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说文解字全鉴(第2版)
15612600000011

第11章 与生活有关的汉字(2)

【汉字趣谈】

“田”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是:在一个大方框里,纵横交错,分成四个小方格,就像一大块土地,被一道道垄埂分割开,成了一块块农田。“田”的本义是农田,就是种庄稼的土地。如《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意思是:百亩的农田,不要违反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挨饿。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田”字是常见的。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田”即是农田,当然可以耕种,所以古人有时用“田”表示种田的意思。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赢得民心,使自己拥有稳固富裕的大后方,颁布了“故秦苑囿园池,令民得田之”的法令,将亡秦的皇家花园分给农民耕种。法令中的“田”,就是耕种的意思。这个义项后来不用了,改由“种田”表示。

也许是由于古人有时在农田里打猎的缘故,“田”也表示打猎的意思。如《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意思是:当初,赵宣子在首山打猎,住在翳桑。我们形容人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就会说他是“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意即:把森林烧了去猎捕野兽,把湖水排干了以获得鱼类。

“田”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是由“田”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田地或耕种有关,如“畴”、“畛”、“畔”、“畦”等字。

正因为田里能长农作物,所以“田”字有时用来代表可以滋生的事物,以及可供开采的富有资源的地带,如“稻田”、“麦田”、“煤田”、“盐田”、“油田”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井

【说文解字】

井,八家一井,象构韩形,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属皆从井。

【汉字趣谈】

“井”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就像一口方口的水井的形象。金文在井的中心加了一个圆点儿,表示从井里打水的水桶。小篆的形体线条化了,但与金文的形体基本相同。“井”的本义就是指水井。古代先民在《击壤歌》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在古代,人们常常围井而居,有水井的地方必有人家。人们在取水相聚的同时,可以顺便把家里多余的东西拿出来进行交换,或用钱币来购买物品,互通有无,这样日久天长,井的旁边往往就成了财物流通的集散地,人们把这种因“井”设“市”现象称为市井。后来市井便成为城镇的代名词。所以井又引申出乡里的意思,如我们管离开家乡叫“背井离乡”。人们常常说的一句俗语叫:“吃水不忘打井人。”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谢赐冬衣表》中有“万井相欢”一说,就是举国欢腾、万家欢乐的意思。

古代中国社会实行的土地制度叫“井田制”。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井底之蛙的寓言可谓家喻户晓,这则寓言出自《庄子·秋水》:井中的青蛙对东海中的鳖吹嘘它在破井中生活得很快乐,并请东海的鳖下井里观光。可东海的鳖左脚还没跨入,右膝已经被绊住了。鳖于是向井中的青蛙讲了东海的浩瀚,千里之遥,不能形容大海的辽阔;千仞之高,不能衡量大海的深度;十年九涝,海水未见增多;八年七旱,海水未见减少。这就是我住在大海里的快乐!青蛙听了老鳖所言,瞪起圆圆的大眼睛,惘然若失,深深地为自己的渺小而惶恐。井底之蛙常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因为“井”是方方整整的形状,所以现在还说“秩序井然”。有时还成为重叠词,如“井井有条”。《荀子·儒效》里有句话:“井井兮有理也。”这就是很有条理的意思。

“井”由本义引申指形状像井的东西,如“天井”,就是中国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中的露天院落,房子围出了露天的院子,在院子里看天,很像是从井底看天,因此得名“天井”。江南人家的天井很能体现出精致幽静的气氛。其他像井的事物还有很多。如“矿井”、“油井”、“盐井”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甘

【说文解字】

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属皆从甘。

【汉字趣谈】

“甘”是个指事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个“口”,当中的一小横是指事符号,表示嘴里含着美味的食物。为什么口中含着食物就是甜呢?设想一下,酸、辣等其他味道的东西进入人的嘴里后,往往不是咽下去就是吐出来,而只有甜的东西才会被人们长时间地含在嘴里,细细品尝,慢慢咀嚼,尽情享用。“甘”的本义为甜美、味美。如《韩非子·说难》:“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意思是:同国君在果园游玩,吃了一个桃子而感到很甜。

“甘”由甘甜的本义引申泛指味道鲜美。如老子《道德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意思是:觉得他们的食物甜美,服装好看,住处安全,习俗可乐。

从味觉上的甘美又能引申为听觉上的“甜”,即话语美好动听。如《左传·昭公十一年》:“今币重而言甘,诱我也。”意思是:现在钱币很多而言语甜美,这是在引诱我。

甜美的东西总是很招人喜欢,人们享用起来也就十分乐意,所以后来又引申表示甘心、情愿的意思。龚自珍《病梅馆记》:“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其中的“甘受诟厉”就是表示心甘情愿受斥骂。成语有“心甘情愿”、“甘拜下风”等,其中的“甘”都是情愿的意思。

“甘”是个部首字。凡由“甘”作部首组成的字,大都与甘甜、美味有关。如“甚”、“香”、“甜”。以“甘”作声符表音的字有“邯”、“柑”、“钳”、“嵌”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室

