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万事由来
15399900000037

第37章 社会万象篇(4)

雷管的由来

雷管是由诺贝尔发明的。瑞典发明家诺贝尔在研制出炸药后,为了安全使用火药,需要解决安全点火的问题,诺贝尔从1860年开始研制雷管。在研制过程中,因不断炸死人,以致政府下令不准试验,诺贝尔只好把实验室搬到马拉湖上的一条平底船上。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诺贝尔每天工作长达20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办法,他用雷酸汞代替黑色火药装进导管,用它来引爆硝化甘油,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使用这种炸药的问题。雷管的发明,使人类的爆炸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诺贝尔由于在火药方面的发明和成功的商业运作,积累了巨额财富,为了使炸药用于和平与科学研究,他将遗产捐出,创设了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

火箭筒的由来

火箭筒主要用于攻击坦克,是反坦克武器的主要种类。主要发射火箭破甲弹,也可发射火箭榴弹或其他火箭弹,除用于在近距离上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外,还用于摧毁工事及杀伤有生目标。

火箭筒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1942年美国装备的60毫米M1式火箭型火箭筒;另一种是1943年德国装备的“铁拳”无坐力炮型火箭筒。这两种火箭筒在“二战”中都发挥了突出作用。

由于火箭筒重量轻、造价低、使用方便,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得到了广泛使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破甲威力,火箭筒的圈径逐渐加大。同时为了提高命中率,出现了测距、瞄准、计算提前量三合一的瞄准具,并在弹药爆炸力方面也取得极大进展。在现代战争中仍是步兵反坦克作战的重要装备。

子母弹的由来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大量使用子母弹,给伊军及伊拉克平民造成了重大伤亡,至今仍留下后患。

最初的炮弹主要由铁砂构成,一打一大片,但射距很短。后来改为实心生铁炸弹,杀伤力很小。英国人施拉普内尔于1784年发明了子母弹,这种子弹里面装的炸药只是用来炸开弹壳,让弹壳内若干子弹以炮弹原来速度继续向前飞,因此又叫开花炮弹,杀伤力增加了。子母弹于1804年在苏利南的阿姆斯特丹堡首次得到应用,用来反对荷兰人。但是由于子母弹在离开炮筒时要推出引信和爆炸要点燃的炸药,因此预点火便遇到了困难。从1852年起,博克塞上校改进了这种子母弹,用铁片隔膜把炸药和引信跟弹头隔开,逐渐形成为后来使用的炮弹,并于1864年开始投入使用,被称为“隔膜弹”。

到1819年时,英国军队使用的子母弹已达21种。我国自洋务运动时首先引进“开花炮弹”,并在安庆军械所内仿制成功。

航空母舰的由来

最早的航空母舰是英国人用运煤船改装成的,叫“百眼巨人号”,飞机第一次在军舰上起飞是于1910年11月,在美国的“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舰上安装了一个临时供飞机起飞的甲板,使用的飞机是一架“寇蒂斯”双翼机。

1917年6月,世界上第一艘有现代化装备的航空母舰“皇家愤怒号”(排水量为1.91万吨)下水。这艘军舰原先是作为一艘战斗巡洋舰而设计的,但在建造中改变了计划,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最早直接设计建造成航空母舰的是日本的“Honsho”(凤翔)号(排水量为7470吨),该舰在1922年11月下水,装备有21架飞机,“二战”中日本航母横行一时。目前,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的尼米兹号(排水量为9.51万吨核动力航空母航。该舰是1975年交付海军的,舰上机库可容纳100架飞机。美国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是美国和法国制造的航母,而苏联制造的航母性能差距较大。

潜艇的由来

上天入海是人们一直梦想的事情,上天可坐飞机,入海则乘潜水艇,潜水艇为人类探索水下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帮助。那么潜水艇是如何被发明的呢?

