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5391500000104

第104章 人生要学会节制——苦节,贞凶,悔亡

【原典】

节,亨,苦节不可贞。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象》曰:苦节贞凶,其道穷也。

——《易经·节》

【释义】

《节》卦象征节制、亨通;但不可以过分的节制,应当坚守正固。

《彖传》说:节制,亨通,乃是由于刚柔上下区分而阳刚获得中道节制。但不可以过分的节制而感到苦涩,应当坚守正固,如果不节制必至穷路。物情欣悦就勇于蹈艰赴险,居位妥当就能自觉有所节制,处中守正而行事必将无阻。正是天地有所节制,一年四季才能形成。君主以典章制度为节制,才能不浪费财物,不残害百姓。

《象传》说:大泽上有水筑堤为防,象征节制;君子因此制定礼数法制为准则,详议道德行为任用得宜。上六爻说:节制过分,令人苦涩不堪;应当守持正固防备凶险,悔恨就可以消亡。

《象传》说:节制过分,令人苦涩不堪,应当守持正固防备凶险,说明过分的节制之道已经困穷。

“节”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由于生活的环境、条件、层次上不同,因而对事物所“节”的范围也各不相同。“节”可以反映在人的精神生活上,也可反映在物质生活上;既可体现在家庭、个人的生活方式中,也可以体现在一个地区和国家治理的手段和方针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节”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

“节”是一种人生对欲望的追求,一种克制自己的态度。人生在世,对各种的欲望都要有所克制,俗话说:“过犹不及。”任何事情过了头都不会有好的结果。节制也要讲求有所限度,而不是一棒子打死,要实行中庸之道。凡事都要坚守中道,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人生不节制就会走向灾难,而节制太甚也会带来凶险,所以唯有守持正固才是最好的。

【事典】

故事一:财主的“苦节”

《儒林外史》里这样的一则故事说明了节的程度。古时有一财主,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在去世之前的一口气就是咽不下去,但此时已不能说话,只是眼睛睁得大大的,伸出两个手指头,他的朋友都不明白他的意图。

这时他的老伴儿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芯,老伴儿马上将其中的一根灯芯掐灭了,这位财主终于咽气了。这种人在临死的时候还舍不得一根灯芯,舍不得多用一点灯油,为此而不甘心咽气,这个财主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的节约、节制,但他这种节约是一种苦节。当然,这是一种讽刺,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类似这样的“苦节”。

一幅漫画上画着一个带“酒瓶底”眼镜的学生在昏暗的灯光下做作业,漫画的题目为《节约电费买眼镜》,昏暗的灯光对眼睛不利,为节约电费而把眼睛搞坏,这种节制的结果必然是有害的。类似的道理还有“省下买菜的钱买药吃”,即为了省几个钱而舍不得买菜吃,结果把身体累出病来后花大量的钱去买药吃。

《节》卦主张“当节则节,不当节则不节。”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规范下人们应该学会节制,但不能失去“度”而走向反面成为“苦节”。许多事情也都是不能过度的,过度必然会带来伤害,要引以为戒。

故事二:松江监生的贪欲

明朝嘉靖年间,松江有一个监生,有口才也很博学,本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他相信炼丹术,被一个号称能炼丹的骗子骗去了一大笔的银子。这个监生自然又气又恨,便各地去寻找,想抓住那个骗自己的人。

忽然有一天,他在苏州的闾门还真碰上了那个炼丹的人。不等他开口,那个骗子就盛情的邀请他去饮酒,并且诚恳地向他道歉,说是上次很对不起监生,请求他的原谅。

那个炼丹的人又和监生商量说:“我们这种人,银子一到手,马上就全都花了,当然也没有钱还给你。现在我有个办法,东山有一个大富户,和我已经约定好,等我的老师一来,就主持炼丹之事,可我的老师一时半会儿又来不了。您要是肯屈尊,权且当一回我的老师,从那富户身上取来的银子,作为我对您的抵偿。那样的语既快又容易,你觉得怎么样啊?”

这个监生因为想急着要回自己损失的银子,也没有想得太多,就答应了炼丹人的要求。于是炼丹人就让监生装成道士,自己则装作学生,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监生。那个大户与扮成道士的监生交谈之后,深为信服。两人每天只管交谈,把炼丹的事交给了监生的“徒弟”,觉得既然有师傅在,徒弟也跑不到哪里去。

没想到那个骗子看时机成熟,又卷了大户的银子跑了,大户家人就抓住“老师”不放,要到官府去告他。倒霉的监生大哭,说明了真实情况后才得以脱身。像监生这样的人因为想要把自己失去的收回来,就不考虑是否会损害到别人,没有忍住自己的贪念,反而落到了被人取笑的地步。

人有了贪心以后,做事就会心存私欲,做事就不能坚持公道。为官的贪婪,则百姓遭殃;为商的贪利,则会断送合作的前程。做人只有懂得了“忍”字的含义,在“利”字面前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不失为做人精明。

故事三:唐玄宗贪色遭凶

唐玄宗天宝四年,原蜀州司马杨玄琰的女儿杨太真被封为贵妃,玄宗非常宠爱她。为了取悦于杨贵妃,玄宗派人专门从南方运来新鲜的荔枝,耗费了不知多少的人力、物力。曾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玄宗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之中而不理朝政。“开元盛世”的局面日渐衰落,一代盛唐最终走向了末路,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最后攻陷了长安。

夏朝的君主桀宠爱喜妹,听其肆意的胡来,以致人心叛离,自己身死而国家灭亡。周幽王宠幸褒姒,废除了申后以及太子宜臼,导致犬戎来攻打都城,自己也被犬戎杀死在骊山脚下。晋国之所以发生内乱,缘起于晋献公的宠幸骊姬。吴国的灭亡,缘起于吴王的宠幸西施。汉成帝沉溺在赵飞燕的美色中而不能自拔,以致披香殿里传出“祸水”的讥讽。这些亡国败家的例子,都是因为迷恋女色而引起的。

常言道:“心静自然凉。”节制内心的欲望关键在于“心静”两字,越是胸怀大志的人,越应该做到心静。

【易经心解】

“处事要有节度,行为要有节制。节制乃人之美德,放纵乃人之大恶。”有时候,物欲上的贪婪与生活上的需求会发生完全的背离。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是有限的,而物欲上的贪婪则是无度的。那些愚蠢的人,完全脱离了生活上的需求,陷入物欲的极度贪婪之中,结果只能是走上“自绝于社会”的“不归路”上。

世界上让自己心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假如把握不好,每天胡思乱想,那么就会带来许多的不幸。做人还是节制点好,欲望太多就会费尽心机的去谋取。不但自己的内心痛苦,而且还容易招来不测之祸。对物质上的生活要尽量看淡一些,有条件就生活得好一些,没有条件就将就一些。如果自己没有条件偏要“创造条件”,这就是不幸的起源。对于自己的欲望,要冷静、理智地加以节制。

人生有节制,生活就有了幸福;人生若放纵,生活就会有灾难。节制是对自己的负责,放纵是对自己的背弃,放纵自己的言行就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放纵并不意味着享受,而是自己对人生认识上的无知,更是对美好人生的践踏。没有节制的人生只会被烦恼和痛苦所缠绕,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放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