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外帝王未解之谜
15395600000036

第36章 中国篇(14)

李渊虽不是很好声色,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决定起兵反隋却是中了美人计。

当初隋炀帝在江都沉湎于声色,天下风烟四起,隋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了。李渊官任太原留守,儿子李世民心怀大志,他倾身下士,结识许多英雄密图举事。

晋阳令刘文静与宫监裴寂和李世民经常往来。刘文静十分器重李世民,劝他趁天下大乱的时候乘虚入关以成就帝业。李世民早有此意,只是怕李渊不从,刘文静便与李世民商量了一条计策。

第二天李世民将密谋告诉宫监裴寂,与裴寂也策划了一番。又过了一天,裴寂在晋阳宫设宴邀请李渊。隋高祖杨坚当初在长安城东建造了一座大兴城,隋炀帝后来营建东都洛阳,他在这两处都置了行宫。晋阳宫就是行宫之一,裴寂是管理行宫的官吏。

李渊到了行宫赴宴,美酒佳肴畅饮无数,已经醉得晕了头。忽然门外进来两个绝色的美女,她们一起向李渊敬酒,不一会儿李渊已酩酊大醉。两个美女扶李渊去睡,李渊稀里糊涂地与两个美女上了床。待醒来后闻见一阵异香,他十分惊奇,再一看原来是身边的两个美女在被子里陪着。李渊便问这两个美女的姓名和身份,美女自称是宫眷。李渊吓得魂飞天外,他哆嗦着穿衣服站起来,二美人忙劝慰他说:“主上失德,各处已乱离成这样,妾没有公的保护,免不得被人污戮,所以裴寂让妾托身于君,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李渊哪里还敢说话,他急忙跑出行宫,正遇见裴寂。

李渊一把拉住裴寂责问:“你为什么害我?”裴寂笑着将李世民将举兵的情形告诉李渊,他说:“现在盗贼遍天下,城门外就是战场,即使徇小节也免不了一死。假若举义师不但可以免祸,而且还可以得到江山。”李渊回到家里踌躇了几天,咬牙决定反隋。裴寂又进献宫女五百,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甲四十万首相助。

裴寂所进献的宫女五百可能是作为军妓。

隋朝灭亡后又经过几年的艰苦争战,李渊统一了全国,开创了唐朝二百九十年的基业,中国古代历史步入最辉煌的时代。

古人形容中国各个朝代时有一句谚语:汉经学,晋清谈,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所谓的“唐乌龟”是说唐朝宫廷里面红杏出墙的事情格外多,许多帝王不明不白地戴上了绿帽子。但是开国皇帝李渊的妻子窦皇后却恰恰相反,是一位难得的好妻子。

李渊的结发妻子窦氏是京兆始平人,她的父亲是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一生下来头发就垂过颈项,三岁的时候一头瀑布似的乌发长得与身子一样齐。她喜欢读《女诫》、《列女》等传,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周武帝特别喜欢这个外甥女,让她在宫中生活。当时周武帝纳突厥女子为皇后,但是他很厌恶这个突厥女子。幼小的窦氏便悄悄地对周武帝说:“现在四边不静,突厥的力量还很强大,希望舅舅抑情抚慰突厥皇后,以苍生为念。只要得到突厥的帮助,江南、关东就不能为患了。”周武帝听了她的话十分吃惊,便采纳了她的意见。

父亲窦毅听到了这件事,就对妻子长公主说:“我们这个女儿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配凡俗人,应当为她求得一个贤夫。”于是在女儿长大出阁的时候,窦毅在门口的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给每一位求婚者两支箭让他们射孔雀,让窦氏藏在帏幕中偷偷看是否有自己中意的男子。

前后数十位求婚者都没能射中那只孔雀,这时李渊来了,他拉开弓两发皆中孔雀的一只眼睛。窦毅十分高兴,藏在后面的窦氏也看上了风姿倜傥的李渊。于是二人结成了一段良缘。

周武帝死后窦氏追思不已,如同丧了亲生父亲那样。

后来隋文帝逼迫北周末帝禅位,窦氏听到了消息后流泪不止,她自投于床上说:“恨我不是个男子,以救舅氏的危难!”窦毅与长公主急忙掩住她的口说:“你不要再妄言,这是灭族的话!”

