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王
【说文解字】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
【汉字趣谈】
“王”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是一个斧头的样子,下端是刃。金文虽然和甲骨文字形略有不同,但下端的斧刃更像实物,如同古代武士所拿的大板斧。小篆的形体由金文演变而来。“王”本来是大斧头的形象。斧头在上古也称“钺”,是一种大型武器,有了这种武器,就表明有镇压之权。谁有这种权力呢?只有最高统治者有。所以这个最高统治者就称为“王”了,也称为“帝王”。到了秦代,秦始皇自称为“皇帝”,秦汉以后帝王就也改称为“皇帝”了,而“王”则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如“诸侯王”、“藩王”、“郡王”、“亲王”等。
“王”后来也泛指一般意义上的首领,如“山大王”、“擒贼先擒王”等。
“王”字本为名词,可是当它用为动词的时候,读“wàng”,那就是“称王”或统治天下的意思,如《商君书·更法》:“三代不同礼而王。”也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用不同的制度统治天下。
“王”也指在某个领域、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如“故事大王”、“象棋大王”等。
“王”字还作姓氏用,它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姓氏之一。
“王”是个部首字。凡由“王”组成的字大都与“君王”、“天子”有关。如“皇”、“闰”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公
【说文解字】
公,平分也。从八,从厶。(音司。)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
【汉字趣谈】
“公”是个会意字,从八从厶。“八”表示“分别”、“相背”,“厶”意为“个人”、“自我”。“八”与“厶”合起来表示“与厶相背”、“分厶为众”。“厶”是“私”的初文,会意表示与私相背,也就是要公平。“公”的本义就是公共的,公平的。《商君书·农战》:“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大意是:先要装满公家的粮仓,余下的粮食再用来供养父母。
公共的事物一般有不隐蔽的特点,故“公”又引申指公开、公然。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抢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其中“公然”既有公开的意思,又有毫无顾忌的意思。
“公”还是古代的爵位名。《公羊传》:“公,爵名,五等之首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古代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公居于五等爵位之首。
由此又引申为“让大家知道”,如:公布、公报、公开、公审、公告。再引申为“公正合理”,如:公道、公理、公心、公平、公正。
公,假借为指雄性,如:公畜、公鸡、公牛、公羊、公猪。又假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如:艄公、叔公、太公、外公。还假借指“丈夫的父亲”,如:公公、公婆。
现在,女人多称呼自己的丈夫为“老公”。关于“老公”的叫法,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唐朝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再纳新欢的想法。于是,他写下一副对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他的妻子看到了,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又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民间也有了夫妻间互称“老公”和“老婆”的习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君
【说文解字】
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汉字趣谈】
“君”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一只手拿着一支笔,是个“尹”字;下部是“口”字,表示发命令。“尹”字下加一“口”字,意味着对官员讲话,也就是发号施令。什么样的人才能对官员发号施令呢?只有一国之主的国王,这就是“君”,因此,“君”的本义就是指一个国家的主宰者、统治者。《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则诚贤君也。”意思是:滕国的国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国君。《荀子·非相》:“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意思是:那后王,就是天下的君主。这是“君”的基本义项,又如“君主”、“君臣”、“君权”、“国君”、“昏君”、“暴君”、“弑君之罪”等,用的就是这个义项。
由君主之意可以引申指封建制度的一种尊号,尤指君主国家所封的称号或封号。如战国时的商鞅称商君,白起称武安君。还有着名的“战国四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
“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君”还被用作对同自己有特殊关系人的称呼,如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妻子对丈夫等。《周易·家人》:“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汉《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这种用法后世没有了。
由封号又可以引申为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如《战国策·齐策一》:“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意思是: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臣
【说文解字】
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
【汉字趣谈】
“臣”字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像竖起来的一只眼睛,只有当人侧面低头时,眼睛才能竖起来,这是奴隶的形象,因为奴隶是不能抬头正面看主人的,只能歪起头来看,所以上古的奴隶(男奴)就叫“臣”。“臣”字的本义就是奴隶(男奴)。臣子在君主面前也自称“臣”,比如他们在接受命令时,往往会说“臣遵旨”。
