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5391500000115

第115章 诱惑面前不要以身实验——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原典】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易经·屯》

【释义】

《屯》卦六三爻言:追捕野鹿,如果没有熟悉山林的人作向导,当鹿逃入山林时,机敏的人不如放弃追捕,因为盲目进入山林会有危险发生。

《象辞》说:追捕野鹿时没有向导引路,意在放弃野鹿。懂得放弃之理的人知道深入山林会有危险,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好方法。

《屯》卦六三爻以入林打猎为喻,表明“识时务,知放弃”的道理。它启示人们:在诱惑面前,要保持头脑清醒,学会放弃,有所不为才是有所为,不要因小失大,以身实验。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可以把“鹿”看作人们普遍追逐的对象,如功名、权势、富贵、金钱、美女乃至事业等。这样,“即鹿无虞”,即舍与取、不为与有为的问题对我们就具有较强的启示。

【事典】

故事一:郑板桥因小失大

“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非常善于画竹、兰、石、菊,又写得一手好字。所以当时有很多慕名上门来求他字画的人,其中包括很多富家子弟。不过,郑板桥是个恃才傲物,鄙视权贵的人,常常将一些富豪和达官显贵拒之门外。

有位大富豪新盖了一幢别墅,虽然看起来富丽堂皇,却缺少高雅的气派。于是,他想请郑板桥为他作两幅字画脱去俗气。可是他登门许多次,都被郑板桥推辞了。

一日,郑板桥出去散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曲子典雅异常。于是便循声走去,发现琴声出自一座宅院。宅院的大门呈虚掩状,郑板桥推门而入,眼前的情景令他大为惊讶:庭院内修竹叠翠,奇石林立,竹林内一位老者鹤发童颜,银髻飘逸,正在抚琴。真正是一幅绝妙的画图!

老者看有人来到,立即戛然而止,而郑板桥见自己坏了人家的兴致,有点不好意思,老者却毫不在意,热情地让他入座。两人谈诗论琴,聊得非常投机。当谈兴正浓时,郑板桥突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狗肉香,口水忍不住要流下来。不过一会儿,只见一个仆人捧着一壶酒和一大盆散着香味的狗肉,送到他们面前。郑板桥一见狗肉,连故作推辞的客套话都忘掉了,迫不及待地狂喝猛吃起来。

风扫残云般吃完狗肉,郑板桥这才意识到,自己连人家尊姓大名还不晓得,就糊里糊涂在这里大吃一通。此时酒足饭饱,总不能甩甩袖子就走了吧!于是,他主动提议给老人作几幅字画。

郑板桥画完,询问老者姓名,老者报了一个,郑板桥听后觉得耳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听过,可最后还在落款处题上“敬赠某某某”。看老者满意地笑了,郑板桥也告辞离去。

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郑板桥这几幅字画就被挂在了大富豪别墅里,大富豪还请来很多宾客一同欣赏。宾客们原以为他是花高价购来的,但一看到字画上有他的大名,才相信是郑板桥是特意为他画的。

这个消息传到郑板桥的耳朵里。他便沿着那天散步的路线,想去寻找老者质问究竟,才发现那天去的是一座无人居住的宅院,郑板桥这才意识到,自己贪吃狗肉,竟然落入了他人的圈套……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有的人会以一些小恩小惠来换取更大的利益。而如果你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在原则问题上就不能客观、公正、明智地坚持自己的立场,显得底气不足,错误也随之而来。所以,我们不要随便接受突如其来的好处。

陈毅同志曾说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说明一旦占了人家的便宜,再拒绝起人家的请求来,就不好意思开口了,尤其面临一些以此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所以,就要做到诱惑面前知取舍,不以身实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绝对的清醒头脑,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及时躲开阴谋重重的圈套。

故事二:卓氏舍近求远

卓氏不仅是巴蜀一带著名的富豪,在全国都有点名气。他的祖先为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在那一代,老卓家冶炼的铁器远近闻名。

秦灭赵国后,把各地的富豪都迁到首都咸阳一带,以便加以控制。而赵国一带的富豪却被迁到了蜀地。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时通蜀的道路极不方便,但卓氏夫妇不畏艰险,推着车子,终于来到了西南的蜀地。

蜀地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人口却很稀少。不少迁来的人都希望到离内地稍近的葭萌关一带定居。为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甚至不惜花钱贿赂当地的官吏。卓氏想,既然远道而来,就该在蜀地找个能发挥自己长处的地方。于是主动要求到较远的临邛一带去,他说:“葭萌关土地瘠薄,岷山之下土地才肥沃,到死也不会饥饿。那里的百姓善于纺织,做买卖比较方便。”原来,卓氏心里早就有谱了。蜀地是天府之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铁器非常缺乏。这样,卖铁器才可以赚大钱。

