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好关系学,事半功倍效
15395200000036

第36章 人际资源要用心经营(6)

客观地讲,大多数创业者拿出个千儿八百的也许并不费劲,但拿几万几十万去搞一点事业,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个创业者如果真是一文没有,要想起家也不大可能。做任何生意、办任何实业都必须有最基本的本钱,因此,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仍处于白手创业的朋友来说,需办的头一件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去筹集创业时所需的起码的资金。当然筹资的方法很多,但我还是奉劝你,大胆借贷是筹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敢于借贷、善于用贷、巧于用贷、会用别人的钱发财的创业者才是高明的经营者。不要沉湎于“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小本经营的心理状态中。

向银行借贷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银行的钱也不是随便往外贷的。

为了在银行取得贷款,可以做也应当做很多事情。有些人是由于心血来潮才去银行,目的不外乎去碰碰运气,试试是否能从银行贷到款,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可取的。在去银行之前,你首先应认真考虑你对贷款金额和条款的要求,然后你才可以为日后的成功做些脚踏实地的工作,争取到银行的贷款。

第一,要同银行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

对公司来说,最美好的情况就是:已经同某一银行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银行常常会特别优待自己的老客户,因此,老板一定要搞好并维持同银行的关系,扩大银行协助自己业务活动方面的作用,并结交在那家银行工作的人员,就商业问题向他们求教。银行除了能提供资金上的援助外,还可以给你出些主意。他们有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很容易得到全面的统计资料,而这些资料可以引导公司的发展方向。银行都愿意向老客户提供信息,因为这是尤为受欢迎的服务项目。

第二,与熟悉贷款业务的朋友一起去银行。

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假如能劝服熟悉贷款业务的朋友陪你一起去,就一定不要放弃这个机遇。银行中的员工很喜欢用专业术语与人谈话,或者使用一般门外汉不精通的行话,这时,通晓银行术语的朋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你无须因为听不懂而局促不安,你的朋友会代你回答一些较困难的问题,并向你解释其中的含义。

第三,要提前办理申请手续。

小本经营者极少能很快得到商业贷款,这是因为银行通常要做信用调查,并且认真研究整个贷款计划。假如无法接受较长时间的审核程序,那么获得贷款的机会就会付诸东流。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计划才行。

第四,进行自我宣传。

在向银行提出贷款计划之前,首先应该声明情况。银行一旦认为你和你的公司值得信赖,那么具体的谈判也就简单了。要竭尽全力说服贷款银行相信你所经营的公司是在良好地运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还可以把样品、照片、顾客对产品需要的文字介绍、权威人士的推荐信以及有助于获得贷款的任何资料带到银行去。

第五,申请贷款的数额要超过自己的实际需要。

银行都是比较保守的,特别是涉及资金有限的客户,不管申请多少数目的贷款,他们决定发放时,打点折扣都是很有可能的。如果预算表明,为了业务发展顺利,你需要某一数量的贷款,那么在申请时至少要比这一数目多填写30%的金额,才不至于失去预算。

第六,不要低声下气。

由于某些原因,一些经验不足的申请人通常把银行当作施主或恩人,因此把申请多少和寻找施舍同等看待。要知道,银行借钱给你时并不是想要帮你忙,而是要同你做生意。你是贷款客户,借了钱是要付利息的。如果说帮忙的话,由于你的贷款增加了银行的业务,实际上就等于你帮了这家银行。因此,你在同银行员工打交道时,应当把他当作是需要你帮忙的生意人,而不是让自己显得是乞求他施恩的商业生手。

第七,不要隐瞒重要的事实。

银行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希望获得的内容。比如银行问你申请贷款是不是曾经遭到过拒绝,如果确实遭到过拒绝,万不可以为否认事实就可以保住面子了。只要你申请了贷款,不管你是否被接纳,申请书都会被保留下来,如果需要的话,检索是不会太困难的。

你可以表现得诚实坦率,向银行提供他们从别处也都可以了解到的信息,这样,你就在他们心目中建立了诚实可靠的形象。

第八,要有一个周密精细的发展计划。

你要制定一份十分精细的业务发展规划,随时准备提交给银行审查,但大多数小本经营者却不能做到这一点。随同贷款申请一起提交的业务计划应包括公司特点、业务范围、固定资产及存货一览表、个人简历、公司运营情况、预计的资产负债表及经营报告(包括预计的现金流动及工资支出情况)、销售计划等等。