“臣”也可以作动词用,意思是“役使”或“臣服”。如《左传·昭公七年》:“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这里的“臣”,就是“役使”的意思。另《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意思是:匈奴人叛变了,不肯臣服。
“臣”也是古代的老百姓之间常用的一个自称,表示自谦。《史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意思就是:我从小就喜欢给别人看相,看过的人多了去了,但没有一个人有您这样大富大贵的福相。
西周、春秋时期,对男女奴隶的称谓不同。男奴叫臣,女奴叫妾。《书·费誓》:“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后来“臣妾”演变成古时仕宦之女的谦称。如李渔《玉搔头·谬献》:“臣父接臣妾上任,在中途遇了乱兵。与这个乳娘,一齐逃难。”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民
【说文解字】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凡民之属皆从民。
【汉字趣谈】
“民”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中的“民”字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上面是一只眼睛的形状,下面是一把锥子的形,会意表示用锥子刺瞎眼睛。金文字形和甲骨文类似,还是一幅用锥子刺瞎眼睛的图画,只是“眼睛”被写得更为线条化,而“锥子”则趋于实化。上古时期,残暴的奴隶主迫害奴隶(尤其是战俘)的方法多种多样,那些企图反抗者常常会遭遇被活埋、刑杀的命运,而能幸免于难的,也往往会被刺瞎一只眼睛,充作牛马不如的苦力。“民”字的构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民”的本义就是被刺瞎了眼睛的奴隶。因为奴隶是被统治者,所以“民”的引申义是庶民百姓。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意思是:周文王使用庶民百姓的力量造亭台修湖泊,可是庶民百姓为此高兴。这是“民”的基本义项,一直沿用到现在。现在常说的民力、民女、民情、民权、民生、民心、民选、民意、民怨、民众、人民、利国利民等词语中的“民”,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同时,“民”还可被用作形容词,表示民间而非官方的,如“民房”、“民风”、“民夫”、“民工”、“民营”、“民俗”、“民宅”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官
【说文解字】
官,史事君也。从宀从自。自犹众也。此与师同意。
【汉字趣谈】
“官”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外部是个宝盖头的形状,显得很宽大,像座房子。其内是一把弓的样子,“弓”与“王(斧)”类似,在古代均为有镇压之权的标志。可见屋内挂“弓”,是表示权威之所在,也就是“官府”的意思。“官”的本义就是官府,即官吏们办公的地方。柳宗元《童区寄传》:“愿以闻于官。”意思是说:希望把这件事报告给官府。
从“官府”的本义又引申为“官职”或“官吏”等,如《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意思是: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在人手不够时我勉强充当一名战士。《荀子·正论》:“量能而授官。”意思是说:根据一个人的才能的大小而授予官职。《周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意为:各种官吏得以治理,各种民情得以了解。
“官”还常被用来指称属于政府的事物,如官办、官方、官费、官家、官价、官商、官署、官厅等,用的就是这个义项。
“官”在后世常被用来表示公共的意思,因为大量公共事务的办理是由官府组织的。常用词语官中、官道、官厕等,用的就是这个义项。
“官”字假借指“生物体上特定机能组织”。如:官能、器官、五官、感官。
“官人”这一称呼出现在宋代,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廷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司
【说文解字】
司,臣司事与外者。从反后。凡司之属皆从司。
【汉字趣谈】
“司”是个指事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下部是人的口,右边是一只手的形状,用手遮在口上,表示一个人用口发布命令。“司”字的本义是“司令”,也就是发布命令。由此而引申为“主管”或“掌管”,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命南正重以司天。”意思是:命令南正重主管天文。
“司”这种表示主管、掌管的意思很常用。如现在把主管汽车行驶的叫“司机”,把主管药物的叫“司药”,把主管会议议程的叫“司仪”等。
由主管之义可引申用作名词,表示掌管的人,官吏。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其中的“有司”就是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引申也指官府、官署。唐宋以后,尚书省各部所属有司。现称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为司。
有一个成语叫“司空见惯”,表示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司空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惯,原指习惯。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刘禹锡的一首诗——《赠李司空妓》。相传,刘禹锡中了进士后,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为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名声,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酣畅淋漓之时,刘禹锡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法
【说文解字】
法,今文省。许书无言今文者。此盖隶省之字。许书本无。或增之也。如草部本有无折。
【汉字趣谈】
“法”是个会意字,其金文的字形颇为复杂。右边是一个“廌”字,“廌”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怪兽,头上有角,见人相斗,主动地触无理者;左上部为“去”,左下部为“水”。会意表示执法如水平,用角将理屈者驱逐。“法”的本义为刑律、法令。如《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刑法不去阿谀权贵,准绳不去缠绕曲木。法令所规定的,智者也不能推脱,勇者也不敢去争执,刑罚有过不避大臣,奖赏善举不遗漏平民。
既然是“法”就会有固定的模式,由此就可以引申为方法、途径、手段等等。如《孙子兵法·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意思是:所有的用兵方法当中,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