窦氏侍奉元贞太后,以孝而闻名。元贞太后一向有赢疾不愈,时常达到了撒手人寰的地步,后宫诸妃因为太后性情严厉,探望时远远看一眼就匆忙离开了。只有窦氏昼夜服侍,几乎不脱衣服鞋袜,动辄一个月。

据《隋唐嘉话》记载,隋炀帝大宴群臣,因为李渊的脸上有皱纹,隋炀帝便戏谑地称他为“阿婆”。李渊回来后很不悦,窦氏劝慰他说:“这可是吉兆,你封于唐,唐就是‘堂’,阿婆就是堂主(唐主)。”李渊听了非常高兴。

窦氏还善于书法,她模仿李渊的笔迹没有人可以分辨出真假,她的文章好存规戒。当时隋炀帝荒暴,民间流传许多谣言,比如“桃李子,有天下”、“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等等。隋炀帝也十分疑心,后来瓦岗起义的李密任左亲侍,他长得额锐角方,二目黑白分明,而且顾眄非常,隋炀帝就将他罢了职。还有郕公李浑因为姓李被夷族。隋大业年中,李渊做扶风太守,养了几匹骏马,他对这些骏马非常珍爱。窦氏常劝李渊说:“现在的皇帝疑心很重,他一向好鹰爱马你也知道,这些东西应该进御,不可留在家里,否则万一有人背后进谗言必受身累,希望你好好考虑。”李渊犹豫未决,不久便因为骏马的事情丢了官。

过了不久,窦氏死于涿郡,年纪45岁。李渊追思窦氏的话,才考虑了一条自安之计,找了些鹰犬以进献给隋炀帝,因此而擢拜为将军。他流泪对儿子们说:“我早听你们母亲的话,居此官已经很久了。”

窦氏前后生下了四男一女,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因为她死得早,开始的时候葬在寿安陵,李渊死后葬献陵,尊封窦氏为太穆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627年-649年在位,李渊次子,性格果敢倔强。杀太子李建成后,逼高祖禅位,在位23年,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他视民如子,不分华夷,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之君。

开创了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晚年患痢疾而死,终年51岁,死后葬于昭陵(今陕西醴皋县东北50里九峻山)。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

李世民杀弟夺妻之谜

武德九年,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成为太子,即帝位。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扩大与西域的交际,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吐蕃王松赞干布。

齐王李元吉的妃子杨氏,是长安教坊的一个舞妓,她冰雪聪明,眼眸顾盼间摇人心旌。且知书识字,能吟诗作赋,后被李元吉收为妃子,十分受宠。杨氏生得体态风流,性情柔媚,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在唐室王妃中最为美艳。杨妃的美貌,令任何铁石心肠的人见了也要动心,纵是李世民也不例外。

唐高祖李渊的元配窦皇后生有四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李建成为太子,但李世民觊觎帝位,且在灭隋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实力。

李元吉在这场勾心斗角的权力争夺中站在了李建成这一边。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年仅24岁的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射死。玄武门之变三天以后,唐高祖李渊宣布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处理国家一切政务。

杨妃平时与秦王李世民妃长孙氏交情莫逆。李元吉身亡家破,杨妃正花样年华,只落得孤帷寂寞,举目无亲,长孙氏念及旧情,常邀她过来叙旧,好言劝慰。

一天,正当杨妃与长孙氏坐谈,忽然李世民进来,杨妃起座相迎,待李世民坐定,她屈膝下跪,对着李世民请求把她处死,反弄得李世民不知怎么办好。长孙氏慌忙劝解,杨妃娇啼婉转,楚楚可怜,其实这不过是杨氏献媚的手段。李世民那样一个绝世英雄,也不禁情肠凄楚。况且她淡妆浅抹,秀色可餐,那种哀艳态度,真是笔墨难述万一,令人魂销魄荡。李世民离开了座,连称请起。长孙氏忙来搀扶,好不容易才把杨妃挽起,杨妃还是哭个不停。李世民说:“王妃不要过悲!齐王谋乱,与王妃没有关系。我在世一日,总会休戚与共,不要过虑!若嫌在齐王府寂寞,不如徙居我这里,好在你姊妹两人,一向没有嫌隙,彼此相安度日,我也免得担忧了。”

杨妃本是个随高逐低的人物,当然唯命是从,当天便迁居过来。李世民早已看上这娇娇滴滴、袅袅婷婷的弟媳,特地收拾了一间干净的内室,凡室中一切布置,都是李世民亲手安排布置,又让心腹侍女数人作为杨妃室中的服役。遇到春秋佳节,李世民每赏赐妃嫔花粉珍宝,也照样赏赐杨妃一份。元宵那一天,日本国遣使朝贡,贡品里面有鲛绡宫帐两顶,是南海中鲛鱼吐的丝织成的,薄得和蛛网一般,拿在手中像空气,挂在床上,里外明彻。李世民收入后宫,一顶赐予长孙氏,一顶却赐予杨妃。从来宫中赏赐,没有人敢与长孙氏相同的。女人家最容易被这些打动,杨妃不禁暗自心喜。李世民平日无事,便往她室中叙谈,渐渐地开始不避嫌疑,最后到耳鬓厮磨,两情人彀。

