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5398500000050

第50章 宦海沉浮 论语治国 赵普(1)

在北宋初期政坛上,有一个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

虽然他并不是经常出现在前台,而只是辅助君王在幕后出谋划策。然而,他所参与制订的重大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政治制度,关系到国运民命的重大问题。这位就是宋代开国宰相赵普。

赵普籍贯是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赵普的曾祖父,在唐末任三河县令;祖父赵全宝在唐末或五代初任澶州司马;父亲赵迥,五代时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司马,都是六、七品官员,虽然并非“世胄”,但也亦非小吏。

唐末、五代虽然说战乱频繁,但是科举不废,除了个别年份外,仍然每年举行考试,但赵普祖先入官似乎均不是由科举,祖父、父亲都是藩镇僚属。

赵普读书少,但多智谋。先后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赵普与赵匡义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之于赵匡胤之身,辅其推翻后周,建立大宋王朝(北宋),赵普被受封为右谏议大夫,担任枢密直学士。这一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赵普建议宋太祖亲自出征。宋师凯旋还师后,升他为民部侍郎、枢密副使。后宋太祖按照赵普计策,在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大将的兵权;建隆四年(963),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实行削弱地方财权的政策;乾德五年(967),加强中央禁军建设措施;开宝二年(969),逐步削夺节度使兵权;最后终于统一全国,统一的策略基本为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赵普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春,赵普加职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赵普升任太子少保,继迁太子太保。太平兴国六年(981)九月,赵普升为司徒、梁国公,二度人相。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依照赵普计策,不再传位给其皇弟赵延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赵普再一次被免相职,担任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辽后久未班师,赵普上奏力谏收兵息战。雍熙四年(987),赵普为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端拱元年(988),赵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度出任宰相。赵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吏,可谓忠心耿耿。宋太宗按赵普的建议,对党项人采取一些相应的政策。淳化元年(990),赵普因为病情三次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淳化三年(992)春,赵普又三次上表,肯求辞归故里,宋太宗又不准,拜普为太师,封魏国公,赐予宰相俸禄。同年七月,赵普卒。

太宗听说之后为之震悼,废朝五日,赠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自做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追封赵普为韩王。第二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可以说赵普一生真可谓功高盖世,几度宦海沉浮。

结交太祖初试锋芒

赵普青少年时期也曾经读书识字,但科举之途无甚希望,于是步父、祖后尘投兖州、镇为僚属。后周初年,赵普罢陇州巡官,初到京城,看到鲁公(范质)的驺殿之后,感叹道:“似此大官修个甚福来得到此。”王勋说他即日便可富贵,而且更强似鲁公,不足叹羡,后来果真如王勋所说。根据王勋所说赵普以后接替范质的相位,也就是后周广顺元年(951)六月范质任宰相以后,赵普初任陇州巡官当在后汉时候。显德元年(954)七月,刘词担任永兴军节度使、行京兆尹,赵普被任命为从事,和楚昭辅、王仁赡同事。第二年十二月刘词死后,虽然刘词在遗表中向朝廷举荐赵普,但却没有被朝廷任用,此后便在滁州教蒙童为生。显德三年,后周世宗柴荣攻打南唐淮南的时候,赵普在村中教学,多智谋,村民有纠纷的时候,多找他处理此类事情。这次世宗亲自出征,除了王朴、韩通等留守东京外,文武大臣们都从征,宰相范质也在从征之列,后来周世宗用兵淮上,周太祖攻破滁州后,宰相范质奏请赵普为军事判官,作为州的幕职官。

