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好关系学,事半功倍效
15395200000028

第28章 关系创造财富(7)

俗语说:驴粪蛋还有发烧的日子,更何况人乎。再说了,没钱不要紧,借得有,借不得没,切不可“财高语壮,势大欺人”。人生谁知道谁有哪一天?所以“休倚时来势,提防运去时”,要“为君子当权积福”,切莫“小人仗势欺人”。另外也要记住这一点,不要以为是亲戚,说话就不管不顾,要知道“亲不亲,线上分。”这个线,可以是利益的线,也可以是感情的线,因为人生在世,不是单依靠亲戚就可以生存的。

一个人没落失势时,易遭人漠视,原来交往密切的人往往都离他而去,如果你此时伸出援助之手,与之交往,他就会心存感激,铭记一辈子。一旦他日后否极泰来、官运亨通,他第一个记起来的就是你,这时的他便是你现实的贵人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下属犯了过错时,只要不涉及非常重大的原则性问题,该放过的还得放过,这种招揽人心的办法正是让下属死心塌地跟着你的最佳机会,也是让下属成为你日后贵人的最佳机会。

一般用人者,都希望手下之人有功,不愿其有过,也不容其有过。然而善于用人者,却能利用手下人的过错,使之成为属下死心塌地跟随自己的一个机会,这种“驾驭”手下的能力是成大事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心计”。

春秋战国时,有一次楚庄王举行宴会,招待他的一批得力臣下。他让自己一位心爱的美女为众人斟酒,以助酒兴。夜幕初降时,众人已有几分醉意,这时,一阵风吹灭了烛火。黑暗中,有人借着酒意,趁机拉住斟酒美女的衣袖,但被此美女挣脱了。美女机灵,顺手拉断了那人的帽缨握于手中。

烛火点燃之前,美女来到楚庄王座前一阵撒娇、咬耳朵,拿出帽缨,非要楚庄王查出此人,严加惩处,为自己出气。

虽然美女是悄声说话,但坐在楚庄王旁边的臣下们已猜出几分,不禁替那位冒失的人捏了一把汗。而那位冒失之人已吓得冷汗淋漓,面如土色,垂头待死。气氛十分紧张,庄王却不动声色,似乎什么事都没发生。

楚庄王大声下令:“今天,有这么多的猛将良臣与我共饮,我觉得十分痛快。咱们继续喝,不醉不罢休。还有,谁不把帽缨扯断,谁就没有痛饮尽欢,我就要罚他!”

所有的臣子们都拉断了自己的帽缨,放胆狂饮,直至东倒西歪才尽兴离去。

不久,在楚国围困郑国的一场重要战事中,一位武士特别勇敢,带头冲入敌阵,交锋五个回合,便杀了五个敌人。他的神勇极大地鼓舞了楚军将士的斗志,大家齐声呐喊,冲向敌军。郑国军队被吓得乱了阵脚,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楚军大获全胜。

之后,楚庄王派人慰劳这位武士,一打听,才知他就是上次宴会上被美女扯断帽缨的人。

试想,如果楚庄王为那次宴会上的小事而责罚那人,那么他也就没有后来在战场上的神勇表现了,楚庄王对部下的一次宽容便收服了这位日后的贵人。怎么能得到人才呢?做上司的人就应该像楚庄王这样,当部下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时,不必大动干戈,最终,你将会得到他的鼎力帮助。

作为上司需要大度,对人不过分严厉,才能使你的下属甘心为你服务。古来仨人智者,都深明此理。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建立事业的过程中,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犹如林中百鸟可居。

上司人在高处,往往是人们注意的目标,下属多把目光投向你,你的一举一动均受到他们的注意。是否宽容地对待他人,他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他们对你的言行举止都是很挑剔的,稍有不慎,别人就会抓住你的把柄。所以,宽以待人,也是深得人心,搞好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齐国田婴门下,有个食客叫齐貌辨,他生活不拘细节,我行我素,常常犯些小毛病,弄得别人很不愉快,不招人喜爱。门客中有个士尉劝田婴不要与这样的人交往,田婴不听,那名士尉便辞别田婴另投他处去了。为这事,门客们愤愤不平,田婴却不以为然。田婴的儿子孟尝君私下劝父亲说:“齐貌辨实在讨厌,你不赶他走,却让士尉走了,大家都对此事议论不休。”

田婴一听,大发雷霆,吼道:“我真想宰了你们。我看我们家里没有谁比得上齐貌辨。”这一吼,孟尝君和门客们再也不敢吱声了。而田婴对齐貌辨更加客气了,吃住用全是上等的,并派长子供养他,给他以特别的款待。

不久,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宣王担心田婴权势太重,威胁自己,田婴不得已离开国都,其他的门客见他没了权势,离他而去,只有齐貌辨与他一起回到他的封地薛。回去没多久,齐貌辨要求去说服宣王,田婴担心他的安全,劝其不要去,齐貌辨对劝阻他的田婴说:“我本来就没想要活着回来,您就让我去吧!”后来宣王听了齐貌辨巧妙的劝言之后,亲自到都城外迎接田婴,并马上任命田婴为相国。

用人,各有各的标准,有的严格,有的宽松。而一个人犯了错误被宽容总是心存感激的,这是人之常情,用人者要善于利用这一点。要知道你一时的宽容就能赢得部下不惜一切代价效忠于你。齐国相国田婴正是由于他对下属齐貌辨的宽容和信任,才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作为上司来说前面的路途并非是一帆风顺,总会或多或少有些不顺利,谁也不能保证一辈子做官不下台,如果像田婴那样,宽容对待下属,岂不是为自己以后多留了一条生路吗?

