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5391500000096

第96章 凡事都要善始善终——初吉,终乱

【原典】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易经·既济》

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易经·未济》

【释义】

《既济》卦:事情取得了成功以后,占卜能获得亨通,利于守持正固;若不慎守成,起初是吉祥,最终也会导致危乱的出现。

《彖传》说:事已成,亨通,说明此时连柔小者也获得亨通。利于守持正固,说明阳刚阴柔均有利于行为端正,居住适当。起初吉祥,说明柔小者也像刚大者一样能持中不偏;最终停止不前,必将导致危乱,说明“事成”之道已经困穷。

《象传》说:水在火上煮成食物,象征事已成;君子要在事成之后思虑可能出现的祸患而预先防备。

《未济》卦象征做事亨通。小狐狸快要渡过河,却打湿了尾巴,看来此行无所利。

《彖辞》说:《未济》卦有亨通之象。因为六五阴爻居于上卦中位,位象相得。但是庸才任重事,必至中途颠仆。好比“小狐过河,打湿尾巴,所行无所利”,没有好结果。不过庸才虽居大位,但能顺从君上,不致为害过深,一切都可补救。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离,离为火;下卦为坎,坎为水。火在水上,水不能克火,是未济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有感于水火错位不能相克,因而用谨慎的态度来辨别事物的性质,审视其前进的方位。

《既济》卦告诉我们稳健守成的道理,它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稳扎稳打,不能盲目的冒进。在这一阶段,六爻皆正,秩序井然,阴阳相济为用,旧的矛盾得到克服,事业发展以至于平稳的推进。无论是面对顺境中平稳的阶段,还是面对逆境中突发的事情,或是事业一帆风顺,进入“既济”阶段后,都要稳健,切忌急躁,以防自己在盲目中遭遇失败。

《未济》卦是六十四卦的最后一卦,包含有揭示《易经》真谛的深意。“未济”就是未穷,未穷则有“生生之义”。这样,《易经》虽只有六十四卦,但最后一卦的“生生之义”使它不仅没有在终点停下来,反而以终点为起点又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的过程。

成功时,要保持一种宁静致远、勇往直前的精神。宁静致远是人类生存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宁静致远的状态中,人才能真正确立自己的位置。求稳是做人者善于谋事的学问之一,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必然也能稳得往自己的心神。

当事情取得成功时,就意味着另一件事情的开始。虽然前途充满了新的希望,但是必须记住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是荆棘丛生,要谨慎走好每一步。

【事典】

故事一:房玄龄善始善终

630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的第四年,房玄龄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权。在他任职期间,可谓至忠至勤,而且成绩卓著,堪称能相。史书上这样称赞他:“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力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在选拔人才方面,房玄龄十分的谨慎。唐太宗曾经说过:“选用官吏是不可掉以轻心的事,用一君子,则许多的君子就会慕名而来;若用一小人,许多的小人也就会钻营而出。”在这一点上,房玄龄对唐太宗极其赞赏。他知人善任,常向太宗推荐适合的人才,委以重任。

太宗的太子李治的府中有一位太子右卫率,名叫李大亮。房玄龄很看重他,说他为人耿直,有西汉忠臣王陵、周勃的气节。不久,李大亮就被任命为房玄龄的副手。房玄龄在用人方面,既不拘一格,又不求全责备,能够扬长避短。但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也宁缺毋滥,绝不做滥竽充数之举。如管理财政申报开支的部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合适的人选,但房玄龄认为这个部门关系到“天下利害”,是“民力所系”的地方,“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他这样做,有时也会招致别人的闲话,评论他在授权方面十分的吝啬。但他始终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对于个人的声誉,从不计较得失。

对于朝廷上的一些琐事,他几乎事无巨细,一概过问。不但定期审查吏治、司治的得失优劣,甚至连武库里的存储数目,他都要一一过问。史书说他“事无巨细,咸当留意”,其认真负责的精神,着实让人感动。

在对李世民的进谏方面,他也做得很突出。虽未能像魏徵那样屡屡犯颜直谏,但也能坦陈己意。其实,魏徵对他也是很佩服的,魏徵曾经说过,在事必躬亲、言无不尽的方面,自己不如房玄龄。一次,唐太宗问周围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开国皇帝,把皇位传给了子孙,多出败乱,其原因何在呢?”房玄龄直言不讳地说:“那都是因为皇上宠爱子孙,而子孙生长在深宫内,自幼享惯富贵,不识人间的情伪,不懂国家的安危,不能磨炼才干的缘故。”

唐太宗虽为明君,但也有过不少荒唐之举,如对高丽发动战争,不仅给高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惨重的损失。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又要起兵侵犯高丽,当时的房玄龄已重病卧床,听到这一消息后,立即上书太宗,并对儿子们说:“如今天下安定,各得其所,唯有东征高丽,定会成为国家的大患。我虽不久人世,但知而不言,也会衔恨入土,死不瞑目的。”太宗览表以后,十分感动地说:“此人危笃至此,尚能忧我国家,实在是难得啊!”