赵普与赵匡胤的初次相见是在滁州,当时赵普为郡之参佐,断事敏捷,案件无差错,赵太祖听说他的名声后召见他并与之彻夜深谈,并且从此之后很器重他。赵匡胤初识赵普是微服私访赵普于村中私塾,从此二人结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当时也领兵在淮南作战,不料在滁州生病,赵普不仅日夜侍奉,而且与赵匡胤父子攀附为同宗。不久,后周退兵,滁州又归于南唐,赵普被调任为渭!川(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年,赵匡胤升任为殿前都指挥使,随后又兼领匡国军节(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任命赵普为节度推官,赵普从此投入赵匡胤的幕府。显德四年,赵匡胤改领义成军(滑州,今河南滑县东)节度使,第:二年又改领忠武军(许州,今许昌)节度使,此后赵普一直留在赵匡胤的幕府。原来属于刘词的幕僚楚昭辅、王仁赡也先后投奔入赵匡胤幕府,后来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显德六年六月,赵匡胤升任为殿前都点检。同月,周世宗死,这样年仅7岁的柴宗训即位,为赵匡胤篡夺帝位提供了契机。七月,赵匡胤改领归德军节度使,赵普升为节度掌书记。从此为二人的政治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开始了赵普富于传奇的政治生涯。并且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又一次历史契机,他的几度宦海沉浮也慢慢拉开了帷幕。

辅佐太祖陈桥兵变

赵普虽然读书不多,但自幼学习吏事。跟随太祖之后与赵匡胤同为后周世宗柴荣部下。话说二人相识之后,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去世后,由其遗孀辅佐幼主宗训即位。当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的禁军,担任殿前都检点的要职,这一权利非同小可,而且为以后赵匡胤发动兵变奠定了基础。建隆元年即(960年)春,赵匡胤放出谣言说契丹勾结北汉入侵。后周宰相范质仓促之间派赵匡胤率军北征,可谓正中其下怀。当人马行至开封东北四十里的要道陈桥驿时,将士托故不向前行,把赵匡胤灌醉,而赵匡胤也颇有些半推半就,将士然后以杏黄龙袍加于其身,按照律法披龙袍即谋叛,赵匡胤似乎在既成事实面前,假惺惺地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所谓的“禅位”书而正式当了皇帝,建立了大宋王朝。

历来关于太祖即位众说纷纭,这段历史虽然也留有蛛丝马迹,但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赵匡胤即位是被迫的,按他的仁爱本性是决不会从寡妇孤儿手中夺取政权的。这段历史公案我们暂且不论。但是是谁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呢?为什么留京守卫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都虞侯王审琦都愿意拥立赵匡胤为君主呢?为什么兵变前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与掌书记赵普早已知道实情而不禀报呢?兵变之时为何又由他们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呢?难道这一切仅仅是巧合吗?穿越历史的长河我们来探询这些谜团,拨开层层迷雾,似乎这些情况都不言而喻,赵普于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而且似乎也做了太祖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情。这些事情是舞枪弄棒、崇尚武力的将领,包括其胞弟赵匡义在内都难以考虑周全的。所以在此次兵变当中,按所起的实际作用来说,这位从滁州战役时就与赵匡胤合作的赵普,建立了特殊的功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孰料在论功行赏时,除了一批原来地位重要的拥戴赵匡胤的将领比如石守信、高怀德等大将得到晋升要职以外,而赵普仅得了个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一般官职。

这一切似乎对建立特殊功勋的赵普颇为不公平。其实政治权术在此发挥了特殊的功效。实际上工于心计的赵匡胤在初得政权之后,一切尚未稳定,同时也考虑到赵匡胤幕僚们原来的官职太低,所以他不得不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吴廷祚为枢密使,借此维系旧官员之心,而不致于削弱刚刚接管的国家机器。

这一点上,作为与太祖有特殊交情的赵普是有所体谅的。

所以他照旧要为新王朝的稳固效犬马之劳。在随后升迁的幕僚中,位列第二的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同年五月,从征平定潞州李筠。八月,即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在赵匡胤幕僚中第一个升为两府大臣。从此次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出赵普作为一个政治家、大谋略家的胸怀和远见卓识。自此以后太祖也更为器重他,成为大宋股肱之臣,并且屡建奇功。