李世民偶然有一天不来,杨妃心中便好似丢了什么似的,饮食无味,魂梦不安。一待到听得外边有脚步声,杨妃便不觉柳眉轻舒,桃腮凝笑。

一天深夜,夜昼将半,杨妃已经就寝入睡,忽然侍女进来说:“太子到了。”杨妃慌忙穿衣起床,略整衣裳,便出去相迎。

李世民进来,与杨妃行过了礼,杨妃问:“殿下为何深夜到此?”

李世民说:“父皇召我侍宴,多饮了几杯酒,说上内禅的事,至此才得脱身,因此来得过迟了。”

杨妃立即跪下称贺,李世民趁着酒意,竟用手搀起杨妃的柔荑:“我还尚未受禅,怎好受贺?”

杨妃轻轻推开李世民的手,才半嗔半喜地站起来。

这时正值仲秋,皓月当空,月光的清辉洒进来,室内银烛高烧,人影约约绰绰。李世民在灯月下定睛瞧着杨妃,见她云鬟半卷,星眼微扬,穿一套缟素罗裳,不妆不束,却更显出明媚如玉。杨妃见李世民注着双瞳,也不禁莞尔一笑。

李世民转顾明月道:“中秋将至,想嫦娥在广寒宫,应亦望团圆。”杨妃凄然说:“不料天上也有残缺。”李世民微笑:“我今夜踏月而来,王妃可否与我一起赏月?”

杨妃尚未来得及回答,侍女已在一边凑趣说:“厨下尚有酒肴,搬了出来,就可赏月了。”那时西轩早启,晚宴初陈,李世民邀杨妃入席,真所谓:“酒为色媒,色为酒媒。”杨妃入席时,还有三分腼腆,及至酒过数巡,渐把羞涩撇在脑后,抬头看着风流倜傥的储君,英姿洒落,眉宇清扬,再回忆那齐王元吉,与李世民生本同胞,偏长得一俊一丑,大不相同,想到这里,杨妃禁不住意马心猿,竟把平生的七情六欲,一齐堆集拢来。李世民几次温存,她也不见不闻,仿佛痴了一般,惹得席旁侍女都吃吃地暗笑,杨妃方才回过神来,不由得两颊愈红。

李世民说:“夜已很深了,再喝一杯便撤席罢。”于是各斟一满杯,彼此一饮而尽,以做两人的交杯酒。侍女撤去残肴,单剩两人在床帏里成就了好事。

隔了数日,唐高祖禅位于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太宗册长孙氏为皇后,杨妃被纳为妃嫔,日加宠眷。太宗嬖宠杨妃,便也捎带着为死去的李元吉加封,追封为海陵郡王。后来长孙皇后去世,太宗欲把杨妃升入正宫,魏征再三争论,说陛下须为万世家法,万不可使失节妇人母仪天下,太宗只好死了这条心。

至于杨妃最终的结局历史没有记载,大约不外是两种:老死窗牖间,或者像武媚一样出家为尼。

唐太宗篡改国史之谜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君主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是唐代难得的治国之君。在其统治期间,唐太宗知人善任,察纳雅言,执法慎刑,重农恤民,使国家形成了历史上人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局面。他的雄才伟略、勤于政事甚为后人称道。但即使是这样一位旷世圣人,他的一生仍是有很多瑕疵的,“玄武门兵变”内情历来让人生疑,而他后来的修改国史也为后人议论不休。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修改国史呢?对此,史学家们有不同的说法。《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隋唐卷》是这么写官修正史的——设史馆修前朝史制度的确立是在唐初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期。贞观君臣为唐皇朝的“长治久安”,十分注意“以古为镜”,总结历史成败的经验教训,尤其注重隋亡的教训。鉴于武德年间尚未修成前朝著史,唐太宗深感改组旧史馆、建立一套新制度的必要。

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下令在中书省特置秘书内省专门负责修撰前五代史。同年闰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将史馆移入禁中,设于门下内省北面,由宰相监修。

从此以后,原著作局不再具有修史职责,史馆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的一个常设机构,专门负责修撰当朝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