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最好的自己:认识你的性格
15610500000002

第2章 性格的特征——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1)

优势性格就是优良的性格、有竞争力的性格。优势性格是自己天生的生存本钱,在生活和工作中能为自己带来好的命运。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善待自己独有的那些特长和优势,可以开发自己的潜力,扬长避短,更好地适应社会。

1.性格的情绪表现特征: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一个人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它不仅影响社会、影响工作、影响生活,也影响人的心理品质和身体健康。情绪急躁、不稳定、忽喜忽怒、忽乐忽忧是性格不成熟的表现。

情绪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内心体验,并由此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一个人产生了情绪后,整个生活就笼罩上了特定的色彩。人与人的情绪差异是很大的。人的情绪特征表现在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情绪的强度表现为人受情绪感染和支配的程度,表现为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比如,有些人的情绪常如钱塘江的春潮,“涛似连天崩雪来”,不可遏止;有些人却常似“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平缓得很;有些人笑起来声振环宇;有些人尽管内心乐滋滋的,面上却可以不露声色。

情绪的稳定性表现为情绪的起伏和波动程度。有一句俗话,叫“小孩的脸,一刻三变”,刚刚还泪下数行,一会儿又破涕为笑,说明小孩的情绪是不稳定的。青少年当然不至如此,但每个人的稳定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仅仅以为人处世为例,有人刚开始交谈时还心平气和,一旦听到哪句话不对心思,马上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声嘶力竭起来。如果常有这种情况,就是一种情绪不稳定的表现。

情绪的持久性表现为情绪对身体、生活、学习、工作影响的久暂程度。比如,一次考试过后,一位同学得知自己的成绩优异,欣喜若狂,立志要更加发奋学习,但这种情绪很快就消逝了;另一位同学同样是成绩优异,他外表看似平静,但内心却很激动,而且化成了学习的持久动力。再如,一位同学受到批评后,悔恨交加,诅咒发誓,欲争取进步,但时过境迁,故态复萌;另一位同学却是牢牢记在心中,时时鞭策自己。

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定色彩。比如,有些人总是精神饱满,乐观愉快,遇到什么挫折,就像跌个跟头,爬起来,一复如初;有些人却老是精神委靡,悲观忧郁,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样,终日对窗长叹,以泪洗面,即便有什么喜事,也仅如一阵春风,很快就飘散了。

我们平时说做人要有点城府、有点涵养,其中多半是指对情绪的自我控制水平而言的。一个人能否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处世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其能否控制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人遇事都好激动,“一时冲动”“怒不可遏”的事情时有发生,结果常常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情绪是性格的外露,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自己的性格。

2.性格的行为习惯特征:注意检点你的言行举止

所谓性格的行为习惯特征,就是一个人言行举止的活动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个体的行为方式是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巩固、强化,并逐渐趋向稳定化,最后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业以及待人的态度,受着世界观、信念和期望的支配、制约,同时又直接规范、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它们在人的性格结构中起着联结、媒介的作用。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态度体系最终都是要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

一个人的态度与他的行为方式的内在联系,从小就表现出来了。心理学家们曾经设计过一个“拾柴禾”的实验。它是为了研究儿童的勇敢性而设计的。这个实验以保育院的40名小朋友为对象,在冬季的黑夜里进行的。实验者先把一些湿柴放在离宿舍不远的棚里,把另一些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然后要求被试者去拾柴来烤火取暖。这时实验者在一个屋子里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发现有小部分勇敢者跑到山沟里去了;有些人说了一些埋怨的话;大部分人不敢走远,只到棚里去取湿柴禾。从儿童的这些不同的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到他们不同性格的意志特征,有的是勇敢的,有的是动摇的,有的是畏缩的、图方便的,有的则是胆怯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儿童时期,内心特征和外在的行为表现是比较直接的、单一的。但随着一个人年龄和经历的发展,内在态度与外在行为方式的关系就越来越复杂了。

随着个体的不断成熟,其行为方式不断明朗化,越来越能体现他的独特风格,所谓“文如其人”“言如其人”“行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去判断他的态度,是有一定的可靠性的。

但行为方式与态度体系的联系又不是单一的、机械的,人的行为方式在向概括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又在不断地精确化和多样化。例如我们不仅可以根据一个人的笑声来判断他是否高兴,而且可以根据他笑的方式——是颔首微笑、喜上眉梢还是开怀大笑——知道他高兴的程度。这就是行为方式的精确化。行为方式的多元化,说的是一个人同样的态度,由于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其表现方式会有所不同。比如,别人摔坏了你一件玻璃器皿,他同你熟悉与否,你的态度会不一样;他是大人还是小孩,你的态度会不一样;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你的态度会不一样。如果你不问青红皂白,毫无节制地发泄自己的不愉快情绪,人们就要对你的修养打个问号。所以说,人的行为方式不仅反映着他的内心态度和性格特征,还反映着他的文明水准,这些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

行为方式会随着个体的成熟而不断丰富复杂,而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更是千差万别了。同是一种态度,不同的人的行为方式不会相同。比如,对于别人的错误,有人可能当面指出,有人可能背后议论;同样是热情好客,一种人的表现可能是照顾周到、体贴入微,一种人的表现则可能是满面春风、盛情款待;同样是对人的同情与帮助,一种人可能是陪你吐露心曲,给你精神安慰和鼓励,另一种人则可能表面不露声色,却给以实际的物质帮助。反之,具有不同态度的人的行为方式却可能相同。比如,对于不同的意见同样是默不做声,一个人的态度可能是不屑一顾,另一个人的态度则可能是不敢表示;同样是给你表扬,一个人是真诚地赞许,希望你再接再厉,而另一个人很可能是虚伪地逢迎,希望博得你的好感。所以,发展自己行为方式的概括化一面,可形成自己的风格,做到表里一致;发展自己行为方式的精确化和多样化一面,则可使自己的性格面貌丰富多彩,更准确地反映世界和自身。另外,对于别人,既要注意观察其态度系统与行为方式的特有联系,尊重其行为方式,防止误解,同时要善于明了态度与行为表现的曲折的联系形式,不要将别人的态度与行为简单地加以“对号”,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和性格成熟度。