平定二李屡建奇功

面对刚刚建立的新政权,此时的大宋王朝犹如一艘刚刚起航尚在颠簸的航船。后周的旧臣中大多数人则俯首称臣,服务于新政权。但也有不少与太祖一样的野心家,不甘心任新朝统治者摆布,尤其是有一批曾经和宋太祖一样手握兵权的武将们。在周世宗去世后,心怀篡位野心的将领又何止赵匡胤一个人?只不过是赵匡胤在赵普等要臣的辅佐下捷足先登而已,使其他野心家失去机会。面对诱人的皇位有谁能不动心呢?新王朝的建立并没有打消他们的贪念,他们仍在期待着合适的时机去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而手握重权的李筠和李重进便是其中代表。

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以后面临的国内形势,依然是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武臣专权的局面。原来后周时候的义成军节度使李筠,本来就是个野心勃勃的武将,对皇位觊觎已久。他为人骄横跋扈,连周世宗都不放在眼里。后来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之后他不甘心以臣子自居于人下,拒绝太祖皇帝授予他的兼中书令的高官厚禄,竟下令将太祖派来的使者拒之门外。后来经过他的幕僚反复劝说,他勉强接待了使者,不料却在招待使者的宴席上挂起周太祖的遗像放声痛哭,以此来表示对宋太祖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后来此事被当时北汉的国主刘钧知道后,便答应帮助李筠起兵反宋。但此时李筠的长子李守节考虑当时的各方面因素坚决不同意父亲的做法,但李筠是一个很自负的人,而且此时野心也极度膨胀。赵普得知李氏父子意见不一,便极力劝说太祖任命李守节为皇城使,以此来刺探李筠的意图。而这正中李筠下怀,他也趁机派儿子入京,以便窥伺朝中意图。在李守节入宫后,太祖一见他的面开口便叫他为太子,这一叫不要紧,把李守节惊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表示愿意效忠于新君。太祖见初步意图达到后,便让李守节回去劝李筠打消造反的念头,谁知李筠不听儿子反复劝说,终于在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最终李守节也未能劝阻其父亲的这一自毁行动。似乎后来发生的一切均在意料之中,随后李筠暗地勾结北汉的刘钧起兵反抗宋朝。此时大宋王朝的政权尚未完全稳定,赵普看到形势十分危急,极力劝说太祖亲征并随同其前往。李筠这个人素来狂妄无谋,他没有采纳其幕僚们的一些正确建议,竟率军直捣汴京。太祖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和王全斌等人率军平定叛乱。而此时,曾经答应出兵相助的北汉刘钧却坐山观虎斗,竟按兵不动,静待事态发展。随后宋朝大将石守信在两军的初次交锋中大败李筠,自此大大挫伤了他的锐气。同时,太祖又率军亲征,接下来李筠连遭失败,无奈退入泽州城。在随后的战役中太祖亲自指挥各军攻城,泽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其子李守节以潞州投降宋朝,李筠之乱自此被平定。赵匡胤、赵普君臣二人又联手上演了一出平定叛乱的好戏。

话说当李筠反宋之时,南方的李重进听说之后欣喜若狂,连忙派其幕僚翟守殉连夜前往李筠营中联络南北夹攻之事。岂料翟守珣却弃暗投明直奔汴京,将李重进的计划详细告知了太祖。当时由于急于应付李筠反叛之事,赵普建议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战,让翟守珣回去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珣回去后如此这般一说,极力诋毁李筠,说他不足与共谋大事,劝阻李重进千万不要轻举妄动。而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没有及时起兵,以至于错失了起兵良机。

太祖依照赵普的计策,在李筠之乱平定后,太祖便全力对付李重进,假意改授他为平卢节度使,驻守青州。不出赵匡胤、赵普君臣所料,李重进果然拒绝离开扬州,重蹈李筠覆辙,赵普是一个思虑相当缜密的人,他考虑到原后周的将士在攻打后周的贵戚时可能会有所顾虑,所以再次力劝太祖亲自带兵前往。依赵普建议,太祖于十一月亲征扬州,初战告捷,李重进全家自焚而死。这场叛乱不过50天便被平定,李重进兵败后自杀身亡,其同党多被太祖处死。在这次捷战中赵普再一次显示了其智囊作用。为初生的大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