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15612600000014

第14章 与生活有关的汉字(5)

占卜的本身就是一种预测,所以“卜”字又可以引申为预料。唐代李商隐《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诗讽唐明皇一代杰出帝王,却在有生之日不能保住爱人杨贵妃一命,还预卜什么来世为夫妻呢!“生死未卜”就是生死都难以预测。“未卜先知”则是称赞一个人有预见。

我们读宋词的时候,常常看到一个词牌叫“卜算子“,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苏轼的《卜算子·咏梅》是此曲中的代表作。

“卜”是个部首字。凡由“卜”字组成的字,大都与占卜之义有关。如“占”、“贞”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今

【说文解字】

今,是时也。从亼。古文及。

【汉字趣谈】

“今”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像一人张口向下伸舌的口形,金文舌下垂,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今”。今的本义是饮,但其本义后来消失了,如今用的都是其假借义,表示现在、当前等。柳宗元《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意即:先前和我祖父同时居住此地的,现今十户人家里剩不到一家;和我父亲同时居住的,十家里剩不到两三家;和我本人同住十二年的,十家里也剩不到四五家。

“今上”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常常可以见到,那是指封建时代臣子称当代的皇帝,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崩,今上初即位。”这是说:汉景帝刚刚去世,汉武帝初即位。

我们今天常常用“今昔之感”表示从今天的现实回忆过去的事,明朝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八回:“今日卿等老者少者,存者没者,俱不一其人;使朕不胜今昔之感,所以郁郁不乐耳。”《歧路灯》第十四回:“诸旧好俱在,谭孝若已作古人。今昔之感,凄怅莫状。”但在一些古代文献中,“今昔”也指“昨天夜晚”,如《史记·龟策列传》:“今昔汝渔何得?”就是说:昨晚捕鱼得到什么?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朝

【说文解字】

朝,旦也。从倝。舟声。

【汉字趣谈】

“朝”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看上去就像是太阳从草丛中初生而残月未消的样子。左边是太阳还在草丛中的样子,右边是一弯残月。“朝”的本义就是太阳升起的时候。如《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意思是:可怜我们当征夫,早晚奔波没空闲。《诗经·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意思是:在你家做了三年媳妇,事事都是我辛苦劳碌。天天早起晚睡,这样的日子看不到尽头。这是朝字的基本义项,一直沿用至今。现在我们常说的“朝霞”、“朝露”、“朝气”、“朝令夕改”、“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等,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朝”是多音字,既可念作“zhāo”,也可念作“cháo”。古代君王理政,臣下拜见都在早晨,故又引申指臣子朝见帝王。如《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意思是: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预备上朝去。因为时候还早,正坐着小睡。

“朝”字读“cháo”时还有“向着”、“对着”的意思,如“朝向”、“朝前”、“朝阳”、“坐北朝南”。

“朝”(cháo)还是封建时代帝王接见官吏,发号施令的地方,与“野”相对,如“朝廷”、“上朝”、“退朝”、“朝野”、“朝政”、“朝臣”、“朝议”、“朝房”等。

“朝”(cháo)也指帝王世代相继的统治时代;亦称某一个皇帝统治的时期,如“朝代”、“唐朝”。

另外,“朝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等省。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夕

【说文解字】

夕,莫也。从月半见。凡夕之属皆从夕。

【汉字趣谈】

“夕”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与“月”字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半个月亮中间加上一点,可见“夕”与“月”早期很可能是同一个字。“夕”的本义是指黄昏、傍晚。如《诗经》中很着名的一篇《君子于役》中写道:“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意思是:傍晚太阳落山了,牛羊要下山回家,我的爱人依然在行役之中,我怎能不思念他啊!孔子《论语·里仁第四》:“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要是早上听到了真理,晚上死掉都可以。《后汉书·第五伦传》:“竟夕不眠。”就是说整夜没睡。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宋代杨无咎在除夕之夜挥笔写下《双雁儿·除夕》一词:“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沉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一天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夕”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夕”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月”或“夜”有关,如“岁”、“夙”、“夜”、“梦”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年

【说文解字】

年,谷孰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年。”

【汉字趣谈】

“年”本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个“禾”字,下部是一个面朝左、臂向下斜伸的“人”,表示庄稼丰收了,人们要把收割好的庄稼扛回家里去。“年”的本义就是粮食丰收的意思。如《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意思是:五谷都丰收了就叫作“有年”。大丰收叫“大有年”。如果是一年的谷物收成,就叫“年成”。

在古代,农耕技术尚不发达,庄稼往往是一年一熟,所以“年”引申为时间单位。如《孟子·滕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意思是说:大禹有八年在外治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

“年”后来又引申泛指时光、时间。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叹惜岁月流逝的佳作。如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意即:人的寿命比不上山的寿命,时光比流水消逝得还要急促。

“年”又可以用来表示人的年龄。如曹操《龟虽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一个人心情愉悦而注重养生之道,就能健康长寿。“永年”就是长寿的意思。《史记·贾谊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过去给年高的长者写信,往往有“年高德韶”一句话,就是“年龄大,德行好”的意思。

“过年”也就是过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关于“过年”的来历,有很多种传说。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年”原来是指一条怪兽,这条怪兽每到除夕时分就跑出来挨家挨户地吃人,所以百姓就用音响、红色和火光作武器将年赶跑。后来就逐渐演化成过年时家家放爆竹、敲锣鼓和贴春联的风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岁

【说文解字】

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

【汉字趣谈】

“岁”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长柄的斧钺之形,斧刃朝左,上面的两个点是表示斧面上的铸刻之纹和透空处。夏代称年为“岁”,古人以木星所在的位置作为纪年的标准,这就是古人把木星称为“岁”的原因,取岁星运行一次为一岁(即一年)之义。

《说文》:“岁,木星也。”作为星名,并非“岁”字的本义,而是假借义。“岁”字的本义应为“兵器”。不过后来它的本义为斧钺所代替,所以多用其假借义,指“年”,如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首”是指一年的第一个月,“岁暮”就是一年的末尾。“岁除”就是年终,也就是阴历腊月三十,又称“除夕”。除夕夜人们不睡称为“守岁”。宋代苏轼的《守岁》诗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两句,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了儿童们要在除夕夜守岁的情形。过年时大人们给小孩的钱叫“压岁钱”。

“岁”可以引申为年龄。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为秦王。”“政”,即秦始皇嬴政。

“岁”又指季节气候。“岁寒”指寒冬时节。孔子《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天冷了,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落叶的。除了松柏外,竹子在冬季不落叶,梅树在严寒季节开花,所以人们把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岁”加上一个“月”字就表示时间、光阴之义。昨天、今天和明天,是岁月的时间概念,岁月常用来形容一段历史时期,也用来形容一段生活经历,还经常用来承载人们的感情。它是世间万象的载体。可以容纳世间一切酸甜苦辣。晋代陶渊明的诗句“及时须勉励,岁月不待人”,意思是应当及时不断地勉励自己,时间是不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