准备以上内容应当在称职的会计的帮助下进行,因为会计在公司运作方面掌握着不少可供研究的统计资料,并能为我们的预想提出比较现实的分析。为银行提供一份有职业水平的计划,也就意味着为银行考虑贷款申请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你最终留给银行的印象是:有责任感,值得信任,不必承担太大风险。这样,得到贷款的机会就大大加强了。

总之,生意人要把银行作为自己所有人际资源中的重中之重,生意做得越大,对银行的依赖也就越大。掌握了利用银行这个资源的借力术,就可以在商海呼风唤雨、所向无敌了。

朋友要互助

当你做生意遇到困难的时候,放眼四顾,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与你关系最密切的那几个朋友。借朋友之力是生活中、生意上最常用到的自救方式。

俗话说: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桥。一个涉入社会生活的人,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就算我们浑身都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铆钉,何况我们大多烂泥一团,没有多少真材料。不过,“他人”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有些不着边际,而且这些“他人”大多都是你的陌路人、不太熟悉的人、关系很一般的人,他们大多都不能实际地帮助你,具体地帮助你。“他人”中只有一种人能够实际地帮助你,具体地帮助你,那就是——朋友。这些贴近你的亲朋好友,总是给你各种各样的帮助。你遇有危难紧急总是他们帮你排忧解难,渡过危机。或者当你吉星高照时,也是他们为你抬轿唱喏。这是一个特定的圈子,圈子虽小,作用却难以估测。

商界金言曰:“一流人才最注重人缘。”又说:“擦肩而过也有前世姻缘。”因此商界中最重交友之道。

确实,朋友之力很重要。生意人在世间上的一举一动,所接触的大人物或小人物都很可能变成日后成败的因素。而世间密密麻麻地结着人缘的网,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的网眼之中,攀附着网丝可以和许多人结交朋友。如果能和这么多人建立朋友关系,使他们能够在事业上帮助你、支持你、配合你,相信你的生意一定非常成功。

因此,你结的朋友越多、越坚固,等于你有一个无形而巨大的财产。不用说,以此为资本,不管在买卖上或金融上都将为你开拓一条康庄大道。

就社会和自然状况来看,孤单的斗不赢集体的。一个人在社会中,如果没有朋友,没有他人的帮助,他的境况会十分糟糕。普通人如此,一个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更是如此。如果失去了他人的帮助,不能利用他人之力,任何事业都无从谈起。

借朋友之力,是让自己能够高居人上的好方式。黄巾乱世之中,刘关张邂逅相逢,桃园结义,成就了千古美名,也奠定了西蜀王朝的根基。以后三分天下,西蜀称帝。刘备始为皇帝,关张也成开国元勋,西蜀重臣。回头看看,刘关张结义之时,三人均是下层草民。刘备虽是汉室皇亲,却落得流浪街市,贩席为生;张飞只是一个屠夫、粗人;关羽杀人在逃,无处立身。三人结义后,彼此借重,相得益彰。董卓之乱时,吕布称枭雄。刘关张大战吕布,却只打成平手,可见吕布何等英雄。但吕布匹夫无助,枉自豪勇,最终被曹操所杀。而刘关张却在三国中彼此相仗,日益得势,最终立国树勋。这是借朋友之力的一个典型例子。西汉刘邦,也是一个善借朋友、他人之力者。刘邦出身低微,学无所长,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挥刀舞枪。但刘邦天生豪爽,善用他人,胆识无双。早年穷困不名时,他身无分文,却敢独坐上宾。押送囚徒时,居然敢私违王法,纵囚逃散。以后斩白蛇起义,云集四方豪杰,无论哪种背景的人或敌方的人,最后都为他所有。如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威震天下的悍将英雄,原先都是他的死敌项羽手下的人。至于刘邦身边的谋臣武将,如萧何、曹参、樊哙、张良等,都是他早期小圈子里的人,萧何、曹参、樊哙更是刘邦的家乡故邻,亲戚六眷。他们在刘邦楚汉争战中,劳苦功高,最终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也可以说刘邦利用他们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业。

