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15399900000071

第71章 人文历史篇(11)

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离乡别家,来到乐山凌云山下当和尚。凌云山下乃三江汇聚之处,每当汛期,山洪暴发,洪水便似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常常毁坏农田,倾覆舟楫。

为了制伏江水,海通和尚立志开凿一尊大佛来镇住水妖。首先遇到了资金问题。海通和尚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化斋,积少成多,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开凿之日,万众瞩目,喜形于色,但地方官吏却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和保护费,否则不让开工。海通和尚十分气愤,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财!”地方官吏面带嘲弄的神色说:“你要真给我们眼珠,我们就不要你的佛财!”海通和尚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离现场。海通和尚忍住剧痛,一挥手,大佛立刻开凿。海通和尚死后,他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经过90年的努力,乐山大佛终于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通高70余米,头高约15米,头项上可置圆桌。耳长7米,眼长3.3米,耳朵中间可站两条大汉。肩宽28米,可做篮球场。它的脚背上还可围坐百余人,是一尊巨佛。

莫高窟的由来

莫高窟凿于莫高山上,因山而得名。鸣沙山初名“莫高山”,古代这里还设有莫高乡。石窟开凿在沙漠的高地上,故名漠高窟,后简化为莫高窟。莫高窟的由来,还有其他几种说法。一说其他地区的石窟都“莫高于此窟”。另说,在此初凿石窟的乐傅,道行高超,其余僧众“莫高于此僧”。莫高窟第323号洞窟中发现的唐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克让(一作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莫高窟者,厥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有沙门乐傅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此后缺五字),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尊师窟侧,重即营建。咖蓝之起,滥觞于二僧。复有剌史建平东阳王(此后缺六字),后合州黎庶,造作相仍……推甲子四百余岁,计窟室一千余龛。”

被法国人伯希和盗去的《莫高窟记》中记载;“秦建元中,有沙门乐傅杖锡至此,遥礼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次有法良禅师东来,多诸神异,复于尊师龛侧,又造一龛。咖藏之建,肇于二僧。”另外,莫高窟156号窟题壁也与此文完全相同。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那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断岸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气势宏伟壮观。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元二年(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终止营造。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达到一千余龛。因之,俗称千佛洞。

香格里拉的由来

“香格里拉”为英语Shangril 音译,相当于英语中的“世外桃源”之意。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JamesJilton1900—1954)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小说描写了一个叫康威的英国外交官与他的三个朋友乘坐一架飞机飞人世界屋脊,在飞行过程中,汽油耗尽,飞机迫降在了中国西南部的一片冰天雪地里。这时,他们得到了一个好心藏族老人的搭救,并把他们领回了家。第二天,当他们醒来的时候,发现这是一片多么美丽的地方啊!雪山毗连,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牛羊成群,藏族人民在这里世代生息繁衍,安居乐业,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他们踏上归程。之后,他们又来寻访,却再也找不到那片梦中的世外桃源,只记得当地藏民说过的一句话——香格里拉。

经考证,“香格里拉”作为一个英语外来词汇,源自藏语之康巴南路土语中甸方言,其中“香”和“格”是中甸方言中的古藏语读音,在其他藏区读做“森”和“吉”。在当地藏民心中,“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是指一种思想的生活,而中甸古称“建塘”意为“无比珠胜之地”。当地有首民歌这样唱到“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珠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

兵马俑的由来

1974年3月29日,陕西西安临潼县的村民无意间发现极具历史价值的兵马俑,经考古队的探勘和整理,陆续挖出3座兵马俑的遗迹,布置在2万平方米的大坑中,显现出当时秦国军队兵强马壮的宏伟场面。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对外展出,出土的秦俑数量繁多,3个坑出土8000多件陶俑、陶马。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材质用泥土、木头或铜(也有磁、石或金属制品)等,而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俑的形象主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及家畜,还有镇墓镇压胜的神物。

每件陶俑是当时人物的写照,大到巨大的身体结构,小到精雕细琢的发丝、眉毛,可见巧夺天工,而陶俑身形高大魁梧,有气宇非凡的将军,有身经百战的武官,有生动传神的士兵,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表情。

布达拉宫的由来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传说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7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1000间,取名布达拉宫。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并被清朝政府正式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首领后,才开始了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成了今天的规模。

布达拉宫是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达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地方。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辉映,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宫殿的设计和建造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墙基宽而坚固,墙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宫内的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的彩色壁画面积有2,500多平方米。

宫内还收藏了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以及历代文物。布达拉宫在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进行了全面的修建。

