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皇帝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5398700000110

第110章 清(9)

尽管如此,这个年轻的皇帝凭借着青年人所特有的锐气,鲜明地表明着自己对国家军政的态度。还是在光绪年幼时,中法战争爆发,在翁同和的支持下,他坚决同意张树声和张之洞等人的抗战主张。在他成年后,中国出兵帮助朝鲜镇压人民起义,结果被明治维新后日益强大的日本偷袭,中日战争迫在眉睫。但这并不关慈禧的事,慈禧关心的是她的60大寿,甚至把军饷挪用到大寿典礼的筹备款中。而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则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决表示对日抗战,并一再催促李鸿章加紧备战。

战争终于爆发了,李鸿章在战事紧迫和光绪帝的一再催促下,终于开始抗战。光绪帝为了积极筹措军饷,力劝慈禧停止营建颐和园,慈禧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简化庆典的准备活动,同意光绪的要求。

战争在李鸿章的消极抗战下,呈一边倒的形势,很快日军就侵占了抚顺,将整个抚顺城杀得只剩下38人,又在威海卫海战中,全歼北洋水师。消息传来,吓得慈禧及一班投降派大臣赶紧请求议和,光绪虽力争,但还是在慈禧的逼迫下,无奈地在条约上签了字,这就是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一批具有民族责任感的文人官吏活跃起来,或行富强之道,或上自强之书。光绪帝虽在条约上签字,可每一笔每一划都像一把把刀子在割着他的心。国家的衰落,强国的蛮横,使光绪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他在寻找一条可以富国强民的道路。已经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翁同和又适时地指导了光绪,他建议光绪向西方学习,并向光绪推荐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导人康有为等人及其主张。光绪在了解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后,在翁同和、康有为等人的劝导下,决定向日本学习,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公元1898年,光绪冲破了重重阻力,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在这个诏书中,光绪帝尖锐地鞭挞了那些墨守成规、阻挠变革的守旧势力,沉痛地指出了中外悬殊、国势衰败的严酷形势,明确指出了革新的合理性,并下令朝野内外都要努力,发愤图强。

《明定国是诏》的宣布,犹如一声惊雷,引起了朝野上下不同的反响。一部分开明官吏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拍手称快,纷纷行动起来,为变法的实施而努力。但当时的中国社会,无论是朝中王公大臣,还是地方上的百姓,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自然反对派就占了大多数。

并且要在中国进行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根本行不通的。很快,顽固派就开始反击了。

当《明定国是》的诏书颁发才四天,慈禧太后就于6月15日将翁同和从光绪身边赶出北京,去除了光绪的左膀右臂,接着又规定,凡授二品以上的新任官员,都要到太后面前谢恩,这就控制了光绪帝的人事任免权,防止维新派获得高级官职。6月23日,慈禧太后又逼迫光绪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统率北洋三军,慈禧太后又用光绪帝的名义,宣布10月19日往天津检阅荣禄军队,准备到时发动政变,逼迫光绪帝退位。

同时,慈禧太后还派出大批亲信太监,暗中监视光绪帝,把守各处宫门,盘查出入人员。维新派已在慈禧太后布置的天罗地网之中。

维新派既没有掌握军政实权,也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从来都是十分错误的。

他们把当时各地进行斗争的人民群众视作“盗匪”,命令官贝查拿、镇压。在这危急的时刻,他们当然没有可以依靠的力量。他们反复商量,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托庇于袁世凯的军事力量。

就在这紧要关头,善于见风使舵的袁世凯又将变法推向了死胡同。在戊戌变法高涨时,北洋军中的重要将领袁世凯,曾投机参加强学会,一度表示过赞成变法。

光绪就在康有为等人的支持下,两次召见手握一定兵权的袁世凯,希望他能为变法出力。后来谭嗣同又夜访袁世凯,请求袁世凯杀掉荣禄,包围慈禧所住的颐和园,袁世凯假意答应。随后,光绪帝又第二次召见袁世凯,命他保卫自己,要他保护新政。

袁世凯答应了,但随后后立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

荣禄连夜乘专车进京,赶往颐和园向慈禧报告。袁世凯由于这一叛卖行动,从此飞黄腾达起来,他用维新派的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而将变法维新运动陷于血泊之中。第二天凌晨,慈禧气急败坏地从颐和园赶到紫禁城,闯进光绪帝寝宫,怒斥光绪道:“我抚养你二十多年,你竟然听信小人的话,要谋害我!”光绪吓得脸色发白,浑身战抖,结结巴巴地说:“我没那个意思。”慈禧骂道:

“蠢东西!今天没有我,明天还会有你吗?”于是下令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并以光绪的名义宣布因病不能亲理政务,从9月21日起由慈禧太后“临朝听政”。

同时,下令大肆搜捕维新派和倾向维新派的官员,康有为等人逃走,只有谭嗣同还在到处活动,想要营救光绪帝。有人对他说,这样太危险了,劝他赶快逃走。他回答说:“各国变法,没有不流血而能成功的,中国今天没有人为变法流过血,所以国家不能昌盛,现在就从我开始流血吧!”他已抱定了为变法牺牲的决心,因此他沉着等着逮捕。入狱后,他在狱中墙上题诗一首,留下了广为传诵的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慈禧太后下令杀死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六人。他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临刑时,谭嗣同神色从容,毫不畏惧。当屠刀举起时,他挺胸昂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百日维新期间推行的全部新政,除了京师大学堂等少数几项措施以外,都被废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戊戌变法,至此彻底失败了。