不仅帝王将相需要借他人之力,就是平民百姓也离不开三朋四友,更何况下海经商的生意人。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都说明要借用朋友之力。来自朋友的帮助最真诚和无私,有的甚至不求回报。唯其如此,向朋友求助时要慎重,朋友之力非必要时不借、非紧急时不借,这样可以保证当你真正需要时一借而成。

借力也要出力

当你急需从别人那里借到力时,如果别人无法或不愿借给你,你的愿望就会落空。因此,借力也要善于找准所借的对象,并且最好把自己的优势和对方的优势相比较,如能互补,则借力不再是单向的和施受式的,而是双向的、互动的。那么,借到自己所需的东西自然水到渠成。

犀牛和犀牛鸟是自然界中合作最好的一对伙伴,它们往往生活在一起。

每当犀牛进完食后,犀牛鸟便不辞劳苦地负责清除犀牛牙缝里的食物残渣,并以此为食。同时,犀牛身上的“清洁”工作也由犀牛鸟负责,许多想在犀牛身上寄居的小虫子都成了犀牛鸟的美味。

犀牛和犀牛鸟各自发挥优势,彼此共存,传为动物王国的佳话。

发生在动物身上的这种“互借”关系很形象地说明了优势互补的借力方法的好处。

有了借力的思路,还要有借力的技巧。技巧之一是找到双方的互补点。瞎子之所以会背瘸子,是因为自己有两条会走路的腿,而对方有一双会看路的眼睛。

柳传志和他的“联想”在发展过程中依靠瞎子背瘸子的借力战术,曾经跨过了两道至关重要的坎儿。也是在跨过了这两道坎儿之后,“联想”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一次是利用自己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做外国品牌的代理,从而通过借用别人的品牌优势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增强了企业实力。

1987年,中国电脑市场只有为数不多的四五种美国品牌电脑以及技术性能相对落后的国产电脑。已经通过解决西文汉化问题而获得巨大发展的联想集团此时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继续进行单一的联想汉卡的推广销售。这显然是一种不思进取的选择,因为汉卡市场毕竟有限。二是以汉卡为龙头,研制开发自己的电脑,以汉卡带动电脑销售。这在当时看虽然是有利可图的选择,但面临着几个问题:企业实力不够,公司当时难以承担开发电脑整机需要的资金投入;对世界电脑技术的发展不熟悉,即便生产出自己的电脑,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因为先天不足而没有大的发展前途;由于“联想”是一家计划外企业,当时的国家政策也难以支持它生产电脑。三是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一种质量、性能和价格比较合适的外国电脑,以汉卡带动电脑销售并使之成为大陆的主导型电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投资少,利于积累资金;第二,便于了解世界电脑的先进技术,积累市场经验;第三,便于建立自己的全国销售网络。最终柳传志选择了第三种方式,并与美国AST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

按柳传志的计划,第一步,通过代理将世界真正优秀的产品引进来;第二步,在适当时候把生产线引进来,实现生产环节本地化;第三步,进一步实现技术转移,大大缩短与代理产品的技术差距,实现相关技术的本地化。最后的事实是,代理业务不但发展了联想自己,也为中国的整个计算机产业作出了贡献。在联想和我国其他计算机企业的奋起直追下,我国计算机应用水平真正实现了与世界同步,并同时促进了我国代理行业的发展。联想是最早将代理制引入中国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通过签订代理协议规范代理商行为的企业。

对“联想”来说,代理业务在其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代理业务,就没有今天的联想电脑和联想激光打印机,就没有出色的“联想”管理经验和成功的渠道管理。

最重要的是,代理让柳传志和“联想”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培养了人才。

另一次是“联想”在香港的发展。

1988年,整个中国都处在高速发展的氛围中,国内经济环境既繁荣又混乱,许多客观情况都限制着民营科技企业向产业化发展。

柳传志已经学会了做贸易,打通了渠道,但他并没有满足。他在细致的国内外市场调查之后,毅然制定了进军海外、以国际化带动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他要自己进行生产。“因为我们是计算所的人,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做。但当时是计划经济,联想很小,国家不可能给我们生产批文,我们怎么说都没有用,因为潜在的能力没有人相信。我们决定到海外试试,海外没有计划管着你。就这样,我们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做一步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