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多的时候,上司需要并会提拔那些忠诚可靠但表现并不是怎么出众的下属,因为他们认为这更有利于他们的事业。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常常会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小“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搞错了”。这样一来,领导不至于对你戒心太重,还可以缩短与你同事之间的距离。
如果换一种做法,对于上司交办的事,你可以三下五除二就处理完毕,哪怕做的有点糙。这样,你的上司会首先对你旺盛的精力感到吃惊,毕竟效率高嘛。而因为快,你虽然完成了任务但不一定完美,这时上司会指点一二,从而显示他高你一筹。这就好比把主席台的中心位置给领导留着,单等着他来作“最高指示”。并且,同事们也许会觉得你并不怎么特别,无非手快一点,毛躁一点儿。同事们认同了你的缺点,就等于在感情上容纳了你,把你同他自己是一般看齐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成为众矢之的可能性就大大的减小了。
7.装装糊涂把名誉巧让给上司
装糊涂的学问也可以算是一种通行的手法,因为它可以施展在许多方面。比如,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上,上级可以命令下属执行任务,下属则必须服从,而下属要求上级改变某些决定就很困难,但如果下属变通一下说服方式,就很可能会奏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别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还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在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作战计划,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每当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闲聊”时,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往往就会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陈述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也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须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因此,面对“唯我独尊”,难以接受其他人意见的领导,当个“傻瓜”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使领导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你建议的“俘虏”。
当“傻瓜”,在现实中就是“糊涂学”中的“装糊涂”,实际上这才是真聪明。
在官场上或者是在职场上,当环境氛围不利于你表现的时候,如果你不会当“傻瓜”,不会见风使舵,改变航向,就难免会樯倾楫摧。而此时改当一个“傻瓜”,也许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8.只要益于前途,什么都可以忍
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做到了什么或没做到什么,有时候它还取决于你是否曾经冒犯别人,或者能否对别人的冒犯忍气吞声。处世的高手们早已学会了将屈辱默默地吞下,就好像它们是用银盘呈上的美味牡蛎。
黎元洪在民国的时候是一位名声赫赫的人物,清末他在湖北时,一直位于张彪之下。张彪是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心腹,娶了一个张之洞心爱的婢女,人称“丫姑爷”。但张彪嫉贤妒能,对黎元洪十分反感,加之当时报纸亦赞扬黎元洪而贬低张彪,张彪心怀不满,常在张之洞面前进谗言,诋毁黎元洪。
张彪在进谗言的同时,还以上级的职位,百般羞辱黎元洪,想让黎元洪不能忍受耻辱而离开军队。张彪的手法非常恶劣,曾经在军中命黎元洪罚跪,并当着士卒的面,将黎的帽子扔在地上。黎元洪忍受着百般欺辱,不动声色,脸上毫无怒容,张彪也对他无可奈何。
然而,黎元洪亦非甘为人下者。他明知张彪欺侮自己,却不与之争锋,而是“平敛锋芒,海涵自负,绝不自显头角,以防异己者攻己之隙”。
张之洞任命张彪为镇统制官,但军事编制和部署训练却要黎元洪协助张彪。张彪不懂军事,黎元洪呕心沥血,为之训练。队伍初具规模,张之洞前往检查,见颇有条理,就当面称赞黎元洪,黎元洪却称谢说:“凡此皆张统制之部署,某不过执鞭随其后耳,何功之有?”
张彪听了黎元洪这话,心中十分感激,二人关系逐渐融洽。
1907年9月,张之洞任军机大臣,东三省将军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赵尔巽看不起张彪,要以黎元洪取代张彪,黎元洪坚辞不肯。同时,黎又面见张彪,告之此事,建议他致电张之洞,让张之洞为其设法渡过难关。张彪一听,心中大惊,立即让其夫人进京活动,张之洞来函,才保全了他的职位。张彪对黎元洪十分感激,张之洞亦认为黎元洪颇有诚心。
张之洞极看重黎元洪的“笃厚”,叹谓:“黎元洪恭慎,可任大事。”实际上,黎元洪心里清楚,虽然张之洞已离开了湖北,在北京当军机大臣,但仍可影响到湖广总督的态度,如果黎元洪在张之洞离鄂之后,即取其宠将职位以自代,不但有忘恩负义的嫌疑,甚至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黎元洪通过“忍”以及帮助张彪,使张彪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等于在湖北又有一个助手,有利于增强自己的实力,在关键时刻能够帮自己的忙。
1911年10月上旬,湖广总督易人,此人对黎元洪极不信任,但此时黎元洪与张彪关系早已改善,因此并未影响到黎元洪的官职。
可见真正的精明人,在做事的过程中都懂得忍耐,需要的时候,面对辱骂不仅挨得住,还能笑脸相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天大的事,都可以忍一忍,不能把面子看得太重,骂我也好,打我也罢,只要益于前途,都没什么关系,不就是装糊涂的样子而已吗?忍一忍而后的风光无限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