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5398700000013

第13章 西汉(8)

创新不忘酒色

刘骜的皇位,还是拜汉宣帝刘询所赐。因为汉宣帝是他父亲刘奭和母亲王政君的介绍人。而刘骜出生后,又深受汉宣帝的喜爱,自然而然,皇太子的位置,刘骜不坐谁坐?尽管后来刘奭曾经想废掉这个太子,原因是刘骜长大后生活过于安逸。“幸酒,乐燕乐”,刘奭认为作为皇储不该如此享乐,加上刘奭喜欢宠妃傅昭仪的儿子定向王刘康,多次想改立刘康为太子。最后幸亏是史丹直接到元帝的病榻前为帮子陈情,加之元帝考虑宣帝曾甚爱太孙,才保住了成帝的太子地位,以后再没有出现波折。不久,刘奭去世,刘骜继位,时年19岁。成帝继位的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始”,5年后又改元“河平”,以后每四年改元年号,先后是“阳朔”、“鸿嘉”、“肇始”、“元延”、“绥和”。这一举动就足以证明,汉成帝刘骜就是一个喜欢“变”的创造性人才。刘骜学习儒术的结果就是,性格格外温和内向,谨小慎微,谦恭有余,豪奭不足。

有一次刘奭急召他,如果争取时间,他可以横穿皇帝独行的“驰道”,很快来到皇宫,但他却以不可逾越为由绕道而行,很晚才到。刘奭自然很喜欢他这种能明礼法的行为,所以他最终还是当了皇帝。但刘奭却不知道,正是刘骜这种“军博谨慎”的性格,对他以后的统治曾产生很大影响。他继位后加强皇权,却终未能削弱外戚的势力,与此不无关系。

刘骜长大后,喜歌舞酒色,也比较喜欢研究政治以外的一些学问。因此,成帝时期科技、文化有着长足的发展。其间,出现了总结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著名农书《泛胜之书》。公元前28年,汉成帝刘骜就给后人留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载。

此外,还留下了我国古代最详细的哈雷彗星观察记载。

在文化上,刘骜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收集、整理工作。他下诏进行了一次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图书收集整理工作。这项工作由当时的著名学者光禄大夫刘向具体负责。但刘向未竞而逝,后到哀帝时由其予刘歆继续完成,编成了一部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作为皇帝的刘骜,尤其是作为一个比较庸碌无为的皇帝,汉成帝刘骜也不能脱俗,纵情声色,奢靡无度。

在受到儒家礼法的严重桎梏下,刘骜能够在后宫“湛于酒色”,也算是他的一种解脱吧。可能到他在位后期,连这点放纵自己的特权也差点被那些封建儒学的卫道士给劝谏后,只有出去散心了。他于是经常带侍从十余人,便服出入市里。还曾置瓜田于民间,蓄私奴车马于北宫。

就是如此也被许多大臣都为此感到痛心和失望。这刘骜也真够倒霉的,如果他能晚生个1700年就好了。清朝的康熙帝和帝成天出去瞎遛弯,而且还是浩浩荡荡地出行,也没见谁把他俩怎么着,最后还把这两人出行中的故事传为佳话。这刘骜不过是偷偷跑出去透透风,买点东西玩玩,还被儒生谷永等人数次进谏,又被后世的史学家称其为一意孤行,根本不听,这成帝能有作为吗?

不干点纵情声色的事情还能干什么?

所以刘骜先后立了两个皇后,但这也无可厚非。想后来晋武帝这个更无耻的君主,大选天下美女,无法都能幸之,于是竟然任扬车行之,开到哪算哪。可这个皇帝还是开国君王,还能得到史学家的几声礼赞。相比之下,这刘骜也是真够倒霉的了。其实汉成帝的一生就爱了两个女人:一个是许皇后,一个是赵皇后;就这样,还是被后来之人说成是纵情声色?!我想,这也许是成帝刘骜先学儒术,后抵儒术而喜其他被儒生认为是旁门左道的学问,自然就会受到那些饱读儒学经书的封建史学家们的唾骂。唉……哀之,惜之……。

刘骜一生中的这两个皇后,许皇后不用多说,其被废的原因有二:一是曾先后生一男一女均夭折,害得成帝长期无子嗣;二是受姐姐的妒人之术牵连,自然就会被废处昭台宫,在寂寞中渡过余生。

赵皇后“赵飞燕”,在历史上还是有点名气的,她本是阳阿公主家舞女,因身轻善舞,被微行至阳阿公主家的成帝,看到,便召入宫中。以后听说其妹貌美,又召其妹入宫,二人均封为婕妤。这也许就是汉成帝刘骜被人骂为“纵情声色”的原因。不过这个以舞女身份当上皇后的赵飞燕,除了会跳舞外,唯一在行的就是陷害许皇后,摧残宫中其他已怀孕的嫔妃,以至“生子者杀,堕胎者无数”。这原因就是姐妹10年间受宠于刘骜,但也始终没有生子。成帝死后,赵皇后被尊称为皇太后。

