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认为司马懿确实老病无用了,就站起身来,对司马懿告辞说:“太傅多保重,您的身体会好起来的,以后有机会进京,我会再来拜望您的。”说完就离开了太傅府。
李胜刚出府门,司马懿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手捋胡须,看着司马昭,父子两人相视而笑。
李胜出了太傅府,直奔曹爽的府中,见到曹爽,高兴地说:“司马懿人虽活着,却只有一息尚存,已经老病衰竭,离死不远了,不值得您忧虑了。”
曹爽听了,心中大喜,当即把李胜留在府中,饮酒庆祝。从此以后,曹爽根本就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更加独断专行。
春天到了,按照惯例,曹魏皇帝宗族要去祭扫高平陵。曹芳起驾,曹爽,曹羲等兄弟全部随驾同行,一行人耀武扬威,浩浩荡荡开出了洛阳城。
等曹爽他们出城不久,司马懿就精神抖擞地带领着司马昭、司马师披挂上马,率领着精锐士兵占领了洛阳各城门与皇宫,把洛阳城四门紧闭,不准人随便出入。然后假传皇太后的诏令,废曹爽为平民,并派人把诏令送到皇帝曹芳那里。
司马懿握有重兵,曹爽又设防备,所以只能坐以待毙。司马懿下令把曹爽兄弟及其亲信桓范、何晏等人抓起来砍了头,并灭掉了三族。类似的例子还有燕王朱棣夺位之前的装疯,他年轻的侄子建文帝哪玩得过老谋深算的叔叔呢,不久就被朱棣的大军打败,不知所终。
翘起尾巴做人
取得点成绩,便不可一世,这样多是“心眼”小的人得志的表现。“心眼”小的人得志便猖狂,那也不见得,枪打出头的鸟,猖狂就得挨打,还是做一只翘起尾巴的鸟安全。
人生大致有两个状态难以把握,一个是失败甚至是惨败的时候,一个是成功得有一点儿张扬的时候。前一种好理解,其实,后一种尤为重要。因为这种“大意”很可能让你转胜为败。所以,任何人都需要夹紧尾巴,这似乎已经承认了某种恶劣的人性,但是,很难有其他的办法让全世界的人都有尊重别人自由的理念。你碰上苏东坡,弄那么一套“茶,上茶,上好茶”的过程,大概就有点傻帽了。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样标榜自己,充其量都是个普通人,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过去的奋斗,这里面夹杂着别人的不少心血。因此,名人的尾巴夹得很紧,他们和别人的差距不在于他是一个名人,而在于他们知道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得活自己的,更要尊重别人的。无论怎么样,都不能招人烦,动不动就跟人家吆五喝六的,谁有功夫搭理你呀。学会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魅力,内容千变万变,形式却是经久不变的时尚。
始终觉得翘起尾巴是一种道德选择,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你的清醒,还代表着你对以往朋友帮助的感谢。如果你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必然把尾巴树得高高的,殊不知,一部人类史,正是人在道德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前进上升的历史。抑制不良的欲望,就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赶走狂妄的情绪。正如《菜根谭》所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因为“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趾高气扬的人要获得人生的增长点,就应该向一切尊重人类生命的道德力量鞠躬,包括面对年轻人,不要担心自己表现出愚蠢的样子,人应该全面地发展,就得质朴谨慎求实。按照常理来说,鞠躬的时候是不应该露尾巴的,因为那样会露出不该暴露的部位,如同是公园里的猴子,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时刻都应该注意到自己尾巴的位置,要不然,想瞻前顾后也找不着方位。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尾巴决不是旗帜。我们衡量一个人有多么成功,从来不看它的尾巴有多么高,要看的是他脚踏实地的能量。而且,以另一个角度考虑,他只要投入,就很难有露尾巴的时间,露尾巴是闲人的专利,因为他们“无事”,所以总想表露自我,从而生出些“非”来。而奋斗者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更上一层楼,坐在冷板凳上不知疲倦的他们没把屁股露出来,所以,他们一直受到别人的尊重。
开场演黑脸,收场扮红脸
做人要有一股子脾气,做事更要有一股子硬气。狭路相逢,“硬”者胜。
人际交往中,最忌生气发火,动怒泄愤。尤其是在长辈面前,小辈们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语,切切不可失晚辈之礼。但有时会遇到某些或有恃无恐或刁蛮耍横的倚老卖老之人,一味地回避退让忍辱负重,反而会使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而得寸进尺。
1963年,因父亲遗产问题,曾宪梓在远在泰国的哥哥曾宪概的多次催促下,动身来到了泰国。曾宪梓的叔父曾桃发闻之以为曾宪梓定是与其哥哥联手来对付他。于是便有了这么一个场面:
一天早上,三个笑容可掬的客家长辈来到了曾宪梓的小店铺里,执意要请曾宪梓去“喝喝茶、吃吃饭”。曾宪梓客气了一番后随他们来到了曾桃发的公司里。待所有人严肃就位以后,叔父们便一改初始亲切温和之相,对曾宪梓纷纷大加指责:“你看你,像什么话,一点道理也不懂。来了泰国这么久,也不来拜见叔父、叔母。你这算什么?真没规矩!”