此后,光绪就被软禁在四面环水的瀛台,郁郁寡欢,10年后,即公元1908年,这个有心改革图强的皇帝抱憾死去,享年38岁。

宣统帝溥仪

(公元1906年~公元1967年)

在位时间: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

曾用年号:宣统

谥号:无

庙号:无

安葬地:北八宝山革命公墓

公元1906年,溥仪出生。

公元1908年,溥仪即位,是为宣统帝。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宣布退位,历时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终于结束。

公元1917年,溥仪复辟,12天后再度宣布退位。

公元1924年,溥仪离开紫禁城。

公元1931年,溥仪在日本人保护下前往东北。

公元1932年,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执政,一年后称帝。

公元1945年,随着日本的投降,伪“满洲国”覆灭,溥仪被进入中国东北的前苏联军队俘虏。

公元1950年,溥仪回到中国,被送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

公元1959年,溥仪被特赦释放。

公元1967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溥仪去世,享年62岁。

唯我独尊的皇帝生涯

公元1908年,被慈禧关在瀛台的光绪,在郁郁寡欢中渡过了10年后,终于一病不起。消息传来,大病缠身的慈禧下令光绪弟弟载沣的儿子,年仅3岁的溥仪接到宫中抚养,以便等光绪龙驭归天后,第三次扶幼帝上台,再度垂帘听政。没想到,光绪死后,慈禧也在次日归天。临终前,慈禧将隆裕皇后及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召来,让他们负责辅佐这个小皇帝,安排完诸事后,慈禧终于完成了她弄权荒淫的一生。

溥仪就在懵懂无知中,由自己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的抱上了龙椅,开始了他作为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的生涯。在接受百官朝贺的时候,年仅3岁的溥仪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更何况那些或年老或年轻的官员们跪倒在自己的面前山呼万岁,把溥仪吓得竟想尿裤子,于是向站在一旁的父亲要求上厕所。面对繁复缛杂的登基大典,摄政载沣也不得不安慰这个小皇帝说:

“就快完了,就快完了。”殊不知这句话竟成了一句预言,腐朽不堪的大清王朝终于在三年后在全国风起云涌的革命中走向了灭亡。

溥仪终于完成了登基大典,成为“真龙天子”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痛痛快快地撒了一泡“龙尿”,然后就坐在大殿里听着父亲对朝政的处理。听着听着,身上这身沉重的龙袍压得溥仪喘不过气来,不久便昏昏睡去。

坐“真龙天子”的感觉是既喜也悲的,喜的是想不到“普天之下”,竟然都是自己的“土地”;“四海之内”,竟然全是自己的臣民。除了同治和光绪两位先帝的后妃,无论平辈兄弟还是亲族长辈,也不管是头发斑白还是教他读书的师傅,所有的人见了他都要磕头。悲的是自己的名字从此无人敢提,取而代之的是皇帝、皇上、万岁爷或者老爷子;行动也失去了自由,无论是吃喝拉撒睡,旁边都有低垂着头的太监宫女,这令他如芒刺在背,不无恐惧。但他毕竟只是个3岁的孩于,正是接受启蒙教育的年龄,在这种唯我独尊的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坦然处之。

就在溥仪在古老的紫禁城里接受着做皇帝的教育时,外面的天地正在酝酿着一场大的变革。首先是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自戊戌变法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人放弃了自上而下的温和革命,进而采取以武力夺取政权的斗争,从进入20世纪的最初几年开始,革命党人就不断在全国各地发动暴乱,弄得焦头烂额的清廷东扑西救,忙得不亦乐乎。与此同时,朝廷内部的斗争更是愈演愈烈,而矛盾主要集中在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和袁世凯身上。载沣自从掌握朝政大权后,就有心想借机报其兄光绪皇帝10年囚徒生涯之仇,杀掉袁世凯,况且袁世凯的权力已大大威胁到清朝皇室的权力。不杀袁世凯,似乎清廷就会被颠覆,载沣咬牙切齿地说,没想到他又一次做了预言大师,袁世凯确实颠覆了清王朝的统治。

袁世凯是在当年李鸿章所建立的北洋新军里起家的,后来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向慈禧告密,从此便青云直上,逐步使北洋军成了完全听命于他一人的袁氏武装。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手握重兵的袁世凯成为清廷和革命党人争取的对象。袁世凯此时大玩两面派手法,一方面装出一副既忠于朝廷,又不得不顺应时势的样子,规劝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交出政权,逼迫溥仪退位。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的兵权、清王朝和赞成共和的虚假承诺,诱逼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答应由他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要求。于是,在袁世凯的操纵下,6岁的溥仪不得不宣布退位,退居紫禁城,继续在宫里做他的皇帝。而袁世凯也顺利地接过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大印。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了,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还在皇宫里享受着国民的膜拜。无论是后来的民国历任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等人,还是各地军阀及包括胡适这样的新潮人物,也无论是在私函还是在公文中,都仍然把溥仪称为“大清皇帝陛下”,国民们仍毕恭毕敬地尊称溥仪为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