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物流技术基础
15495100000019

第19章 仓储设施与库存管理技术(4)

③按制造材料分类。

a.木制平托盘:木制平托盘是托盘中最传统和最普及的类型。由于木材具有价格低廉、易于加工、成品适应性强、可以维修等特点,而为绝大多数用户采用。木制平托盘的材质基本分为杨木、松木(黄花松、白松、红松)、硬杂类(桦木、柞木)等。

b.钢制平托盘:用角钢等异型钢材焊接制成的平托盘,和木制平托盘一样,也有各种叉入型和单面、双面使用型等各种类型。钢制平托盘最大特点是强度高,不易损坏和变形,维修工作量较小。钢制平托盘制成翼形平托盘优势性强,这种托盘不但可使用叉车装卸、也可利用两翼套吊具进行吊装作业。

c.塑料制平托盘:采用塑料制成的平托盘,一般是双面使用,两向叉入或四向叉入。由于其强度有限,很少有翼型的平托盘。塑料制平托盘最主要的特点是本体重量轻,耐腐蚀性强,可着各种颜色分类区分。但塑料承载能力不如钢、木制托盘。

2.柱式托盘

柱式托盘是在平托盘的四个角安装四根立柱后形成的,立柱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拆卸。柱式托盘多用于包装件、桶装货物、棒料和管材等的集装,还可以作为可移动的货架、货位。该托盘因立柱的顶部装有定位装置,所以堆码容易,堆码的质量也能得到保证;而且多层堆码时,因上部托盘的载荷通过立柱传递,下层托盘货物可不受上层托盘货物的挤压。

柱式托盘的种类有固定柱式托盘、拆装式柱式托盘、可折套叠柱式托盘和折叠式柱式托盘。

3.箱式托盘

箱式托盘是在平托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用于装载一些不易包装或形状不规则的散件或散状货物,也可以装载蔬菜、瓜果等农副产品,金属箱式托盘还用于热加工车间集装热料。这种托盘的下部可叉装、上部可吊装,可使用托盘搬运车、叉车、起重机等作业;并可进行码垛,码垛时可相互堆叠多层;空箱可折叠。箱壁可以是平板或网状构造物,可以有盖或无盖。

4.轮式托盘

轮式托盘是在平托盘、柱式托盘或箱式托盘的底部装上脚轮而成,既便于机械化搬运,又宜于短距离的人力移动。适用于企业工序间的物料搬运,也可在工厂或配送中心装上货物运到商店,直接作为商品货架的一部分。

5.专用托盘

专用托盘是一种集装特定货物(或工件)的储运工具。它和通用托盘的区别在于它具有适合特定货物(或工件)的支承结构。

第三节库存管理技术

一、库存及库存成本

在供应链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流动:从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各节点企业根据下游需求信息逐级向上游企业订货的订单信息流动;从订单的终点出发,各节点企业根据订单信息逐级向下游节点供货的物品转移流动。市场不确定性,使得在这个双向的流动过程中每个节点都可能有风险存在;同时,物品在某些环节或节点流动时,都可能发生正常或非正常的滞留,从而在整个供应链上出现了不同功能的仓库,来解决物料从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直到最终消费者的转换和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滞留问题。库存成本过高是供应链物流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而,库存管理是物流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问题。

1.库存的概念

库存(Inventory)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物流的基本功能。它具有整合需求和供给、维持各项活动顺畅进行的功能,并通过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而创造时间效应。库存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从狭义角度看,库存指物品在仓库中的暂时闲置状态;从广义角度看,库存表示用于将来目的的物品的暂时闲置状态。库存的资源称为存货,这里包括两层含义:①存货闲置的位置,可以在仓库、生产线或车间里,也可以在非仓库的任何位置,如车站、机场或码头等类型的流通节点,甚至可以是在运输的途中;②存货闲置的原因可以是主动的各种形态的储备,也可以是被动的各种形态的仓储,同样也可以是完全的积压。

库存控制是否合理,库存管理是否得当,对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发挥物流系统整体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