身处高处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却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在批评他人的时候,容易忽视自身缺点,而严厉地指责他人的过错。这样做,一旦超出了别人所能忍受的范围,会引起别人的厌恶与反感,丧失说服力。所以要给他人留面子,要多体贴他人,不要过多指责别人的过失,不去攻击别人的私事,更不要去揭别人的旧疮疤。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的宰相,在各国声望都很高。他家中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小妾私通,有人暗自将情况报告给了孟尝君,说:“身为人家的食客,暗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实在是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声:“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时间又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我心里十分不安。现在,卫国国君和我私交非常好,不如让我替你准备车马银两,你自己到卫国去做官吧。”

于是,这位食客来到了卫国,受到卫君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十分紧张。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对卫君说:“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较臣无能,将臣推荐给卫国。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之间绝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去攻打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陛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宁愿死在大王面前。”

卫君听后,佩服他的仁义,于是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实在是善治政事,竟然使齐国转危为安。”

正是孟尝君以他宽容的胸襟,没有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善于体谅别人,所以他收服了人心,而最后使齐国转危为安,避免了战乱,两国相安。

能够宽容地对待下属的人,必能得到下属的衷心拥护。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过:“君子贤而能容罪,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揭示的是一个做人的道理,更是用人的道理。

孔子也曾说过:“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无法达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困扰,关键还是要宽以待人。宽以待人更易使你得到贵人的相助,以上的几个典故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不要试图堵住下属的嘴

一个听得进意见的领导,才能真正地将企业做大。让下属发表自己的意见,既是对下属的一种尊重,也是从下属中挖掘有责任心的贵人的一种方法。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一生为人坦诚直率,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而他也希望自己的员工同样能做到坦诚自信、绝不盲从他人,以此让自己的公司具有一种自由豁达的风气。在松下的大力提倡下,松下公司形成了自主自由敢于发表自我意见的传统。

松下公司的优秀传统是包括多方面的,首先是不唯命是从。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因为松下公司员工必须遵守依据公司经营理念制定的纪律要求,其虽然苛刻但却必要,因此丝毫也不能让步。但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判断力、提出意见,而不是采取消极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态度。松下说:“员工不应该因为上级命令了,或希望大家如何做,就盲目附和,唯命是从。”松下幸之助认为,下属或员工如果是这样做了,就会使公司的经营失去弹性。

松下幸之助允许员工当面发表不同意见与不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有一位候补员工向松下发表过不满。那时的松下电器员工分一、二、三等和候补四级。这位候补员工迟迟未获升迁,就直截了当地对松下说:“我已经在公司服务很久,自认为对公司有了足够的贡献,早已具备了做三等员工的资格。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接到升级令。是不是我的努力还不够?如果真是如此,我倒愿意多接受一些指导。其实,恐怕是公司忘了我的升级了吧?”松下对此很重视,责成人事部门查处,还真办了升级手续。接着,除了立即发布升级令外,松下明确表示,非常赞赏这种坦白的请求。松下鼓励大家把不满表达出来,而不是闷在心里。如此就不会增加自己的内心痛苦,对公司也是很有好处的。

据说,有一个员工被批发商狠狠骂了一顿,说松下的电器质量不过关:“不如去开烤白薯店,别再制造电器了。”员工如实地向松下报告了。随后,松下亲自拜访了这位批发商,表示歉意。批发商因为一时的怒气而发了一通牢骚,不想引得社长亲自拜访,非常不好意思。自此以后,松下公司与这家批发商的关系密切多了。

松下允许下属员工越级提意见或指出纰漏。他认为那种逐级申诉的成规是不必遵行的,即使最普通的员工,也可以向最高级的部长、社长包括他本人反映问题,表明主张。由此,他提醒那些居于领导地位的干部,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应有欢迎的姿态和支持的行动。

不管是哪种自由宽松的举措,只要是为了公司的发展,为了员工和社会的福利都应该实行。松下认为,公司既然是大家的共同经营体,就应该由大家来共同经营,只有让下属毫不保留地发表意见,才能充分地赢得下属拥戴,获得事业的成功。

忠言逆耳利于行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敢对你说真话的下属,便是你生命中的真正贵人,值得好好珍惜。

逆耳的语言是很难听的,但偏偏逆耳之言是治病良药,能够为自己带来很多好处。中国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因为能听进逆耳之言而成为一代名君的,他的谏臣魏征也因为敢于纳谏而名垂青史。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不久后,就提升他的大臣魏征为谏议大夫,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了魏征的名声,魏征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征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它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它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听还是不听。唐太宗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皇帝了。

魏征就是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做谏官的,他劝谏的内容从长治久安的军国大计,直到皇帝个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许多方面,对唐太宗及唐朝贞观年间的政治,可以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使用人才方面,魏征主张在不同的时期要对德才有所取舍。他对唐太宗说:“在天下未定之时,用人的标准是重视才能,不过多地考虑他的品德操行。天下平安以后,则非德才兼备不可用。”在魏征的影响下,唐太宗“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一次,他还主动地对魏征说:“选择任用官吏,是不能轻率马虎的。用一个君子,那么君子就会纷纷而来,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也就会钻营投奔而来。”

尤其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紧紧跟踪唐太宗,经常犯颜直谏,不让他大兴土木。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唐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