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5398900000048

第48章 唐(5)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中,建成和元吉一派曾经使用赠送金帛的手段来拉拢段志玄,但他拒不接受,并暗中报告李世民。其后与尉迟敬德一同参与玄武门事件。世民即位后,升任其为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食邑900户。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时,段志玄与宇文士及分别率领兵马出肃章门驻扎。有一天夜间,太宗有急事,派遣宫廷官员到二将军军营里去。使者到了宇文士及的军营,一经通报,便进入了军营之中;到了段志玄的军营却吃了闭门羹,守营将士说:“夜晚不开军门。”使者说:“我这里拿的是皇帝的手令。”段志玄亲自回答说:“夜间辨不清真假。”仍然不予开门,硬是让使者在门外等到天亮。太宗听到这件事后,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赞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周亚夫也不过如此吧!”

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审定世袭封爵时,授予段志玄金州刺史,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段志玄去逝。太宗赠辅国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忠壮”。陪葬昭陵。贞观十七年,绘形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中。

薛万彻

薛万彻(?~651),唐初将领。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东)人。父薛世雄是隋朝时的左御卫大将军。万彻少年时与哥哥万均跟随父亲住在幽州(今山东幽州附近),兄弟二人都有武艺,俱受罗艺的青睐,后与罗艺一齐归附李渊,授薛万彻为车骑将军,武安县公。

入朝后,万均被分配到秦王府,万彻分配到太子李建成的东宫中,建成将万彻当作左右手一般看待。武德九年(626)六月发生玄武门事变时,万彻当时正在宫中,一听说玄武门发生战斗,立即率领官兵两千多人去攻打玄武门,同时叫嚷着要打秦王府。当他们看到建成与元吉的首级后,立即四处逃散。薛万彻于是带领数十名骑兵逃往终南山。事态平息之后,太宗数次派人传达自己让他回朝的意思,万彻终于放弃对立情绪,随使者入朝。太宗认为他事主以忠,所以不咎既往。

贞观二年(628),薛万均任殿中少监。柴绍领兵出征割据朔方的梁师都时,任命薛万彻为副总管。梁师都当时联结突厥攻守同盟。当官军行至距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几十里远的地方时,突厥的援兵从四方八面包抄过来。官军稍向后撤,停在一处小山坡上。这时薛万均与薛万彻兄弟俩从左右横向出击,斩其猛将,砍其军旗,于是突厥兵慌乱自溃。官军乘势掩杀,突厥死伤遍野。官军又击鼓进军,包围了梁师都所在的朔方东城,不久梁师都被其部属杀死,举城投降。突厥始终不敢出兵援救。

贞观三年十一月,薛万彻跟随兵部尚书李靖征讨突厥颉利可汗,一直进军到塞北。归来之后,薛万彻因有战功,授为统军,晋爵位为郡公。贞观九年,李靖奉命出击吐谷浑时,特请薛万彻同往。进入吐谷浑的辖境之后,众将领各率一百多骑兵先行一步。他们与数千名敌军突然遭遇,万彻让大家原地暂停,他单骑直人敌群,左右冲杀,敌军无人敢挡。众将士紧随其后,挥刀呐喊,斩首级数千。薛万彻战罢,人与马都负伤流血,从统军总管到普通士兵都称他勇冠三军。

薛万彻转任右卫将军、蒲州刺史后,贞观十五年(641)十一月,突厥薛延陀率领回纥、同罗(均为部族)20万兵众南下,打击已经归附唐朝的李思摩。太宗命李勋为朔州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为副总管,率兵援助李思摩。遇到敌军后,薛万彻率数百骑兵先锋出战,迂回到敌人阵地之后,发起突然攻击,打散了敌军的马群,敌人看到时已晚,因而阵乱溃退。薛万彻挥军追杀数十里,斩首级三千余,缴获马15000匹。贞观十八年(644),万彻与高祖的女儿丹阳公主结婚,拜为附马都尉、右卫大将军,又转升为右武卫大将军。后来,薛万彻的副将、右卫将军裴行方揭发他对朝廷怀有怨愤,进而滋生非分之想的情绪。英国公李勣认为罪不容诛,于是太宗据此将他撤职,并令迁居边远的地方去。遇到大赦天下的命令,他又回到了京城。

永徽二年(651),授薛万彻为宁州刺史。入朝后与散骑常侍房遗爱谋乱,最终被斩。

李道宗

李道宗(600~653),唐初将领。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武德元年(618),被封为略阳郡公。同年,刘武周起兵叛乱。敌军进逼河东(今山西境内),道宗时年18岁,随太宗李世民率兵抵抗。在当时敌军众多、气焰正盛的情势下,李道宗认为应避其锋芒,与敌人进行持久战,深得太宗的赞赏。不几日,叛军粮尽而退,唐军乘机出击,一战而大获全胜。这之后,李道宗在平定窦建德部、讨伐王世充的战斗中,又屡建战功。