卓氏到临邛一带定居下来,他找到了丰富的铁矿资源,便重操旧业。高炉建起来了,风箱响起来了,他的铁器冶炼、锻造生意越搞越红火,这一带铁器的普及比起内地来要强多了。

他的工场规模,在当时已不算小,拥有800多名家奴。卓氏就这样靠冶炼赚足了钱,可以随时到风光绮丽的原始森林旅游,到天然牧场射猎。这种逍遥的生活,即使是王侯将相也比不上。

这就是卓氏舍近求远的故事,它启示我们:无论是在商场还是在职场,我们为了谋取发展,既要敢于争夺市场,又要善于开辟新的领地。在一个竞争对手集中的地方奋力搏杀,也许可以获取一席之地,但却是不容易的。而如果转换了思路,避开激烈的较量,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故事三:鄂尔泰训弟弟

鄂尔泰是清朝雍正时的云贵总督,后任武英殿大学士。他虽身居高位,但生活俭朴,曾多次告诫自己的家属生活千万不可过于奢侈,否则就会引起灾祸。其中,他训诫弟弟一事为后人所称道。

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与哥哥一起长大,但二人的性格、品质却大不相同。鄂尔泰做官之后,一如既往保持简朴;而鄂尔奇做官之后便开始追求享受。鄂尔泰曾多次告诫弟弟,不可以一时得志而忘乎所以,但鄂尔奇出于对哥哥的尊重,常常左耳进,右耳出,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并不收敛。雍正五年,雍正皇帝提拔鄂尔奇为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兼兵部尚书。谁知鄂尔泰得此喜讯,却深感不安。他深知弟弟虽有才,却不能以国事为重,而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均为掌握兵权之要职,这样的高官之位,很可能会使鄂尔奇更加忘乎所以,这对他的前途是极为不利的。于是,鄂尔泰求见雍正皇帝,请他收回旨意。

雍正皇帝笑着问:“卿虑尔弟反耶?”鄂尔泰答曰:“兵权归一,不可启后世。”雍正帝不以为然,仍坚持己见,其实,他并不了解鄂尔泰的真实想法。果然不出鄂尔泰所料,鄂尔奇升官后生活更加腐化。对此,鄂尔泰有所察觉,也有所耳闻。

一次,鄂尔泰退朝之后,路过鄂尔奇家,想进去了解一下弟弟的生活情况。当他走进弟弟的宅院之后,心中不安起来。这里富丽堂皇,豪华极了。他来到鄂尔奇的书斋,掀开门帘,正要迈进,却“见陈设都丽,宾从豪雄”,于是,鄂尔泰一怒之下,“不入而去”。

鄂尔奇发现哥哥掀帘不入,立即追了出去,“急诣兄问故”。鄂尔泰站在庭院当中,当着众人的面,严厉斥责他说:“汝记我兄弟无屋,居祠堂时耶?今甫得志,而侈陈若此!吾知祸不旋踵矣。”鄂尔奇听后痛哭不已,马上跪在鄂尔泰脚下请求宽恕。看到弟弟有所悔改,鄂尔泰火气才消。

日后,每当鄂尔奇听说哥哥要来,总要先将珍宝收藏起来,才敢与其相见。其实,他并没有真正听进哥哥的告诫,虽然一时骗过了哥哥,但终于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贪赃枉法被治罪。

人活一世,不会“舍”,就无法“取”;无所不为,反而可能无所作为。生活中,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追求,但也应有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对常人来说,由于利益所在,下决心放弃实在于心不甘,许多人正因为不愿割舍的心态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做人应当见机行事,当舍则舍。如果继续执迷,必然会有灾难降临。

【易经心解】

我们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孟子有一句名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说明人生苦短,活着便是不易。聪明人知道有所不为,知道趋吉避凶,知道有的事情一定不可以做。

这种灵活变通就是一个成大事者的高明之处。做人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适时应对变化的情况,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去拼搏。生活中不少人勇于放弃,为以后的发展保留了本钱。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和郭沫若原本都是学医的,如果他们不弃医从文,也许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医,但绝不会有后来的杰出文学成就;如果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继续执行攻打长沙的计划,必将是以卵击石,而他选择向山区撤退,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放弃是有胆识者的一种智慧,正如爻辞所说,聪明的人们知己而行,不为小利而盲动;而是果断舍弃,从“往吝”的艰难险途,转向了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君子若想有所建树,就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