人的性格是藏不住的,它总会通过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所以,要想改善自己的性格,必须先修“内功”,后炼“外功”。所谓修“内功”就是修正自己内在的心理或心态。所谓炼“外功”就是磨砺和训练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如此看来,打造好性格也是一个“标本兼治”的过程。

3.性格的态度倾向特征:你对人对己的态度如何

性格的态度倾向特征主要是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特征——公而忘私或假公济私;忠心耿耿或三心二意;善于交际或行为孤僻;热爱集体或自私自利;礼貌待人或粗暴;正直或虚伪,富有同情心或冷酷无情;等等。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特征——勤劳或懒惰;认真或马虎;细致或粗心;创新或墨守成规;节俭或浪费;等等。对自己的态度的特征——谦虚或骄傲;自尊或自卑;严于律己或放任;等等。你对人对己的态度如何,关系到你做人和事业的成败。

你如何待人待己是你的性格使然。你对自己持什么看法,对别人持什么看法,决定了你为人处世的基本行为倾向。也正是这种态度和倾向决定了你的人缘,也决定了你的命运。古希腊有位大哲人叫苏格拉底,他不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著述丰富,而且广招门生,运用著名的启发式谈话法启迪青年智慧。同时,苏格拉底还具备学而不厌、虚怀若谷的品质。当人们惊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却回答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这是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基本态度。说到待人的态度,中国有一位与苏格拉底几乎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孔子,他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称为世界十大名言之一。这里面确实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现在,我们先来分析对己的态度。

从如何待己上可以看出你的性格。所谓对己的态度,就是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基本评价和行为倾向。自谦还是自傲,可以说,是个体性格中对自身态度的第一个明显特征。大凡自视颇高、自以为是的人,不谦虚不用说,往往还喜欢吹嘘、标榜自己,不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把荣誉看得比什么都重,结果反被荣誉的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是,谦虚并不是毫无主见,人云亦云,甚至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谦虚是以服从真理为前提的。从心理学上说,这又涉及对自己态度的另一对明显特征:自信与自卑。

自信就是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对自己能力、见解的信念。坂本保之介是日本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在小时候他一直被认为是脑子笨的学生,在中学一年级500名学生中,他名列第470名。初二年级后,他逐步赶了上来,进入了前10名。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呢?多年后他在回顾往昔的时候,深有感慨地说,是因为他的父亲帮助他克服了自卑感,树立了自信心。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说:“你无论是下河捕鱼,还是上山捉鸟,都干得非常出色,这就证明你的头脑比一般人好;下围棋或下象棋的规则,我一教你,你马上就能学会。如果把这种精神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肯定会提高。”这样,他逐渐摆脱了过去一直束缚他的自卑绳索,经过刻苦努力,终于跨入著名学者之列。

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性格潜质,是成功的先导,而自卑则使人多愁善感,畏首畏尾,失去成功的希望。一位哲人曾说:“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啮着心灵的毒蛇,它吸取着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培根对自卑的分析则是:“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事实也正是如此。近代物理学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量子假说”,是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首先提出的。但由于自卑胆怯,他不但没有发展这一假说,反而长时间对自己的发现抱怀疑态度。他在一封信中披露了自己的自卑怯懦心理:“我生性喜欢平和,不愿进行任何吉凶未卜的冒险。”结果,本来可以同牛顿的万有引力说相媲美的一个发现,被他自己放弃掉了。

为什么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卑呢?这取决于多种因素。第一,成功的经验。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反之,一个人几次努力都失败了,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只盯住眼前的得失,形成自卑感,难以自拔。第二,外界的评价,特别是权威人士或家长、教师的评价。有些家长、教师对子女、学生的期望、抱负非但不给以支持和鼓励,还说他们是“好高骛远”,这当然对他们的自信心是一个打击。第三,导致自卑感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我评价的偏颇。有些人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自己的许多弱点,有些人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总爱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不能冷静地分析所受的挫折,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结果自怨自艾,失去了自信心,形成了自卑感。

对社会的态度是一个人态度体系的基本内容,它影响、决定着一个人的其他态度特征,比如对事业、对集体、对人待己的态度。

社会态度是由认识和情感两种因素构成的。所谓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就是要认识到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可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比起社会对他的恩泽来,总是微不足道的。社会的发展是以每一个个体的发展为前提的,个体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确会有矛盾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统一的,它统一于个体为社会事业的追求和奋斗之中。

对社会态度的形成一般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二是基于个人的经历。如果一个人的努力和追求能够得到社会的相应酬报,受到公正的对待,那么他就比较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使个人的荣誉感和社会的荣誉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的努力和追求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甚至遭到误解和歧视,那他就可能形成消极、冷淡甚至对抗的社会情感,产生认知和情感的严重失调,对社会就会形成矛盾的或摇摆不定的态度。这就需要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才能克服这种情与理的失调现象。

心理的姿态决定你立世的姿态。态度是相互感染的,你对人持什么态度,别人也会对你持什么态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好性格是由自己的好心态滋生出来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是一种好心态,好性格,而且是一种崇高的好品格,应该说是最高层次的性格态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