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青少年成长必读集萃:时文选粹
15399600000080

第80章 悠悠亲情(6)

但黄美廉硬是靠她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并借助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个中学生竟然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在场的人都责怪这个学生不敬,但黄美廉却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我会定稿;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六、”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要想成功,必须要接受和肯定自己。接受自己才能不回避现实,勇敢面对现实;肯定自己才能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信心百倍,充满活力。在这个世上,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缺陷,并非只有你是最不幸的。无须抱怨命运乖蹇和不济,多看看自己拥有的,就会觉得洒在你身上的阳光也很多。

感悟

成功的一半来源于自信,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的接受和肯定。珍惜自己拥有的,多向前看,人生路途就会是晴空。在写作方面,本文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新的事例——黄美廉的“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的快乐。

中国红和中国甜

程乃珊

红和甜,在中国民间都是吉祥喜庆的符号,是过大年唱主角的。红要红得正,没任何杂色,鲜活亮堂;甜要甜得充实醇厚。世界上大约很少有民族如中国那般在大喜大节之时,对甜和红有如此热忱的向往。

在物质贫乏的农业社会,老百姓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啃几口咸菜就着对应一日三餐,无论是味觉还是视觉都单调之极,一年到头也只有在过年时,才会挂红灯笼贴红对联,打糕捣豆沙犒劳一下自己。所以讲,中国过大年的年味,就是从红和甜开始。与西方琳琅满目的圣诞树相比,我们过年常备的天竺蜡梅要显得内敛幽雅得多。在涌着暗香毫不张扬的蜡梅花丛中,那娇艳的沉甸甸的一串天竺红,颗粒饱满结实,如同朴素又沉实的新年祝愿。这是最经典的中国红。

甜象征舒心顺当,幸福如意,因此新年第一餐,必得以甜开始。尽管现今怕血糖怕血脂,但新年甜食怎么样都不愿忌口,再甜也不觉得腻。我的祖籍浙江桐乡有个习俗,出嫁的女儿生头胎,娘家人必要备齐四色贺礼,分别代表长命福贵。长寿面自然代表长寿;面筋烤麸因是发出来的,故代表福;桂圆的谐音为“贵”;命则是用红糖表示,甜代表顺风顺水、开心如意。

新年习俗第一餐通常以宁波猪油汤圆和八宝饭开始,汤圆是团圆的象征,那薄得如和田白玉一样的汤圆外壁剔透晶莹,轻咬一口,舌尖就感受到那厚稠稠的一注甜流,富有质感,甜得很中国——外表朴实无华,内里却是有质有料。八宝饭的甜,甜得很热闹,红果绿丝、蜜枣莲心百果、豆沙什锦聚集在一起,看似互不相干却互相融洽,很有中国人传统的世代同堂的欢庆。年饭从大年夜到新年第一餐,都是围桌分享。总觉得西餐各人面对自己一份自管自太冷清,不似我们的圆台面大家围桌而坐,一起在里面舀呀捞呀,看似不雅,其实就是你我不分,一大家子共同享受。所以说,中国甜如中国酒,一人闷吃毫无情趣,必要热热闹闹才能吃得甜在心头,连血糖都会化解——信不信由你。

江南的甜,甜得很精致很典雅,一如宁波猪油汤圆,粒粒都搓捏得滴糯精巧,吹弹即破。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一道甜食,我们家乡称枣饼,每只如旧时银元大小,是用枣肉去皮去核和着糯米粉捏,内馅为核桃末和猪油拌黄糖,然后嵌入刻有各种富贵吉祥图案的木模内,出笼后晶莹如玛瑙,衬着一叶暗绿的粽叶,枣香四溢。

中国甜的特点是,甜得醇厚,富有质感,不像西式奶油内存太多泡沫。如过年做汤圆馅的黑洋酥,拌着一汪猪油,一口咬破汤圆皮,舌尖就感到沉甸甸厚稠稠的一注甜流。还有豆沙、枣泥,也是一种实笃笃的甜,白糖冬瓜、白糖杨梅等种种小食外包的那厚厚的雪白的白糖外衣,很有中国人传统的好客之道。尽管平时轻易不动用白糖,一旦需要,则毫不吝啬,厚厚地涂上几层糖衣也在所不惜。

灶爷也喜欢吃甜的,故而腊月送灶之时,都是清一色的甜食,用糖封好他老人家的嘴巴,让他在玉皇大帝前为百姓甜言蜜语美言一番,求得明年一年甜甜蜜蜜的好时光。

过大年的喜悦,就是从甜开始,所以俗话的年忙,也是忙得心里甜丝丝的。

说到甜,最独特的一道是甘,这是一种清新幽淡的甜味,英语中找不到“甘”这个字,这样的一种中国甜恰恰是含蓄、内敛、厚重的中国文化最生动的演绎。

感悟

文章的题目即透着喜庆和快乐,红偏就叫做中国红,甜偏就叫做中国甜。看似没来由没道理,但细品全文,浓浓的浸着对民族传统的爱意,眼光独到,细节雅致,风俗趣味,氛围热闹。作者将我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风情的习俗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广袖善纳,博引古今,妙笔生花,浓墨重彩。同时又以中西习俗略略做对比,对比映衬,让我们不禁生出民族自豪感。作者感情真挚,落笔细腻,也使得我们不能不为之喝彩。