2.库存的功能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的流通并不是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的,作为储存的表现形态的库存是商品流通的暂时停滞,库存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其内在的功能。

(1)调节供需矛盾、消除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间差。

不同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情况是不同的。有些产品的生产时间相对集中,而消费则是常年相对均衡的,如粮食、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收获)有很强的季节性,但其消费在一年之中是均衡消费的;有些产品的生产是均衡的,但消费则是不均衡的,如服装、取暖设备等产品一年四季都在生产,但其消费有明显的季节性。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和消费秩序,尽可能地消除供求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时间上的不协调性,就需要库存的调节作用,库存能够很好地平衡供求关系、生产与消费关系,起到缓冲供需矛盾的作用。

(2)创造商品的“时间效用”。

时间效用就是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时间销售或消费,可以获得不同的经济效果或支出。如为了避免商品价格上涨造成损失或为了从商品价格上涨中获利而建立的投机库存,就是利用了库存的这一功能。

(3)降低物流成本。

对于生产企业而言,保持合理的原料和产品库存,可以抵消或避免因上游供应商原材料供应不及时而需要进行紧急订货而增加的物流成本,也可以消除或避免下游销售商由于销售波动进行临时订货而增加的物流成本。当然通过库存管理来降低物流成本,必须从整条供应链出发,综合考虑运输成本、缺货损失和库存成本,使物流总成本最低。

3.库存分类

按照企业库存管理的目的不同,库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周转库存。

周转库存是指为了满足日常需求而建立的库存。这种库存是不断变化的,当物品入库时到达最高库存量,随着生产消耗或销售,库存量逐渐减少,直到下一批物品入库前降到最小。

生产方面的规模经济和生产工艺的特性要求生产必须保证一定的批量和连续性,要求企业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保持一定的存货,就需要周转库存来满足。

(2)安全库存。

安全库存是指为了防止由于不确定因素(如突发性大量订货或供应商延期交货)影响订货需求而准备的缓冲库存。所有的业务都面临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各异。

(3)加工和运输过程库存。

加工库存是指处于加工或等待加工而处于暂时储存状态的商品。大量的库存可能积聚于生产设备上,特别是在装配操作上。

运输过程的库存是指处于运输状态(在途)而暂时处于储存状态的商品。不同的运输方式速度和费用也不同。如速度最快的空运,其在途时间短,存货相应较小,但运输费用却很高,而铁路或水运的运输费用较低,但在途时间较长,因此会产生较高的存货成本。

(4)季节性库存。

季节性库存是指为了满足特定季节中出现的特定需求而建立的库存,或指对季节性生产的商品在出产的季节大量存储所建立的库存。

(5)促销库存。

促销库存是指为了应付企业促销活动产生的预期销售增加而建立的库存。

(6)时间效用库存。

时间效用库存是指为了避免商品价格上涨造成损失,或者为了从商品价格上涨中获利而建立的库存。

(7)沉淀库存或积压库存。

沉淀库存或积压库存是指因商品品质变坏或损坏,或者是因没有市场而滞销的商品产生的库存,还包括超额储存的库存。

4.库存成本

成本的降低是优化物流系统的一个关键所在。库存成本分为三种类型:采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

(1)采购成本。

采购成本包括订货成本和购买成本。订货成本是为了订购货物而产生的成本,它的大小基本上与每批产品的订购数量无关,而只与订货次数有关。一般包括订货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员外出、与供应商谈判、相应手续费、与订单处理有关的费用以及收货入库等费用。购买成本是为了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而花费的费用,其大小与产品的数量成正比关系,而且购买成本会因所购买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而变化。

(2)库存持有成本。

库存持有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随存储产品的数量而改变的成本,它大致上与所持有的平均库存量成正比。通常库存持有成本用单位时间内(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等)产品价值的百分比来表示。一般而言,它包括库存占用资金成本、库存服务成本、库存空间成本和库存风险成本。

①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也叫利息或机会成本,是指将库存占用的资金投入到其他途径所能够得到的回报,即“能用在其他值得做的项目上但却用在库存上的资本的潜在价值是多少?”资金成本通常在库存持有成本中占绝大部分,可达到80%以上,但却是最具主观性的一项。

