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由足够这个义项又可引申为值得。如《荀子·劝学》:“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这里的“足”就是值得的意思,类似的词组还有“不足为奇”、“不足挂齿”、“微不足道”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自
【说文解字】
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
【汉字趣谈】
“自”是个象形字。从甲骨文的形体来看,像人的鼻子的形状,上面那短短的一竖是鼻梁,两边弯弯的曲线勾勒出鼻子的轮廓,中间是鼻纹,两旁是鼻翼,下面是鼻孔,真是活灵活现。
其实,“自”的本义为鼻子。古人常用手指自己的鼻子来表达“我”的概念。人的面部最突出的部位是鼻子,所以手指鼻子称自己也就不奇怪了。由此引申用作第一人称代词,表示自己。如杜甫《饮中八仙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孟子·离娄上》中有“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的记载,意思是“说话不合礼仪的人,不能和他议论问题。”这是“自”的基本义项,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常说的自我、自身、自豪、自信、自暴自弃、自吹自擂、自给自足、自高自大、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等词语中的“自”字,都是指自己。
因为古人信奉一切从自己做起,所以“自”字除了表示“自己”之外,又常被用作介词,表示从(由此开始)的意思。如:自始至终、自古以来、自此、自小、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有一个成语叫“夜郎自大”,用来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是说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后来到了夜郎国,夜郎国君也问了使者同样的问题。这是因为当时道路不通,那些小国家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自”是个部首字。凡由“自”组成的字,大都与鼻子或鼻子的功能有关。如“臭”、“息”等字。另外,“自”字还有自然、当然的意思。如:“公道自在人心”。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页
【说文解字】
页,头也。从,从儿。古文,首如此。凡页之属皆从页。
【汉字趣谈】
“页”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像是一个侧身跪坐的人形,这个人的特点是头很大,身体却很小,以此来突出“头部”。“页”字下面的部分,是为了突出“头”是人身的一部分特意加的陪衬。“页”的本义其实就是头。
“页”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页”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页”字的本义“头”有关,如“首”、“须”、“颊”、“颈”、“额”、“颧”等字。
由于“页”字的本义后来被“首”字代替,“页”字的常用义变成了“书的一面”。一般指两面印刷的书籍、杂志、资料等印刷品的一张纸的一面,如:一本三百页的书;也指书籍、杂志、报纸、信件或类似物件的一张纸,如:撕下其中的一页。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而
【说文解字】
颊毛也。象毛之形。《周礼》曰:“作其鳞之而。”凡而之属皆从而。
【汉字趣谈】
“而”字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而”字形状差不多,像一个人脸上拖下一束长的胡须,并且小篆的形体基本上与金文相同。隶书变楷书后写作“而”。
古代男子的胡须都很长,这跟当时的审美观念有关。在古代,拥有一束飘逸的胡须是一个男子魅力的象征,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和《水浒传》中的朱仝,都有“美髯公”的称号。当然,这也许跟当时的剃须工具有关,没有今天锋利的剃须刀,长长的胡须是不易刮掉的。
“而”字的本义为颊毛,即男人的胡子。如戴震注《周礼》:“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其大意是:颊侧向上长的毛称为“之”,向下垂的称为“而”。
“而”字的本义在古书中用得很少,如今根本就不用了。“而”字借用为连词,有“和”“及”“才”“就”“并且”等多种含义和作用。如表示并列关系的,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载:“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意思是: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还有表示递进关系的,如《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头脑清醒行动没有过错。表示转折关系的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如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意为:我小心翼翼地起来。
现在,“而”字的作用是很广很大的,人们日常交流时离不开它,原先那代表“胡须”的一层含义早就消失了。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止
【说文解字】
止,下基也。像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
【汉字趣谈】
“止”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是一只脚丫儿的形状,“止”的本义就是脚。《汉书·刑法志》中有“当斩左止者,笞五百”的记载,意思是:曾判决砍掉左脚的,现改为鞭打五百下。这个义项前加“足”作“趾”。
由于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出行大多是走路的,走路时脚用力最多,走累了脚容易疼,就会停下来休息,于是就用“止”表示停的意思,由此引申出停止、停息的意思。如《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又如《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桑。”“交交”是鸟叫的声音。这句诗的意思是:交交而鸣的黄鸟,落在桑树之上。“树欲静而风不止”表示事情与愿望相违背;而“心如止水”则表示一个人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心情就像停滞不流的水一样,平静没有激情。