尽管当时大臣都要求废黜赵氏,但由于赵皇后曾力主策立哀帝为太子,于哀帝有私恩,因而只是迫令其妹赵昭仪自杀,哀帝仍然尊她为皇太后。一直到哀帝去世,王莽执政时,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废赵皇后为庶人,赵氏才被迫自杀。

有心为政力不足

汉成帝刘骜也是想当个好皇帝的,从他下令减轻赋钱、严禁奢侈和设置三公就可以看出来。不过这时的西汉王朝已经是江河日下、积重难返,刘骜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扭转乾坤了。不过,汉成帝值得称道的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面对病入膏肓的西汉王朝,他还是舍全力而救之。刘骜下令减轻赋税和严禁奢侈,都没有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不过他为了加强皇权而对官制进行的改革,倒可以大书特书一番。

公元前28年,刘骜初置尚书5人,1人为长官,称“尚书仆射”;4人分为四曹:常侍曹,掌管公卿事务;两千石曹,掌管郡国两千石官员事务;民曹,掌管吏民上书事务;军曹,掌管少数民族及国外往来事务。尚书的职权范围很广,实际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它的设置表明皇帝加强了对朝廷事务的控制。三公制度的实施是在公元前8年,刘骜下诏罢将军官,以大司马骠骑将军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列侯,俸如丞相。因为大司马、大司空的职权和地位都和丞相一样,所以和丞相一起合称为“三公”。这标志着三公制的开始实行。三公制的设置是当时皇权加强、与相权矛盾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表面上看,成帝置三公不过是改一个丞相为三个丞相,但实际上,是将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三公互不统辖,这必然会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

不过,当时西汉王朝的环境决定了他强化的皇权不过是强化了制度,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刘骜即位后,母模子贵,外戚自然鸡犬升天。刘骜大舅阳平侯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握朝中实权。刘骜生性懦弱,加之王凤又是其大舅,自然在朝政上对王凤就比较谦让。

有一次,成帝想任才子刘歆为中常侍,没有告诉王凤,王凤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并否决了这个任命。刘骜心里虽然不情愿,也只好不了了之。

刘骜在位27年,外戚王氏始终把持着朝中大权。

出于对汉家王朝的忠心和对王氏专权的不满以及个人的出路,不少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都曾大声疾呼,应罢免王氏。西汉的宗室、楚王刘向也多次向成帝进谏要求罢免王氏,刘骜虽然认为刘向讲得很对,但最终也没有夺王氏大权。刘骜所以把大权始终交给王氏,自有他的考虑。刘骜深知,朝中士人并不可靠,因为士人执政大多会结党营私;宦官也靠不住,他们执政更是结党专权,为所欲为。在刘骜看来,最可靠的还是外戚。况且他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外戚还为他出过很大的力。所以,终汉成帝刘骜一朝,尽管反对王氏专权的呼声此起彼伏,但王氏集团由于刘骜的支持,始终掌握着朝中大权。以至到了王莽,终于另立王朝,取刘氏而代之。

汉成帝刘骜在生前做错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看错了人,把江山交给了同性恋皇帝刘欣。他一直无子,在位晚期身体多病,意识到不会再有儿子,便于公元前9年下令朝中推荐藩王为太子。当时的人选一个是他的小弟中山王刘兴,一个是侄子定陶王刘欣。朝中为这两个人选争论不休。最后刘骜在召见了刘兴和刘欣后,决定将大位传给比较有礼节的刘欣。

立太子后,汉成帝刘骜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公元前7年,成帝在长安宫中突然病故,时年46岁。

哀帝刘欣

(公元前25年~公元1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7年~公元1年

曾用年号: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谥号:孝哀帝

庙号:无

安葬地:夷陵

公元前25年,刘欣出生。

公元前22年,刘欣的父亲刘康去世,年仅3岁的刘欣嗣立为王。

公元前8年,刘欣被汉成帝刘骜封为太子。

公元前7年,汉成帝驾崩,刘欣即位,是为哀帝。

公元前5年,刘欣演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不久即宣布废除。

公元1年,刘欣病逝。

汉衷帝刘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性恋皇帝,或者是唯一一个敢于公开自己是同性恋的皇帝。这点勇气,还是值得佩服的,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便有很多皇帝好男宠,刘欣的祖先,开国皇帝刘邦就曾在史书中留名。不过这些皇帝都没有敢把自己的丑事大过张扬,加上刘欣行事确实让那些卫道士不满,于是汉哀帝刘欣就在历史上留下了同性恋皇帝这样一个名声。其实从汉哀帝刘欣的性格来看,这个皇帝还是比较守儒家礼节的,汉成帝刘骜就因为看中他这一点,才把他立为太子。但刘欣当政后,却独宠董贤,把朝中大权交给了董贤,甚至还曾想过要传位给他。这董贤要说有些才能的话,也就罢了,可董贤偏偏只会在刘欣面前娇媚作态,别无其他长处,最后甚至把大权交给了后来篡位自立的王莽,西汉朝政不乱才怪。