2300多年前,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萌发海底探奇的想法,下令工匠为他做一个用拉绳可以沉落海底的不透水圆桶。他站在桶内,通过透明的玻璃小窗口可观赏到海底奇观。这是世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潜水工具。

在中国提出近似潜艇设想的是公元4世纪东晋的王嘉。在他撰著的《拾遗记》中有:“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侵入,名沦波舟。”由此可见,“螺舟”是中国潜艇的“始祖”。在国外,“沉行海底”的设想直到1587年间才由一个叫威廉·伯恩的英国人提出。

1620年,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贝尔在英国伦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水船。船体由木框架外包涂油的牛皮构成。舱内有个大羊皮囊灌上水,船可潜入四五米深的水中。这种潜水艇被认为是潜艇的雏形。

1775年,美国人布什内尔建造了一艘单人驾驶的、以手摇螺旋桨为动力的木壳的“海龟号”潜艇,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179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造了一艘装置鱼雷的潜艇,它在当时被认为是第一艘名副其实的军事潜艇。

科技发展到了21世纪,潜水艇除了作为科学考察和实验之用外,最大的用途则是军事。“冷战”时期,美苏的争霸也把潜水艇的制造技术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鱼雷的由来

鱼雷作为重要的海军装备,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可以设计制造。最早的鱼雷,是1866年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制成的。其直径为0.35米,长为3.58米,重达136千克,利用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旋桨推进,航速达6节,航程为640米。最早把鱼雷用于实战的是俄国人。

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俄国海军第一次使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军舰。其后百余年里,鱼雷得到了不断的改进。鱼雷的发展从无控制到有控制;从程序控制到声导、线导和复合制导;从压缩空气动力到热动力、电动力;从常规装药到核装药;航速从6节到50—60节;航程从640米到5万米。由于鱼雷在水中爆炸,着重破坏的是舰船的要害部位,因而对水面舰只有着巨大威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施行潜艇战,被鱼雷击沉的战舰商船不计其数,被鱼雷击沉的运输船达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仅被鱼雷击沉的航空母舰达15艘之多。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中,英国潜艇用鱼雷击沉了阿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当今,俄国制成的高速鱼雷成为西方国家海军的心头病,其先进程度令美国海军不敢小觑!

降落伞的由来

您也许不会想到,世界第一个原始的降落伞草图是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在1519年画出来的。这不过是一个四幅亚麻布缝合成的帐篷,四角拴有伞绳,人可以攥住这些绳子。设计者计算了这个“锥形伞”的空气阻力,证明一个人从任何高度凌空跳下,只要有它在手,决不会受伤。当然,这还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制造出来。

17世纪末,随着气球的发明,出于气球乘员救生的需要,降落伞的研制才提到日程上来。1777年,法国人蒙高尔费首先用亚麻布制成直径2.5米的半球形降落伞,从自家房顶上安然跳下,且毫发无损。不过,这种小直径的伞降落的速度太快,从高空跳下很不安全。为了使伞下降时顺利张开,另一位法国人布朗夏德发明了平顶式降落伞。这种伞顶部装一个圆形木盘,很像一个灯罩。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它既不便折叠,又很笨重,下落时稳定性也不好。后来,又有一位叫安德列·加纳林的法国人,喜欢乘坐气球在空中飞行。为了保证安全,加纳林从气球的悬浮原理受到启发,他试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把降落伞。1797年10月22日,加纳林利用这把降落伞,从700米高空上的气球上跳下来,成功地返回了地面。

直到20世纪初,美国气球驾驶员鲍德温和塔索尔重新采用柔性的半球形结构,经过不断改进,才制成可折叠成很小的一团、可放入伞包的丝绸降落伞。伞包经过背带与人体相连,靠人的重量使伞脱离伞包并在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开伞。这就是现代降落伞的雏形。后经英国人盖尔托罗改进,成为安全实用的飞机应急降落伞。1912年飞机出现以后,降落伞立即就显示出了非凡价值。同年的3月1日,美国飞行员艾伯特·贝里在圣路易斯的上空进行飞行训练时,飞机发生了故障。贝里马上利用降落伞,从正在飞行着的飞机上跳下来,安全返回了地面。自此以后,飞机和气球上的飞行员和乘员,差不多都要带着降落伞。降落伞成了空中飞行人员们一条可靠的生路。而降落伞也为空降兵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又研制成能由飞行员拉开的救生伞,又经过几年改进,才成为现在广泛使用的降落伞。