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病危,太宗不断地派人去看望,并抽时间亲去探望,于房玄龄临死前与他握手叙别。房玄龄死后,“太宗对之流涕”,足见君臣间的感情之深。

房玄龄做了近二十年的宰相,其善始善终尤为难得。而他与唐太宗李世民所结下的深厚情谊,也远非普通的君臣之礼所能企及的。

故事二:施瓦伯不轻言满足

施瓦伯是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功的,他曾经做过多位总统的顾问,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的好朋友。他认为无止境的活动,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终结。有一次,有人来问他,一个人赚了很多的钱,这种人是否就已经达到了他的人生目的了呢?他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一个人有达到目的的时候,他便也成不了一个大商人了。有成就的人总是永远前进着的,一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为止。”

老约翰·洛克菲勒说:“如果你想要一直保持成功,就应该朝新的道路上前进,不要因循已有的成功之路。”新闻界的“拿破仑”、《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思克利士爵士说:“我经商并不是为了钱,我已经赚够了钱,远远超过了我的所需。我是为经商而经商,我喜欢做生意,特别是大生意,这是我寻求人生刺激的一种方式。”

思克利士爵士,最初每月只能拿到80元的时候,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之后当他挣到上万时,也不满足,直至成为了亿万富翁,他仍然还不满足。同时,他对于那些自我满足的人,始终很反感。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干出一番事业来,在于日日维新。如果一次的成功之后就只是闲坐默想昔日的成就,平静地走向人生的终点,这实在是错误之极。有大成者是一直要等到他完全的精疲力竭才肯放手的,而不管在此之前他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故事三:王安无力回天

王安电脑公司创办于1955年,坐落在马萨诸塞州,主要生产和销售计算机联网装置和成像设备。公司先前由王氏家族成员管理,后逐渐到依靠专有系统而向接受工业标准过渡的发展时期,而后又转为开发软件和专业销售IBM 计算机。

1956年,IBM 公司以5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王安的专利。1963年王安与他人签订了合同,再一次成功地研制出了半自动排字机,这使公司1964年的销售额超过100万美元。

公司始终遵循王安“填补所需”的原则,于1965年开始经营计算器,并引进革新项目桌面计算器LOCI。随着计算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1967年,公司转为公营,为其业务发展筹集资金。70年代中期,计算器经营业务让与其竞争对手,而转向文字处理机市场。1976年,开发了第一台屏幕显示(电视式)文字处理机。

到1978年,王安电脑公司已成为屏幕显示系统最大制造商。1977年,公司引进VS 微机系列——一条置于现存和未来VS 计算机兼容的生产线。VS 系列获得成功,文字处理机销售额猛增,这些使王安电脑公司的收入由1980年的5.43亿美元增至1985年的24亿美元。

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高峰时期,正是微机时代的萌芽期,王安直到1983年才意识到这一点,于是竭力拉回客户,并提出了几件新产品的构想,但事实上其中许多只是纸上谈兵,公司从此失去信誉,专利系统已不受青睐,市场需求已从微机转向PC 机联网。

1990年,王安死于食道癌,王氏家族仍拥有公司37%多的股权。1991年,是王安电脑公司销售额急剧下降的第3年,在1992财政年度的上半年裁员3500名,1992年8月公司被迫宣布倒闭。暮年的王安日益重视家族亲情,东方文化中的这一传统弊端开始占了上风,他不顾下属的建议,一意孤行,让毫无经商才干又不懂电脑技术的长子接任公司总裁,又让第三子任公司副总经理。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电脑公司创业时的功臣和出类拔萃之辈纷纷离职,另谋高就。王安临终前,也曾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但终乏回天之力。

世上最可怕的危险来自躺在成功的温床上高枕无忧。一个人胜利了就会被成功冲昏头脑,乐而忘忧,这就失去了正道,于是又潜伏了从“既济”向动乱的“未济”再度转化的祸根。

【易经心解】

在事业的发展进入平稳推进阶段后,要防止急躁冒进,稳扎稳打,为下一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事业进入一帆风顺、大功告成的“既济”阶段后,一定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成事固然要善于抓住机遇。但是抓住机遇并不是指不切实际地蛮干,在大胆果断的行为背后必定有着深谋远虑,必定有理智的筹划和安排。做事必须头脑清醒,决不可一时发昏做出不智之举,重要的是还要有防患意识。

每天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想翻身都很难。做事情、想问题,应该立足于可能出现的复杂性上,从坏处着眼,向好的方面努力,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事物总是处在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停滞不前的时候。那就必然由亏而盈,由满而损,反复循环,继续演变,发展于无穷之中。因此在现实中,我们要永远保持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使你真正的做到从一个成功走到另一个成功。

世上没有长盛不衰的时运,也没有始终不顺的逆境,“既济”与“未济”、成功与失败都是互相转化的。面对无情的客观辩证规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的精神,我们追求的正义事业才会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