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科普知识大博览)
15416300000028

第28章 嗅觉的研究与利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没有吃的,人就不能活着,于是粮食成了人的第一需要。后来,又有科学家发现,人饿上几天不要紧,要是几天不喝水,那就活不成了,于是,有人总结说“水就是生命。”其实粮食和水都不是人的第一需要。人的第一需要是空气。不信你试试,把鼻子和嘴巴捂严,不让它进一点空气,那么别说是三天两天,只要一分钟你就满脸胀红!如果断绝空气2~5分钟,人就会死亡。

成年人每分钟呼吸16次,每次吸入约500毫升空气,那么1分钟需要8升,一天就需要11520升空气。人呼吸空气,需要的是空气里的氧气,这样看来,人体就像一只炉子。所不同的是,炉子下面是进气口,出气口是上面的烟囱,而人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只有一个,那就是鼻子。当人吸入一口气时,肺气泡里便装满了氧气,刚好血红素带着二氧化碳来到肺部,它便把人体不需要的二氧化碳甩给肺,而把肺泡里的氧气送到身体各部,甩给肺的二氧化碳在呼吸的同时,被排出了体外。人就是这样一呼一吸,排除二氧化碳,吸入新鲜氧气,才保证了人体这只炉子的“燃烧”。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感冒时鼻子会不通气,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一般感冒,首先引起的是上呼吸道的感染。上呼吸道指的是鼻腔、咽、喉、气管等,这些地方都会发生炎症。鼻腔是呼吸道的门户,病菌感染,鼻腔是首当其冲的。鼻腔的表面是一层黏膜,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血管对寒冷空气的刺激特别敏感。冷空气的刺激,会通过神经系统的支配使鼻腔黏膜红肿起来。鼻腔的空间本来就不很大,鼻黏膜的红肿,很容易把空气进出的通道给堵塞,这样使得呼吸很困难,使人感到很不舒服。

鼻子不通气不仅使人呼吸困难,而且嗅觉也不灵敏。这是因为鼻腔的后壁上方分布有嗅觉细胞,专门接受空气的刺激,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嗅中枢,使人产生嗅觉,闻出气味。鼻子堵塞,阻挡空气进入,失去了气体刺激,当然不会产生嗅觉。而且鼻黏膜肿胀,也会降低嗅觉细胞的灵敏性,影响嗅觉。

嗅觉的利用最先表现在医学上,气味诊断法是中国医学的首创。中医看病的“望、闻、问、切”,其中的“闻”就包含有嗅气味。肺胃有热,口气臭秽;胃有宿食,口气酸臭;阿米巴痢疾,则大便恶臭。肾病和糖尿病人有一种夹有异香味的臭味;麻疹病人有刚拔下的禽毛味;肝病患者带有鼠臭味;低血糖的人有烂苹果味;尿毒症患者有尿臊味。有的研究报告说,癌症患者临死前发散出来的气味都是相同的。当然,人的身体气味有强弱之分,识别身体气味,也要有较强的嗅觉能力。

对于人类来说,基本气味只有六七种,即麝香味、花香味、樟脑味、刺激味、醚味、腐臭味等。这几种气味相互混合以后,就可形成千奇百怪的味道。随着化学工业与农业的日益发展,含有新气味的物质将继续增多。喜香厌臭是人之常情,世人最欢迎的气味是麝香味和香花味。气味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利用人的嗅觉功能,来改变人的生理或心理状况,这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气味是最好的商品广告,能长时间保持香气的商品,无论是衣服还是家具,都会有极好的市场前景。现在科研人员已经在病房、车间、教室里施放某种气体,用以治病、提高工效或者增强接受能力。用途各异的瓶装气体也已上市,有的可以安定人的情绪,有的可以刺激人的食欲,有的则能唤起人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