其实,曾宪梓来泰国的当天便执晚辈之礼拜见了叔父叔母。因此,叔公们的劈面训斥令曾宪梓一头雾水。叔公们见曾宪梓无言以对,认为其真的是那么大逆不道,毫不留情地把曾宪梓骂个“狗血淋头”。原本极富自尊心且血气方刚的曾宪梓终于忍耐不住,作了黑脸的莽汉,大发雷霆:“你们简直是太不像话了!我本来应该尊重你们,因为你们是叔公,但是从你们这番血口喷人的话里,从你们玩弄的这些骗人的把戏里,你们就再也不配得到我的尊重。”曾宪梓指着刚好从他们面前走过的一个小孩说道,“我这个人,对于讲道理的人,从来都是尊重的。就是这样的小孩子,知道做人应该讲道理,应该明白事理,我也会很尊重他。但对于像你们这样的老前辈,一点道理都不懂,只会嫌贫爱富,昧着良心拍有钱人的马屁,你们这样做,令我更加瞧不起你们,我也有理由不尊重你们!”
曾宪梓一番理正辞严的刚言相向,令原本气势汹汹的叔公们顿时气萎势缩,百口莫辩。但是,倘任其怒火信马由缰,刚言怒语如决堤洪水一泄不收,便有可能使原本已有的胜势转瞬即逝。于是,曾宪梓又有一番有理有据的摆事实,讲道理,扮起了红脸好人,不失时机地给叔公找台阶,进入了收场的好戏。“叔父只有凭着自己的劳动,凭着自己的智慧,才能一点一滴地建立了像今天这样庞大的事业。现在叔父有钱有势,那不过是叔父的能耐,叔父的本事,我只会从心里感到佩服。叔父现在大可不必为了这些财产的事情绞尽脑汁,你是我叔父,你有话跟我说,喊一个小孩把我叫来就可以了。”
曾宪梓这番赞美,既充分肯定了叔父于商场中之本事,又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对叔父的佩服之意。言不巧语不媚,不坏刚直不阿之节,不涉阿谀奉承之嫌,从而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令叔父叔母激动得喃喃而语:“好侄子,好侄子!”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已化为乌有。
曾宪梓在人际交往、家庭纠纷中所表现的人情操纵自如,红黑脸相间恰当的深厚功夫,表明了他在商场中的出色作为绝非等闲得来,而是名副其实。
看来在人际交往中也要玩点“心眼”,适当的发发脾气不是不可以的,但一定要记住发脾气要适度,而且要掌握技巧。
为人处事要软硬兼施
做人做事,要学会软硬兼施,这才是有“心眼”的人的处世哲学。软与硬,作为一种策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结合都不可偏颇。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应当和颜悦色,与人为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大家还是和和气气的相处。当然,工作生活中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但矛盾只要不是很尖锐,更多的还是相安无事。所谓凡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都是人们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温和态度和常用退让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时候温和的手段都灵验,社会上有的人就是欺软怕硬,得寸进尺,把妥协退让当成软弱可欺。你越是好言相劝,苦口婆心地讲道理,他越是不依不饶。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采取强硬的态度和手段了。
《水浒传》中大相国寺菜地中的一群泼皮无赖就属于这样一种人。他们整天偷鸡摸狗,不务正业,以到大相国寺的菜地中偷菜为生,还欺负寺中的和尚。鲁智深知道后,原本还想好好给他们讲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可是他们欺负鲁智深是新来的,又不了解他的底细,想一来就给他一个下马威。结果一群人被鲁智深打入了粪坑,吃了大亏,最后终于服了软。如果鲁智深还是像以前那些管理菜园的和尚一样,没有一些拳脚手段,把这帮人打得服服帖帖,最后那就只能自己吃亏。
在人的交往活动中,软与硬的两手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亏。为人不能太软,那样会给人以废物点心的感觉,都觉得你好欺负,于是就自然而然地会经常受到别人举止、言语、态度的戏弄与伤害。由于人性中有着天然的缺陷,人们总多少有点欺善怕恶的毛病。因此,人可以温和,但不可以软弱。
然而我们也不能走到事物的反面,不可以总是态度强硬,好勇斗狠。一个人太强硬,必然使人觉得他头角峥嵘,浑身是刺。这种强硬积累到一定限度,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以至于弄得千夫所指,触犯众怒,到时候谁也救不了你。
在平时人们更多的还是要软硬兼施,因为生活是复杂的,人们的心情是多变的,在不同的事情上,人们会采用不同的态度和策略。所以,我们还要表现得灵活一点,针对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变,采用多样的方法。涉世不深、初人社会的人,或者过分软弱、过分善良,或者是态度固执、目空一切,因此更有必要了解软硬兼施的效用,心理上有点软硬两手交替使用的谋略与机变。
