、“主管”,所谓“执牢狱者”就是主管牢狱的官,“执政”就是掌握政权的人,如《旧唐书·黄巢传》:“大诟执政。”这是说:(黄巢)大骂掌权的人。
由“从事”进而引申为坚持。如“执迷”、“执着”、“各执己见”。
另外,“执”用作名词,指可拿作证明的凭据。如“回执”、“收执”、“执照”。
【字形演变】
甲骨文篆书楷书乳
【说文解字】
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从孚,从乚。乚者,玄鸟也。《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请子。”故乳从乚。请子必以乚至之日者,乚,春分来,秋分去,开生之候鸟,帝少昊司分之官也。
【汉字趣谈】
“乳”是个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一个妇女面朝左跪坐着,双手抱子在胸前喂奶的样子。其本义就是喂奶、吃奶,如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羊羔乳食其母”的描写,意思就是:小羊羔从母羊那儿得到奶吃。
“乳”字用作名词时,引申为乳房。明末散文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中有“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的描写,意思是说: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轼、黄庭坚不相类似。林嗣环《口技》:“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其中的第一个“乳”是动词,表示喂奶;第二个“乳”则是名词,表示乳房。
“乳”字作名词解时,又引申指乳汁。《魏书·王琚传》中载:“常饮牛乳,色如处子。”
“乳”还用来表示初生的、幼小的,如“乳燕”、“乳牙”等。
喂奶表示已经生养,故又可以引申指生子、生产。《汉书·李广苏建传》:“乃徙(苏)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意思是说把苏武流放到北海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在那儿放牧公羊,等公羊能生子了才能回来。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折
【说文解字】
折,断也。从斤断草,谭长说。小篆折,从手。
【汉字趣谈】
“折”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右边是一把曲柄状的大斧头,左边是一棵小树,但小树的中间被大斧头砍断了。“折”的本义是折断。《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意思是:不要折断我种的杞。又如词语“骨折”、“折枝”、“攀折”的“折”均是此义。
“折”又可引申为死亡。如“夭折”一词,指未成年而死,不足18岁包括18岁因自然或身体原因死亡叫夭折。同时,“夭折”还指事情中途失败。
“折”表现在抽象意义上时当减损、损失讲。如成语“损兵折将”,这其中的“折”和“损”的意义都是指损失。
“折”还表示挫折,失败。如成语“百折不挠”,意思是无论受多少失败都不退缩,形容意志非常坚强。
由折断还可以引申为曲或弯。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说:我怎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不快乐!
有一个成语叫“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后用来比喻事情进行曲折多变,很不顺利。这个成语的出处是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明代丰坊《书诀》载:“锺繇弟子宋翼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即是记载宋翼原先写波往往犯平拖直过的毛病。经锺繇指导,才获得正确的用笔方法。北宋黄庭坚晚年的书法具有明显一波三折的特点。一波三折的笔法是指写捺画时,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脚处要铺毫饱满,拓得开,如此一笔之中有三个转折笔势;后泛指在书写点画时,行笔中笔势起伏,含委婉意。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有
【说文解字】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凡有之属皆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