【说文解字】

室,实也。从宀,至声。至,所止也。

【汉字趣谈】

“室”是个会意兼形声字,其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字形大同小异,上部为房屋之形,其内为“至”,表达出人至而息止的意思。“室”的本义指人所息止的堂内的房间,即堂后之正室。“室”是内室。古代的房屋,前面中间的大厅叫“堂”,中间后面一间叫“室”,东西两边的叫“房”。“堂”“室”功用有别。“堂”类似今天的客厅,是待客的地方;“室”“房”类似今天的卧室,是主人休息的地方。古人讲,“户外为堂,户内为室。”“户”是由堂入室的小门。《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大意是说:上古人住洞穴,处旷野,后世的圣人换成宫室,做屋檐,以避风雨。

后来,“室”泛指一切房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意思是: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又如“教室”、“办公室”、“医务室”等。

现在我们常常用成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这个成语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相传,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很勇敢的人,而且擅长弹奏乐器。有一天,子路在孔子家里鼓瑟,那旋律充满战斗的激情,使人仿佛听到战场上的冲杀声。于是,孔子说:“这乐声不和平,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奏呢?”孔子的弟子们听出孔子对子路的不满,就在背后纷纷议论。孔子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说:“他在音乐方面已经入门了,而且有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没有达到非常高深的境地。”经孔子这么一解释,大家便改变了对子路的态度。

由房屋之意进一步引申为家。如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意思是: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只剩下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妻子经常在室内从事家务劳动,所以“室”被借代指妻子,男子已婚可说是有了妻室。如《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所谓“有室”,就是娶妻了。

人活着住在“室”,死了埋在墓穴,墓穴是埋人的“室”,“室”因此被用来指墓穴。如《诗经·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里的“室”就是指坟墓。这两句诗的大意是:熬到百年之后,来到你的墓穴和你同眠。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家

【说文解字】

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汉字趣谈】

“家”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最早的房子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家族开会。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

“家”的本义虽然是住所的意思,但并不是谁的住所都可以叫“家”。在古代,家是专指卿、大夫居住的地方。古人创造这个“家”字的时候,中原地区的农业已很发达,牛、羊、猪早已是肉食的来源,所以必须家养。养牛羊的地方叫“牢”,养猪的地方叫“圂”。同样是牲畜,为何要把猪区别开来圈养呢?猪的肉是最香的,而猪的繁殖能力又是最好的,但养猪需要喂粮食,不像养牛养羊那样喂草就行了,所以一般人是养不起猪的,只有有封邑者(统治者)才养得起。正因为如此,只有统治者才有“家”,“家”也就是统治者的象征。如《论语·季氏》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我(孔子)听说,诸侯、卿、大夫们,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社会不安定。”孔子把有国者与有家者并提,指的都是统治者。汉代郑众在给《周礼·大司马》作注时也明确地说:“家谓大夫所食采地。”意思是:“家”即是卿、大夫居住的地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能养得起猪的人家越来越多,所以,“家”指称的对象逐渐扩大,通指一般人居住的处所了。

文字产生以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家庭往往从事一种行业的生产,“家”往往被用来表示从事某种行业的工作者,或者该行业的行家里手和代表人物,如“农家”、“渔家”、“船家”;军事家、航海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

又因为一个人一般只有一个家庭,所以人们有时用“家”指代自己,以表示谦虚,如“自己的父亲”被说成“家父”“家严”,“自己的母亲”被说成“家母”“家慈”等。

家,也用作量词。如:一家人家、一家饭馆、三家企业。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门

【说文解字】

门,闻也。从二户。象形。凡门之属皆从门。

【汉字趣谈】

“门”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部是一条嵌入门枢的横木,表示门楣;下部很像两扇门的形象。“门”的本义为双扇门。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没而常关。”

门是人进出的出入口,故引申泛指建筑物和交通工具的出入口。如《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洞门甚隘。”就是说“洞门很狭窄”的意思。又如“车门”、“房门”、“院门”等。

一门之内为一家,所以“门”也能当“家”或“家族”讲,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汝勿妄言,灭吾门也。”大意是:你不要胡说,当心灭掉我们的家族。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门”是等级高低的象征。贫寒之家称为“柴门”、“****”。而“朱门”、“豪门”、“侯门”则是有权有势和富有人家的代名词。如秦韬玉《贫女》:“****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崔郊《赠婢》:“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很适合结亲。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

有句俗语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里的门指的是某一学术领域或技术领域。古代私家讲学授徒,弟子在老师的家门内学习,老师是将学子带入知识之门的引路人。“同门”即是指同在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古诗十九首》之七:“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后门”本是指房屋或院子后面的便门,现在多用来比喻通融或舞弊的途径。

“门”字是个部首字,凡由“门”所组成的字大都与门户及其动作有关,如“闭”、“间”、“闲”、“闸”等字。

【字形演变】

金文篆书楷书所

【说文解字】

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诗》曰:“伐木所所。”

【汉字趣谈】

“所”是个会意字,其金文字形的左侧是一扇门的形状,右边是一把斧头,表示以斧破门之意。“所”字的本义就是破门,但这个意义很早就消亡了。后来,“所”字大都被假借为“处所”的“所”字使用,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朝于王所。”意思是:公在王的住所朝见了王。现在又引申特指机关或特种用途的处所。如“事务所”、“派出所”、“招待所”,等等。

“所”字可以用作形容词指一切、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