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名道姓骂你,怎么会是骂别人呢?”
“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名同姓之人吗?”
他边说边走,丝毫不理会秀才的辱骂。秀才见无趣,低头走开了。
退让忍耐是中国传统的生存哲学,富弼的“胆小”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如果他跟秀才争执起来的话,只会得罪对方,对自己实在无益。用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对方的无理取闹,却能逐渐改变对方的态度,使矛盾得到缓和。
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如果你事事都要去争、去计较,那必然会惹许多闲气,得罪一大批人。这样一来,你也必将会丢掉自己的人脉。当然,这里的退让忍耐也并非是让你变成一个软弱可欺的人,只是说在面对一些无谓的争执时装作糊涂,后退一步,避免空耗精力。
5.自我表现时别压人
自我表现欲是人人都有的,但过分地显示自己就无异于给自己挖下一个危险的陷阱了。它会使你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显示成果,自吹自擂上,或是试图让他人信服你的个人价值方面。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通常会使你骄傲自满,把荣誉当作自我欣赏的装饰品。
清成先生是一位文坛老将,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建树。在某次的文学座谈会上,有位青年作家在大谈对小说看法时频繁否定传统观念,突出强调个人新观点,引起了清成先生强烈的不满。清成先生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心中的不快,慷慨激昂地进行了反驳,以清成先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再加满腹的渊博学识,自然说得那位青年作家面红耳赤。
这次会上清成先生倒是图了个一时痛快,结果却引来了那位青年作家后来的强烈反击,甚至在互联网上大肆对他进行人身攻击,一时间业内舆论对清成先生大有声讨之势。对此他真是百口难辩,毕竟互联网的覆盖面太大,他又能去对谁解释呢?
再者说,解释只会让误会更加难以说清,事态变得越来越糟。其实,这样的结局对清成先生而言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如果清成先生能够隐藏自己的观点,或者委婉地阐述,则不会让对方如此下不来台,那结果也不致如此了。另外,搞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完全自主的个人行为。各自写各自的东西,各自用各自的方法,这又有什么好争论的呢?理论上的东西,根本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争清楚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装一次傻既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损失,还可以轻松避免后来一系列的冲突,想来这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6.装糊涂好交友,犯糊涂易树敌
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生活在安定平和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享受事业和生活带来的幸福与乐趣。反之,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敌对的争斗环境中,当然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生活中尽量多创造一些和谐氛围,少替自己树立一些敌人。
有的人自以为只要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少于他人交际,便不会树敌。然而现实往往同他们的愿望背道而驰,因为,如果只想依照自己的理想走完一生,那你必然不愿意随便向他人妥协,那么,你就很难与他人融洽和谐地相处,树敌也是难免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不管这种想法是多么的正确,仍会有人与你持相反论调。倘若你不理会他们,一味坚持己见,你们之间必会产生摩擦。双方若再互不让步,这种摩擦就会日趋明显,最后甚至导致你们反目成仇。
想依照自己的信念生活没有错,但也应有这样一个思想准备,即不论身处何地,你只要生活在人群当中,你的周围就会有敌人存在。说得再直白一点,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
当然,我们说的这种敌人并不一定与我们有深仇大恨,这要是指在工作中、事业上与我们有着不同观点和利益的竞争对手。
一位某公司的董事长,是位很有业务能力的领导者,但他却总在人际关系中败下阵来,这令人大为惊讶。
原来这家公司在讨论放弃一项工程竞标时,管理层多数人主张采取缓和的方法来解决,但是这位董事长却不赞成。他的理由是,这样做会对不起与之有良好协作的公司甚至整个社会。他提出公开价单,实现公开竞标。
这次“缓和”会议,由于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与绝大多数人的主张相悖而没取得一致意见,此后每当他召集会议时其他领导成员不是强调自己在一线离不开,就是推托自己正在客户方商谈重要业务。毫无疑问,这位董事长被看成是公司的“异类”而被孤立了,他的所有意见都遭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最终,迫于压力,这位董事长只能辞职。
这位有着高超业务能力的位董事长最终却落得一个如此悲惨的结局,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他不懂争取同盟者,只会树立对立面,难道他真的只有辞职一条路吗?与其说他是一个失败者,倒不如说他是一个犯糊涂的人更为合适。
7.说绝话做绝事,必然绝了自己的后路
应该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把话说绝、把事做绝都属于犯糊涂的行为。
有一位朋友和同事闹不愉快,他向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可此话说出还不到两个月,他的同事成为他的上司,而这位朋友因讲过绝话,只好辞职他就。
这都是把话说得太绝而使自己陷入窘境的例子。把话说得太绝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就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丝的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绝,而且也说到做到了。不过凡事总有个意外,而这些意外又不是人们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绝,也是为了应对这个“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可从容转身。所以很多政府官员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事情说绝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当然,一个理智的政府官员即便与平民百姓说话也不要把话说绝,我们在单位也不要说绝对的话、办绝对的事,下面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在做事上: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