甚至在爱情上,对自己钟爱的人,也要表现得灵活、果断、态度鲜明,而在男女双方,男子有更须具备这种心理的自觉。夫妻之间,闹矛盾了,翻脸了,总要有一方主动道歉,抚慰对方,这是软的。但如果是重大原则问题,感情危机,则必须坚持原则,据理力争,舍得批评自己从心底爱着的人,并且不可让步,这是硬的一手。严格地说,只有经历风雨考验的爱情才是真实的。
在事业上,软硬兼施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荆州就充分运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而且运用得非常高明。诸葛亮是运用武力占据了荆州,但是他非要和东吴说是暂借荆州,这就是软的一手,用这一招给东吴以幻想,让他们以为还能够通过和平手段取得荆州,所以难以下决心和刘备、诸葛亮动武。可是当东吴催讨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又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赖着不还,另一方面又威胁动武,把东吴弄得打不是,不打也不是。运用这一手,诸葛亮达到了长期霸占荆州的战略目的。
所以,软与硬,作为一种策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场合,不可偏颇。从理论上讲,软,体现友善、涵养、通情达理;硬,则显示尊严、原则和力量。还要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只要运用得当,还是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美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的。
适可而止留下余地
遇事穷追不舍,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聪明人——有“心眼”的人都会适当考虑别人的想法,留下回旋的余地。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话做事总是不会给人留下余地,搞得对方经常尴尬。其实想想如果你自己处在这种状况会怎样。很显然,人一旦处于这种窘境,则不仅仅是气别人,也气自己,气自己无能、无力,甚至会怀疑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萌生很强烈的人生挫折感和失落感。那么,有过这种体验和经历的人就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一想,一旦自己通过努力证明自己比对方强,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那么就应当适可而止,别再以牙还牙,以毒报毒,把对方完全置于屈辱的地位,不然只会使对方蒙受如自己当初一样的打击与屈辱,从而为自己制造一个仇敌。
冤家宜解不宜结,问题解决了就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对方记了你的仇,将来还会给你气受。
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求人的时候,如果受了气。
你放开眼界,把立足点放在解决对策上而不是斗气上。
和人家斗气,一来未必能够斗得过,二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补益,因此换一种视角,换一套思路,另辟途径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一旦问题解决了,你受气的根源也自然消失了,这时候你还不解气,还让那些本来已经很尴尬的部门工作人员下不来台,那就太没有“心眼”了。你应当想到,这一次人家阻挠了你,给你气受,也许下次你还要求人家,要是人家记了仇,你就还会有更大的气要受。相反,如果你能够适当给他一个台阶下,他感怀你的宽容大量,下一次办事时也许就能给你帮上大忙。
在人际交往中注意不把事情做绝,甚至可以化敌为友。
每个人受了气后都会产生一种报复心理。于是奋发向上,寻找时机。这是十分不可取的,因为说不定你哪天还会有更大的气受。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有了实力,或是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完全有能力收拾对方时,能够恰当地利用这种优势,以一种大度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对方,求得他的信任与感激,再进一步通过其他方式来增进彼此的感情,那么就不但排除了树敌的可能性,而且多了一个很可信赖的朋友。那就更不容易受气了。对于矛盾的双方而言,这样结局无疑是最为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