武德五年(622),李道宗任灵州总管。当时,梁师都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西),派他的弟弟梁洛仁,带领突厥兵数万人围攻灵州城(今宁夏灵武地区)。李道宗城门紧闭,坚守不出,趁对方稍有松懈之时,便带兵出城冲杀一阵,如此多次,敌军损失惨重,最终大败而退。

之后,李道宗又在边疆连连收复失地,大大拓展了疆界,深受边疆人民的拥护。

贞观三年(629),李道宗拜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后因功受封为刑部尚书。之后,吐谷浑在边境骚扰,朝廷任李靖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道宗与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副帅,出兵征讨。敌军听到唐朝大军前来,退回嶂山(今甘肃旧宁夏府),已距唐军几千里地。众将领便欲收兵回朝,李道宗请令带兵追击。李道宗率部急行十日,追上了叛军,叛军占据山隘险阻,久攻不下。李道宗便秘密派千余人马,从山后小道偷偷上山,袭击敌军的背后,叛军腹背受敌,被杀了个落花流水。

贞观十二年(638),李道宗改封为江夏王。不久因贪赃入狱,遂后被免去官职,取消了封邑。贞观十三年,李道宗又被起用为茂州都督,还未上任,又转命为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拜为礼部尚书。

永徽四年(653),房遗爱因罪被杀,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历来与李道宗不和,便诬陷李道宗曾与房遗爱暗中勾结,李道宗因此被流放象州(今广西柳州东南),途中病逝,时年54岁。后来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因事问罪,李道宗才被追复原位。

程知节

程知节(?~665),唐初名将。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今属山东)人。少年时就健壮勇敢,善于在马上挥稍作战。

李密起兵后,程知节率众加入李密军中,任内军骠骑。一次出城与王世充的军队决战,程知节即率内军与李密一同在北邙山上扎营,单雄信领一支外马军在偃师城(今河南西北部)北安营。王世充袭击单雄信的军营时,李密派出程知节和裴行俨出兵援助单雄信。裴行俨当先冲向敌阵,被飞箭射中跌落马下,敌人蜂拥而上。程知节纵马向前,将围向裴行俨的敌将连杀数人,趁敌军躲避后退的空隙,抢起裴行俨放在自己的马背上,一手扶住裴行俨,一手挥剑杀敌,向本阵转回。王世充的骑兵手舞长槊追来,程知节挺剑抵挡,不想剑锋恰巧刺穿了槊头,两件兵器绞在了一起,同时用刀扭动,反而愈扭愈紧,谁也不能制服对方。程知节猛然回转身大喝一声,用劲一拉,连槊带人拉近自己,敌骑害怕坠马,放松了槊柄,知节夺过来“嘎喳”一声将槊折断,同时抽出剑来,将其斩于马下。敌骑不敢再追,程知节带裴行俨返回本军。

后来李密战败,程知节归于王世充部下。不久,又和秦叔宝等几十人投靠了秦王李世民。程知节被授秦王府左三统军。他随军出征,打败宋金刚,生擒窦建德,迫使王世充投降。又任左一马军总管,每次作战都奋勇争先,因功封为宿国公。玄武门事变时,程知节跟随李世民杀建成与元吉。事定之后,拜为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食邑700户。

贞观十四年(640),程知节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人世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贞观十七年(643),以开国功臣入凌烟阁群英图中。同年转任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宫城北门驻军,加封为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655),迁为左卫大将军。显应二年(657),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讨贺鲁。大军抵达恒笃城(今哈萨克斯坦东南),有数千家胡人开门投降。程知节不接受投降,杀死了城中所有的人,贺鲁远走高飞。返回长安后,以其屠城而未获贺鲁问罪,免除了官职。不久,又授予岐州刺史。程知节因年事已高,请求退休,得到批准回家自养。麟德二年(665)病逝。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薛仁贵

薛仁贵(614~683),唐代名将。名礼。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太宗、高宗时期历任右领军郎将、左武卫将军、瓜州长史、检校代都督等职。征东、征西,屡建奇功。后因将帅不和失利削职,晚年复出,又立新功。在民间传说中,他的故事颇富传奇立色彩。