细菌武器的由来

美国打击伊拉克的一个理由就是伊拉克拥有生化武器。细菌武器就是生化武器的一种。它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1347年,围攻意大利热那亚要塞的鞑靼人,曾把自己队伍中死于鼠疫的尸体投入要塞,从而把鼠疫传染给防守人员;1763年,英国进攻加拿大时,曾把带有天花病毒的衣物,送给居住在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领袖,结果使天花病在印第安人中广泛流行,削减了印第安人的战斗力。这些都可以看做细菌武器的雏形。

真正的细菌武器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间谍就曾用马鼻疽杆菌感染了协约国的4500头骡子。战争快结束时,德国用飞机在罗马尼亚上空投掷过染有病菌的食物。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大量制造过细菌武器,在哈尔滨、长春等地都设有制造厂,研制细菌武器者达6000人以上。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即是其中重要的研制细菌武器的日本部队。

后来日本人在中国也使用过细菌武器。美国侵略朝鲜时,也在我国东北使用过细菌武器。从目前的动态看,未来战争中细菌武器仍有大量使用的可能。各国在研制细菌武器方面仍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头盔的由来

头部是身体的生命中枢。在作战中,士兵为了保护头部往往戴上头盔,其由来是这样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将军亚得里安一次去医院看望伤员,一位士兵向他讲述了自己负伤的经过:“那天,德国鬼子炮击时,我正在厨房值班,当时弹片横飞,我急中生智,抄起铁锅,把它扣在了头上,结果使头部免于受伤,保住了性命,而当场的许多同伴都被炸死了。”亚得里安将军听了伤兵的这段陈述,深受启发,他想:战场上如果人人都有一顶铁帽子,不就可以减少伤亡了吗?于是,他立即成立了一个小组进行研究,不久,制成了第一代头盔,并在当年投入成批生产,装备了部队。

在战斗中头盔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美国统计,在“二战”中,由于头盔使美军少损失7万人。

从此,各国的军队都纷纷装备了头盔,并流传了下来,在今日的战场上,士兵仍离不开头盔。

防毒面具的由来

防毒面具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捷林斯基发明的。

1915年4月,德国军队在伊伯尔战役中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武器,施放18万公斤氯气,使协约国有1.5万人中毒、5000人死亡。

对此协约国急切需要防卫措施。俄国著名的化学家捷林斯基为了寻找反毒气战的办法,亲自上前线调查研究。战场上,他发现当氯气袭来时,凡是用军大衣蒙住头或把头钻进松软土里的士兵都幸免于难。经过分析,他发现军大衣的呢毛和土壤颗粒有吸附有毒物质的作用。从而阻碍毒气渗入。根据这个原理,能不能用来做成防毒面具呢?他进一步研究、实验,发现木炭既能吸附有毒物质,还能使空气畅通。于是,捷林斯基研制出防毒效能很高的活性炭。1916年,第一具单兵使用的防毒面具诞生了,经战场实地使用,防毒效果很好。仅“一战”中就使10万俄军幸免于难。这之后,各国争相仿制。于是防毒面具成为士兵的常备军用品。

沙盘的由来

沙盘是在军事上为了研究地形、敌情、作战方案,组织协同作战或实施训练,根据地形图或实地地形,按一定的比例用泥沙、兵棋等堆制成的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我国是在军事上运用沙盘最早的国家。据《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公元32年,陇西地方首领隗嚣联合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拥兵谋反朝廷,光武帝刘秀欲出兵征讨,急召名将马援商讨进兵战略。由于马援在王莽败亡后,一度曾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对陇西一带的地理环境极为熟悉。在商讨战略时,他用米堆成一个与陇西一带实地地形相似的模型。马援手指模型,从战术上作了详尽的分析,为光武帝制订作战方案提供了依据。这一实例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沙盘推演了。

雷达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部雷达是英国“本土链”对空警戒雷达,出现于1936年,是由英国人R.A 沃森·瓦特所发明。但在此之前,法国物理学家H.赫兹、意大利工程师G.马可尼、美国科学家G.布赖特和M.A.图夫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这项技术的运用做出过贡献。这是一种能发射并能接收电波反射的装置,当时能在250公里内发现飞行着的飞机。后来经过改进,雷达更加完善,监测距离也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