“停止”的意思如果用作使动,就变成了“使……停止”的意思,在《列子·汤问》记述的“愚公移山”的故事里,愚公想要挖掉门前阻断道路的大山,智叟则“笑而止之”,断言年迈的愚公不能成功。这里的“止”就是阻止、使停止的意思。又如“止血”、“止痛”、“止痒”等词中的“止”字,也都是用的这个义项。
“止”有时也当作副词来使用,表示仅仅、只是的意思。《聊斋志异·狼》这则故事中有一句意味颇深的话:“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止”有时还可以当语气词用,如《诗经》中“景行止”。所谓“景行”就是大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大道上行走啊!“止”字当语气词“啊”讲,这种用法在后世的诗文中几乎没有了。
“止”是个部首字。凡由“止”组成的字大都与脚有关。如“正”、“此”、“步”、“陟”等。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毛
【说文解字】
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凡毛之属皆从毛。
【汉字趣谈】
“毛”是个象形字,从金文的形体看,就像弯弯曲曲的毛发之形,所以“毛”的本义是指人和动物身上的毛发,如兽毛、头发、眉毛等。《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就是说: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现在如果有人夸赞你的头发长得好,你听到后肯定会很高兴。但是如果有人说你头上的毛长得很好,你恐怕听着就不是味儿了。可是在古代,“毛”也特指头发,如《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不禽二毛。”这里的“禽”是“擒”的假借字,指捉拿;“二毛”是指头发黑白相间形成两种颜色,也就是头发斑白的意思,引申为上年纪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捉拿年长的人。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其毛发都是很细小的,所以“毛”还引申出细微、微小的意思。比如“毛毛雨”,形容雨下得很小;人身体上细小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大人们常常称呼孩子“小毛孩”。
没有加工过的东西也用“毛”来修饰,如将半成品称为“毛坯”。同时,“毛”还有动作不细心的意思,如“毛手毛脚”、“毛躁”。口语中还有“把人惹毛了”的说法,意思是惹火了。另外,“毛”还是中国货币单位“角”的俗称,等于一元的十分之一。如说:“地上掉了一毛钱。”
毛还用作姓。如“毛遂”、“毛亨”、“毛苌”、“毛晋”等。“毛”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是由“毛”所组成的字大都与毛发有关,如“毳”、“毡”、“毫”、“毯”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面
【说文解字】
面,颜前也。从,象人面形。凡面之属皆从面。
【汉字趣谈】
“面”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画了一张脸的轮廓,中间突出了眼睛,因为面部最引人注意的是眼睛,这正是后世所说的:有面有目,谓之“面目”。“面”的本义就是人的脸,即现代汉语的“脸”。但“面”和“脸”的含义在古代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脸”原本是指眼睛下脸颊上的那个区域,比“面”的范围要小一些,后来它的含义从脸的一部分发展到了脸的整体,这时候“脸”和“面”才变成了相同的意思。如白居易《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左传·哀公十六年》中“子西以袂掩面而死”等句子中的“面”用的都是基本义项,人们常说的面孔、面容、面色、面善、相面、面不改色、面红耳赤、面黄肌瘦、面目可憎等词语,用的也都是本义。
唐代孟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后,心情郁闷。清明节当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烂漫,景色宜人。崔护感到有些口渴,便上前叩门求饮。一位美人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时心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怅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来,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由“面目”引申出面向之义。如“面壁思过”、“面山而居”,《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意思是: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人,快九十了,面对着山居住着。******19岁从南开毕业,东渡日本探索救国之时曾写下“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句来激励自己。这些都是用的这个义项。
“面”的另一个引申义是“当面”,这是由把“面”用作副词得来的。《庄子·盗跖》:“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意思是:喜欢当面夸奖他人的人,也喜欢在背地里诋毁他人。这是“面”的常用义,千百年来一直沿用。人们常说的“面谈”、“面议”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眉
【说文解字】
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凡眉之属皆从眉。
【汉字趣谈】
“眉”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下半部分是一个眼睛的形状,眼睛上面就是眼眉,但是如果没有下面的眼睛的话,我们很难看出那是一道眼眉,因为单画“眉”不容易辨认,而把“目”也画上,让人一看便知这是“眉”。在造字方法上,这叫“合体象形字”,又叫“衬托性的象形字”。金文的眼眉就更加形象了,三根代表眉毛的线条直接长在上眼皮之上,眉下是活灵活现的“目”。从小篆开始,形体线条就不太像眉毛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