刘欣也算能够识时务,知道当时的西汉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来解决矛盾,甚至还异想天开地搞“再受命”,借以维持日暮西山的西汉王朝。不过他的所作所为大过理想化,因此非但没有取得什么效果,反而因天真地“再受命”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笑柄。

施政困难重重

汉哀帝刘欣在即位前,已经是一个诸侯王,按照常理来说,刘欣已经不可能登上皇位,只是规规矩矩地做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诸侯,了此残生。但侥幸的机会却使他得以进身,从而登上九重高位,成为一代君王。

这个机会来源于汉成帝刘骜无子。公元前9年,汉成帝刘骜因无子,决定议以藩王为太子,所议人选一个是中山王刘兴,一个就是刘欣。朝中大臣分成两派,为究竟谁做太子争论得不可开交。刘骜无奈,只得把刘兴和刘欣都召来,以考察谁究竟是太子人选。刘欣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学教育,自然对儒家礼节了如指掌,因此入朝时便带上了太傅、国相和中尉,刘兴却只有太傅侍从。汉成帝刘骜自然就喜欢上了这个遵纪守法的好青年了。于是首先问刘欣:“为什么把大傅、包相、中尉都带入朝?”刘欣回答说,按规定诸侯王来朝可由国中两千石官陪同,傅、相、中尉都是两个石官,所以就让他们陪着入朝。成帝又让他背《诗》,他不仅背得非常流畅,还能解说其中意义。而成帝考问刘兴为什么只带大傅一人入朝,刘兴却回答不出。让他背《尚书》。也背不出。而后吃饭的时候,刘兴出了洋相,很贪吃,以至吃得太饱而不得不把裤带解开。相比之下,刘骜自然就喜欢刘欣了。再加上刘欣的祖母傅太后偷偷送了许多钱财给赵皇后。枕头风一吹,刘骜就下诏立刘欣为太子。

刘欣被立为太子后,还真能稳得住阵脚,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向成帝谦让说:“我的才能还不足以任太子,陛下您圣德宽仁,肯定还会有儿子。我现在只愿意在您身边朝夕奉问,一旦您有了圣嗣,我就归国守藩。”刘骜听了以后更加高兴。公元前7年三月,汉成帝猝然驾崩,刘欣即位,是为哀帝,时年19岁。

汉哀帝还算是个仁君,面对千疮百孔的西汉王朝,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西汉王朝当时正潜伏着由外戚王氏集团和生活奢侈腐朽的官僚、贵戚所引起的巨大的统治危机。汉哀帝在位七年,几乎是竭尽全力试图来挽救危机,力图起死回生。

俗话说:旁观者清。由藩王当上皇帝的刘欣,自然知道外戚王氏集团的擅权专政,所以即位伊始,他就针对王氏专权,极力削其权。使得汉哀帝在位时期,外戚王氏集团暂时给打在阴沟里翻不了身。不过,他的政策是又拉又打,不把事情做绝,他在削弱了王氏权力后,对他们还保留了一定的待遇。经过这一番努力,尽管王氏还有不少羽翼,但朝中大权已基本被夺回到哀帝手里,王氏的气焰也受到沉重打击。

刘欣在削夺王氏权力的同时,还是没有能从分封外戚的怪圈走出来,把自己的外戚丁、傅两家都封了官。

但刘欣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的外戚当政,而只是利用他们来削夺王氏权力,因此并没有把实权交给他们。

面对积难重重的统治局面,刘欣“心比天高”,无奈西汉王朝已经是“命比纸薄”。他极力试图缓和阶级矛盾,即位伊始,就下令罢乐府官,以求百姓节俭;接着,又针对土地兼并盛行、奴婢数量猛增,下令限制田宅和奴婢数量。同时,还下令罢职齐国三服官(管理制造丝织服装的官员)。无奈在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的贵戚、大官僚都表示反对的情况下,哀帝只好下诏暂缓实行。

从骨子里就是个理想主义者的刘欣,见改良不行,又心生一计,试图在精神上搞欺骗,演出一场“再受命”的闹剧。所谓“再受命”,就是汉王朝继汉高祖得到天命代替秦王朝后,又再次得到天命,以继续统治。于是刘欣在公元前5年就下诏宣布,把建平二年改为“大初元将元年”,自己改称为“陈圣刘大平皇帝”,从而表明已经“再受命”了。但这套把戏不仅欺骗不了多少人,而且还给人一种汉朝气数已尽的感觉。这套把戏并没有什么人相信,就连刘欣自己也觉得荒唐。所以,仅仅两个月后,他就下令废除了“再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