②库存服务成本:

库存服务成本由税收以及保护库存产品而产生的火灾和盗窃保险组成。

③库存空间成本:

库存空间成本,是指产品存储占用建筑内的立体空间,以及把产品运进运出仓库所发生的成本。空间成本因企业使用仓库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④库存风险成本:

库存风险成本,反映了库存的现金价值下降的可能性,而这些往往是不可控的。

(3)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包括失销成本和延期交货成本,是指由于库存不足,无法满足顾客的需求所造成的业务损失、企业信誉的下降以及利润的减少等。

缺货成本的高低与储备量的大小有关,储备量大时,缺货的次数和数量相对就较少,缺货成本可能较低,但库存持有成本必然升高;储备量小时,缺货成本可能很高,但库存持有成本却可能降低。由于客户的反应随机性很大,缺货成本的具体衡量比较困难。

二、库存补给策略

所谓的库存补给策略,就是要解决再订货点的策略。再订货点是用于确定再补给库存应该在何时启动,补货多少。最基本的库存补给初级策略有四种,分别是:

1.定量订货法(Q,R)

连续性地检查库存,当库存量下降到预定的最低库存数量(订货点)时,按规定数量进行订货补货的库存管理方式。

采用定量补给方式必须预先确定订货点(R)和订货数量(Q)。订货点的确定通常主要取决于需求量和提前期的变化。

在需求固定均匀和提前期不变的情况下,不需设定安全库存;反之,订货点的确定较复杂,且需要设置安全库存。

2.保持最大库存量订货法(R,S)

该方式与定量订货方式一样,都是随时检查库存状态,当发现库存数量下降到订货点R时开始订货。不同之处在于,订货补给之后,(R,S)方式要求最大库存量保持不变,即为常数S,若在发出订单时库存量为I,则订货量为(S-I)。它与定量订货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订货量是可变的。

以上两种补给方式要求每次订货前都要详细地检查和盘点库存,及时了解和掌握库存状况,但是这必然导致消耗较大的时间和工作量,从而增加了库存服务成本。上述两种方式适用于品种数量少,但需求量多、缺货费用高、需求波动性大及占有较大的库存价值的A类库存。

3.定期订货法(t,S)

按照预先确定的订货间隔t检查库存,发出订单,把现有的库存补充到最大库存水平S,如果检查时库存量为I,则订货量为(S-I)。

它与(R,S)方式的不同在于后者是随时检查库存状态的。

定期补货方式适用于品种数量大,所占库存价值少的B类和C类库存。

4.综合订货法(t,R,S)

这种补给方式有一个固定的检查周期t,最大库存量S,固定的订货水平R。当经过检查周期t后,若库存低于订货点R,则发出订单,否则不订货。

这种方式是定期订货方式(t,S)和最大库存订货方式(R,S)的综合。

三、库存控制方法

库存控制的目的是实现对企业整体运营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以维护顾客服务水平和库存投资的最佳平衡。要以较小的库存投资保持较高的顾客服务水平,就需要采取科学的库存控制方法。

(一)定性库存管理方法

1.帕累托定律(80/20法则)

1879年,一个叫帕累托(Velfredo Pareto)的意大利男子在研究社会财富分配时,收集了许多国家的收入统计资料,得出收入与人口关系的规律为:占人口比重不大(20%)的少数人的收入占收入的大部分(80%),而大多数人(80%)的收入只占收入的很小部分(20%),所以分布不平等。由此他提出很多情况都由少数几个关键的因素所主宰,他的占总数相对很少的一部分却在总的影响力或价值上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原理,称为帕累托定律,又称为“80/20法则”。有人发现这个法则在很多情况下都很适用。例如,在营销研究中可能会发现,一个公司20%的消费者却占其销售额的80%,或者一所大学也会发现其课程中的20%能占据学生学时的80%,或者一项研究也能发现一个城市人口的20%能占到其犯罪的80%。尽管实际的百分比会依范例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80/20法则的一些变化通常也是适用的。后来管理学者戴克将该法则用于库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