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子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在做人上: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长得很,变化也很多。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应多用“应该……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
当然,实际运用时的状况并不只是这几种,不过总而言之,多用中性的、不确定的词句,可以多为自己留点余地。
8.承诺而不兑现,失望的不止是别人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出于维护自己的面子,硬向人承诺自己无法兑现的事。就像小品“有事你说话”中郭东临演的角色一样,自己吃亏遭罪,还得硬撑着。结果是实在办不来,不得不向人说了实话,赔了礼道了歉,弄得很没面子。其实,这是一种犯糊涂的傻瓜做法。
首先,一个人守信或不守信,并不在于他承诺不承诺,这里还牵扯到个人能力的问题。如果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就不要对人许下相应的承诺,这样也就不存在守信或者不守信这一说了。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将守信用理解为一种高尚的品德,那么它是较难坚持做到的,如果将它理解为一种回报率很高的长期投资,则比较容易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了。在社会上,当你获得了一个守信用的良好口碑时,便会因此而获得越来越多人的信任,进而为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这就好似拥有了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反之,缺此一条,别的方面再优秀,也难成大器。
要获得守信用的好名声并不容易,最要紧的一条是:千万别轻易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古人云,轻诺必寡信。这不仅是一个主观上愿不愿意守信的问题,还是一个有无能力兑现的问题。一个人经常答应自己无力完成的事,当然会使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热心肠的人,很乐意帮助人,可能从来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帮忙的请求。可是,如果让别人对你满怀期望,而自己却根本没有兑现的能力,结果只能是既让人失望,又损害自己的名声。
有一个年轻人,在银行工作。他过去的老师想开一家公司,却缺少资金,便去问他能不能帮忙。他想:“这是老师第一次找自己帮忙,怎么能拒绝呢?”当即一口答应。可是,他毕竟刚参加工作不久,还没取得说话的资历,老师的贷款请求又不完全合乎规章,所以,当老师租好门面,雇好员工,等着资金开业时,他这里却拿不出钱来,搞得很被动。
老师大怒,责备他说:“你这不是捉弄我吗?你即使不想帮我,也不该害我!”
他能说什么呢?只好苦笑而已。《道德经》说:“夫不信者,有不信焉!”意思是说,别人不相信你,是因为你说话不讲信用。
有的人觉得自己蛮讲信用的,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老是对他投来怀疑的目光。究其原因,问题很可能出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平时空口许下一个诺言,以为不是大事,不放在心上。可是,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大事,当你一次次在小事上失信,就给人形成一个不讲信用的牢固印象,被看成是一个不值得信赖的人。这时再想改变别人对你的成见,就很难了。
所以,一个讲信用的人,有时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即使自身受损失也在所不惜。
多米诺皮是一家知名的大公司,它对客户有一个承诺:在30分钟之内将客户订购的货物送到任何指定地点。
一次,该公司的一辆运送几百公斤生面团的货车在半路上抛锚,眼看无法及时赶到目的地,司机只得电话通知管理层。公司总裁弗尔塞克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决定,租一架飞机运送这几百公斤生面团,终于兑现了“30分钟之内”的承诺。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许下了诺言,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兑现,应该怎么办呢?当然只能诚心诚意地向对方道歉,以求得谅解。但是,请记住:人并不是一种完全理智的动物,心情往往随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变,“谅解”二字,只是一个缓冲区。它能让人不记恨你,却不能让人喜欢你和信任你。所以,尽可能不要做需要别人谅解的事情。那么,最后还是要回到本文的主题:别答应你无法兑现的事。
9.自视清高,岂知高处不胜寒
有才华对一个人来说是件好事,但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因为自己有点小聪明、小才气就自视清高、自命不凡,与人交际时态度傲慢、目下无尘,还自我感觉特良好。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令人生厌的坏秉性。
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清高的资本的。凡自视清高者,多是一些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有“两把刷子”的人。不过,即便是身怀一技之长者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臭架子尚且会让人觉得难受,更何况那些只是自认为有才的庸碌之辈呢?
自视清高者在思想方法上往往比较过激,浊世无道时,他们不懂得保全自己,只想将胸中郁闷一吐为快,而不注意策略,也不计后果;清明盛世时,又常常深怀不遇之感,且总以为“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他们在行动上大多是无为者,牢骚多于建议,言论大于行动,缺乏群众观点,是生态平衡中的不稳定因素。更有甚者,视一切现存的制度、法规、政策为束缚人生的羁绊,老是与现实生存环境格格不入,抱怨、宣泄、激愤,评判,一切是非曲直都以个人好恶和心情好坏作为衡量的准则。这类自视清高的愤世嫉俗者,把他人皆视为平庸之辈,其最终结局只能致使厌世,或是走向与民众、大多数人对立的泥淖里去。
大凡自视清高者,说到底就是以偏激的目光看待世界,看什么都不顺眼,个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错了位。他虽然能够直面世事,但对于现实对他的态度已无法容忍,他以与世俗世界保持距离,以对立到底自居。这类愤世嫉俗者的最终去向,要么走上“叛逆”,要么走向幻灭,但无论走向哪一端,都算不上是明智之举。
从养生角度来看,自视清高者的处世态度也是极不明智的。激愤,因气而起,俗语道“气大伤身”。即使你先知先觉,有先见之明,有洞悉恶之慧眼锐目,也大可不必气壮如牛,与众人过不去,跟世道过不去,跟自己过不去,最终好心也未必有好报。
总的说来,自视清高者并不怎么聪明,他们即便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那些渊博的知识在他们身上也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多数会随着他们的自命清高和愤世嫉俗过早地进入坟墓。所以,奉劝世人别犯糊涂,别做目下无尘的自命清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