一、阵前建功宫城尽忠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欲征辽东,招募猛将,于是,薛仁贵便到将军张士贵部下报名应征。薛仁贵所在的部队于当年六月抵达安地(今辽宁盖县东北),正遇一股唐军被敌人围攻。他向将军请求出战,张士贵立即表示同意。只见薛仁贵跃马出阵,直冲敌营,不多时便斩杀一员敌将,将其首级挂在马鞍上,继续拼杀。敌军将士都怕他,赶紧躲避。薛仁贵由此闻名于全军。

由于薛仁贵在战役斗勇猛善战,唐太宗李世民专门召见了他,赐马两匹、绢四10匹,当即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并赐奴仆十人。大军返回之后,李世民再次召见薛仁贵,感慨万端地说:“以往同我一起征伐的将领都已经年纪大了,难以承担军旅之任。我常常注意选拔英勇出众的武将,但都不如你。我不因征服辽东而高兴,高兴的是得到了你。”于是薛仁贵升为右领军郎将。

永徽五年(654)闰五月,长安地区天降暴雨。一天夜里,高宗李治在万年宫住宿,山水猛涨,冲决河堤,又直冲玄武门。这时,守卫玄武门的宫城卫兵一个个争先逃命。薛仁贵正在北门之外,被涛声惊醒后,见宫城之内毫无动静,先蹚水去找卫兵,结果一个也没找到,便大骂卫兵:“哪有危及皇上之时,还怕死逃命的道理?”看到大水包围了宫城,而且正从大小孔道灌进去,薛仁贵急切地前去打门、叫人,但无人应答。他急中生智,登上一个门楼,向宫院内大声呼喊,终于惊动了宫人。其时宫院内也已漫平了大水,众人赶忙唤醒高宗李治,冒雨转移到高阁之上。不久,大水便灌满了他的寝宫。事后高宗听到报告说,大水冲毁无数民房,淹死居民兵卒共三千多人;同时听宫城官员说,那天夜晚多亏薛仁贵呼喊,不然宫中损失与外界无异。李治立即派人去向薛仁贵传达圣谕:“只因为听到你的呼唤,才避免了遭水淹,才知道有忠臣啊!”同时赐御马一匹,表示嘉奖。

二、东征西讨建功立业

显庆二年(657),薛仁贵与辛文陵一齐带兵在黑山(今辽宁西南)与契丹交战,擒契丹王阿卜固及其众多首领,献俘东都,以功封爵河东县男,拜为左武卫将军。

龙朔二年(662)三月,薛仁贵领兵出征突厥九姓(即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丹等部)。出发前夕,高宗设宴饯行,宴会上高宗令人取出甲衣来让薛仁贵试射,说:“据说古时候的射手能射穿七层,今天让你射五层。”薛仁贵一箭洞贯五层,高宗大惊,又命人取出坚硬厚重的铠甲赐予薛仁贵。薛仁贵率众抵达天山,突厥九姓联合十万兵卒抗拒。敌军选出几十名勇猛的将士先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其余的人便一齐下马投降。薛仁贵恐怕留有后患,就把这些人全部活埋掉,而后安抚其大军,擒获叶护兄弟三人,班师回朝。将士们高兴地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自此以后,突厥九姓渐次衰弱,再不敢轻易袭扰唐朝。

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出兵攻陷西域十八州,占领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薛仁贵奉命任逻娑道大总管,率领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出兵征讨。郭待封曾任鄯城(今青海西宁)镇守,职位与薛仁贵平等,如今当了下级,于心不甘,因此多次不听指挥。大军进至大非川(今流入青海湖的布哈河),准备向乌海城发进。薛仁贵安排郭待封在大非岭上筑栅安营,留兵两万分为两栅,守护所有的辎重。

薛仁贵率轻骑先行,在河口大破敌兵,收其牛羊万余头(只),返回乌海城。负责留守的郭待封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安排,并未建栅安营,而是带领辎重缓慢地继续跟进,快到乌海城时,遇到吐蕃二十余万兵力的打击,郭待封战败逃入山林之中,军粮及所有辎重物资全部落入敌手。薛仁贵的前军得不到后继补给,只好退守大非川,结果吐蕃增兵到四十余万,漫山遍野地包抄官军,薛仁贵兵败,伤亡殆尽。薛仁贵被迫与吐蕃大将论软陵签订了讲和条约,而后以败军之将,身带械具被遣送回京,因其原有功勋免于死刑,但被撤职除名。

开耀元年(681),高宗忽然产生念旧之情,想起了老将薛仁贵,于是召进宫中予以慰问。当时西部地区时有动乱,瓜、沙路(今甘肃安西东至新疆吐鲁番)被阻断了,高宗欲让薛仁贵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