柬埔寨吴哥窟的由来

吴哥窟是柬埔寨著名的佛教遗迹,柬埔寨古代石构建筑和石刻浮雕的典型。吴哥窟即吴哥寺,又称小吴哥,是“寺之都”的意思。位于暹粒省暹粒市吴哥通王城南郊。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为供奉毗湿奴而建,花了30多年。

吴哥窟设计庄严匀称,比例和谐,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极高水平。吴哥窟正门向西,与吴哥通王城南门外大道连接。吴哥窟的主体建筑是位于内围墙之内的三层宝塔式建筑物。在最高一层的平台上,矗立着象征神话中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5座尖顶宝塔。正中央一座宝塔最高,达42米,即高出地面65.5米。每一层平台的四周都绕以石砌回廊。廊内有庭院、藏经楼、壁龛、神座等。

吴哥窟的艺术杰作,不仅表现在吴哥窟的建筑本身,还在于吴哥窟的浮雕石刻。它是吴哥艺术的精华,全部的石砌回廊、殿柱、门楼、宝塔都有精美的石刻浮雕,而以最低一层的浮雕回廊为最精美。壁面布满浮雕画面,题材大都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故事。东廊刻的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北廊是毗湿奴同妖魔作战的故事;西廊是这个故事的继续:“神猴助战”图;南廊反映高棉人抵抗外敌入侵的战争情景。这一幅幅的浮雕画寓意深刻,形象逼真,人物姿态生动,表现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艺术天才。

15世纪上半叶吴哥城废弃,吴哥窟随之荒芜。1860年吴哥窟被重新发现。柬埔寨人民重新加以修整,成为世界闻名的古迹之一。

卢浮宫的由来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从而使这个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

继“贤王查理”建设了重要的图书馆而声名远播之后,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又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卢浮宫的收藏已非常丰富。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卢浮宫已经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一个场所。

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到20世纪,来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嬉皮士的由来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纽约等地一些年轻人以奇装异服和怪异行为反抗传统的比尼基分子。这些人鼓吹远离社会,提倡“新生活”、“新文学”和“新艺术”,他们吸大麻,听爵士乐,反对传统的两性观念,并创造了“hip”这个词,开嬉皮士文化之先河。

20世纪60年代在学生反叛的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然成风。当时,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穿超短裙、吸毒品、听爵士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麦克·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周游全国,希望寻找友谊和手足之情。1968年,他回到了家乡莱顿城,与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一起,建立起最初的群居村——“莱顿公社”。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在“回到史前”和“寻找友谊”等口号的引导下,群居活动在美国兴起。最初,群居村主要建在旧金山的衿树岭地区、落山矶的日落带和纽约的东村,后来遍及全国。1970年,全美国有200多个群居村,成员4万人,1971年发展到近3000个群居村。群居村里崇尚返璞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群居村的成员们要创造一种另类的生活,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群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嬉皮士运动迅速蔓延到欧洲,在欧洲出现许多嬉皮士的群居村。在联邦德国,这样的群居村大约有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有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其成员都是青年男女,他们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自由地、“原始”地生活。

嬉皮士们还热衷于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他们从吸毒中寻找幻境,寻求刺激。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据美国《新闻周报》报道,1969年,美国57所大学中有31.5%的学生沾染过毒品。有的嬉皮士还醉心于男女性爱和同性恋之中,以追求快感,摆脱苦恼,蔑视和反抗传统的性爱观。

唢呐的由来

“唢呐”两个字,其实就是波斯原来乐器的音译(Surna)。唢呐又名喇叭,在有些地方称为鼓吹。在西晋时期(265~420)开凿于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第三十八窟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演奏唢呐的绘画,在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岗石窟(公元460~494年开凿)中也有唢呐的雕刻形象。据山东嘉祥史料记载,从现存于武氏祠和于1977年出土的汉画像石印证,早在1800多年前,山东西南(位于济宁、荷泽两地之间)一带就有了比较完整的鼓吹乐队。唢呐不但用于独奏,也用于戏曲、歌舞伴奏,在古时民间的婚丧喜庆是少不了它的,在现在的民族乐队中它也是很重要的乐器。

冬不拉的由来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弦乐器。关于它的由来,有一个浪漫的爱情传说。

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个叫康木巴尔的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勤劳的姑娘。当他向这位姑娘求婚时,姑娘想试试这位青年的智慧,便指着他身边的一棵古松树说:

你如果能让松树开口说话,替你求婚,我就答应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