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清官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15398400000062

第62章 范仲淹(1)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后迁居江苏吴县。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曾一度官至宰相,并实施“庆历新政”,是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据史载,范仲淹两岁丧父,从此家境急转直下,无法维持生计。其母为将他抚养成人,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到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姓朱的人家里。数年后,他开始读书识字,并长期就读于淄州长白山麓醴悄寺,每天以粥和咸菜度日。在多年的磨难中,他洞悉民间疾苦,理解民众心声,和百姓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也正因此,他的理想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以便“能及大小生民者”。后来,当他应老友滕子京的要求而作《岳阳楼记》时,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为民请愿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6岁的范仲淹以其渊博的学识考中了进士,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他步入仕途,开始了除弊兴利、报国济民的新生活。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官任泰州兴化(今属江苏)县令。他见附近沿海一带经常遭受潮水侵袭,严重威胁着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便专门求见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并取得了他的大力支持,于是,他调集泰州、通州(今江苏南通市)、楚州(今江苏淮安)和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四州民工4万多人,在近4年的时间内修筑了一道长达180里的捍海堰。从此,这一带消除了海潮的危害,使流亡在外的2600多户人家重返家园。当地人十分感念他的恩德,主动为他建立祠堂,并把那道捍海堰称为“范公堤”。

明道二年(1033年),蝗灾、旱灾蔓延全国,淮河两岸最为严重。时任谏官的范仲淹奏请朝廷视察灾情,赈济灾民。但几日过后,竟杳然无音。他义愤填膺,冒着杀身的危险质问皇帝:“宫中的人如果半天不吃饭,将会怎么样?而江淮百姓一连许久没饭吃,哪能熟视无睹呢?”皇帝无言以对,只好派他前去赈灾。他日夜兼程,一口气赶到了灾区,马上“开仓廪赈乏绝”,还调拨江南稻米、豌豆50万石北运沂、密、济、徐、兖等重灾区,发放官钱及地主富商的钱谷于民,并率领灾区百姓开展生产自救。与此同时,他还针对“瘟疫流行,死者相枕藉”的状况遍设医疗诊所,为病者免费提供医药、治疗,对死者及时收葬。待完成使命回京时,又特意将饥民所吃的一种名叫“乌味草”的野草带回京,献给皇帝,请他传示六宫贵戚,以规劝他们体察民情,力戒侈奢。

景祜元年(1034年),范仲淹徙知苏州。他发现那儿水利失修,河道淤塞,经常“湖溢江壅”,“田多水患”,数万户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又立即奏请朝廷复修苏州水利工程。当皇帝准奏后,他亲临工地,植庐舍于野外,过家门而不入。经过近一年的苦干,开通了5条河,将积水疏导人海,从而使苏州成为当时旱涝保收的大粮仓。

康定元年(1040年),自立称帝的西夏党项族首领元吴率兵进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西北边陲的百姓深受其苦。范仲淹获悉宋军节节败退,又主动请求去前线抗击西夏。他上任后,首先修筑城寨,建立巩固的军事据点;继而促成汉羌和好,削弱和孤立了西夏;随后,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官兵素质。同时,在战术上也努力革除旧弊。此外,还实行了边寨屯田制和一系列惠及百姓的政策,迅速扭转了战局。从此,宋夏多次交战,无不以西夏惨败而告终。元昊无计可施,只好取消帝号,再度向大宋称臣。

二、慷慨济贫

范仲淹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遇到贫困者,总是慷慨相助。

在他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州时,得知平民曹孙居中死于任所,留下了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家贫如洗,无以为生,立即“以俸钱百缗赒之”。接着,又派老吏用船送他们母子3人回家。他怕过关卡时遇到麻烦,又特地为他们写了一首诗。诗曰:

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煖热去凉天。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母船!

在范仲淹担任邠州(今陕西彬县)太守时,有一天他约同僚登楼饮酒赋诗。宴会尚未正式开始,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哀哭声。他一了解,方知有位名叫吴遵路的小官,由于廉洁奉公,死后竟“家无衣物,无以葬”。他当即撤席,飞马回府,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安葬了死者。

范仲淹在淮阳做官时,有一天,一位走投无路的穷秀才慕名前去求见他,希望他能够给予资助。范仲淹见他衣衫破旧却文质彬彬,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身世。随后,不仅赠他钱财,还帮他谋职。那秀才从此解除了后顾之忧,学习更加刻苦,很快成长为著名学者。接着,他被朝廷起用,官职也不断升迁,一直升为国子监直讲,即最高学府的教官。他便是世称“泰山先生”的北宋大儒孙复。

范仲淹曾在苏州买了一块宅基地准备盖房,一位风水先生看过后,高兴地告诉他: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当世出卿相”。范仲淹听后,立刻将这块地无偿地捐献出来建学校。时人不解,问他,他表示:“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

在施惠百姓的同时,范仲淹对贪官污吏、土豪恶绅毫不手软。在他担任宰相时,曾一次罢免了一大批不称职的官吏,有的还被绳之以法。当时,有位大官劝他说:“一笔勾掉一个人的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范仲淹回答说:“一家哭怎么能比得上一路哭啊!”(宋代的路相当于今日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