我相信

李嘉诚

我相信世上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人类的尊严。我相信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人必须承担的。我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

我相信只有坚守原则和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才能共建一个正直、有秩序及和谐的社会。一个没有原则的世界是一个缺乏互信的世界。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真理和公平不断地追求,才可建立一个正义的社会。

我相信没有精神文明,只有物质充斥的繁荣表象,是一个枯燥、自私和危险的世界。

我相信有理想的人富有傲骨和诚信,而愚昧的人往往被傲慢和假象所蒙蔽。

强者的有为,关键在我们能否凭借自己的意志,坚持我们正确的理想和原则;凭借我们的毅力实践信念、责任和义务,运用我们的知识创造丰盛的精神和富足的家园;我们能否将自己生命的智慧和力量,融入我们的文化,使它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能历久常新;我们能否贡献于我们深爱的民族,为她缔造更大的快乐、福祉、繁荣和非凡的未来。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我对我的员工只有一个简单的办法:一是给他们相当满意的薪金花红,二是你要想到他将来要有能力养育他的儿女。所以我们的员工到退休的前一天还在为公司工作,他们会设身处地为公司着想。因为公司真心为我们的员工着想。

我决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如果这样,即使侥幸地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

感悟

作为世界知名的华人商业巨子,李嘉诚无疑是一个别人眼中的成功者、强者,但他的内心中却有如此多的悲悯情结。他相信强者特别要学习聆听弱者无声的呐喊;认为没有怜悯心的强者,不外是个庸俗匹夫。他强调自己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心系自己的民族,反问自己能否贡献于深爱的民族,为她缔造更大的快乐、福祉、繁荣和非凡的未来。

李嘉诚所相信的东西,让我们明白,原来,真正的强者,所拥有的最大快乐和价值并非是利己,而是利他;并非是凌驾,而是奉献。

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旁边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却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写的诗。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在他们的欢笑声中,透出了一股悲哀。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感悟

关于教育,人们已然探讨得足够多。但对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依然有探讨的余地。教育是单纯为了让人类的大脑拥有更多的库存,还是虚荣地拥有能够旁征博引卖弄这些库存的满足感,还是为了升学考试中理想的分数,抑或是别的什么?窃以为,教育根本的目的应该是让人类的灵魂变得更加充实,心情更加愉悦,精神更加富足,心灵更加自由。像那棵去掉了藤蔓的小桃树,迎着朝阳和春风,自由快乐地生长,开花,结果。

爱的絮语

席慕容

丛林中吹过细碎的风,我的孩子从梦中醒来了。双颊温香如蔷薇,黑亮的眼睛在四处搜寻,探寻。那神情从睡意蒙眬变为惊奇,变为惶恐,再变为忧伤,一直到忽然间看见了他的母亲。于是,笑意霎时从整朵粉红的小蔷薇上荡漾开来:“妈妈,妈妈。”他满足地轻声呼唤我。

而我遂温柔地俯身回应他的呼唤,一如亘古以来所有的母亲。

在孩子不听话时,我心中充满了懊恼,停止了呵斥,我独自扶着头,坐在角落里,疲倦地流泪了。

而那在一秒钟之前还在疯狂状态的顽童忽然安静下来了,远远的,他用又清又亮的眼睛注视着我。然后蹒跚地爬过来攀住我裸露的胳膊,那温热的小手掌试着要拨开我的双手:“妈妈,妈妈?”

唯一的词汇可以有多少种变化!妈妈,你别哭了。

妈妈,我不再闹了。妈妈,我后悔了。妈妈,我爱你!

在从前,玫瑰对我象征甜蜜的爱;而在今天,它代表着危险,因为它的刺会伤害我的孩子。

在以前,奔跑对我是一种享受;而在今天,我必须慢慢地走,因为我的孩子的脚太小太弱了。

当我是少女时,我怕黑,怕陌生人,怕一切可怕的事物;但当我今天成为母亲时,为了我的孩子,我变成一只准备对抗一切危险的母狼。

孩子,你是在什么地方来到我们身边的?是跟着待产室窗外的曙光来的吗?还是再早一点,在上一个春天,在那个胖医生向我恭喜时来的?

还是更早一点,在我和你的父亲忽然发现屋子太冷清,而邻居婴儿的笑声太可爱时,你已在我们心中成形了呢?在我们的渴望中,你已开始微笑了呢?

今天你来了,你没让我们失望,果然长得和我们渴望中的一模一样。

父亲回家了,孩子在门里看见,便跳跃着叫:“爸爸,爸爸。”

然后两只白胖的小手举起父亲的拖鞋,东歪西撞地跑到门边,一边叫着:“爸爸,鞋鞋。”那个辛苦奔波了一天的父亲,在一进门的这一刹那就获得了满足的补偿。

孩子在小床上说梦话:“妈妈打。”然后又翻身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