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的智慧(全集)
15391500000100

第100章 行事小心才可以避险——履虎尾,咥人,凶

【原典】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易经·履》

【释义】

《履》卦六三爻说:一只眼睛瞎了还能看见东西;跛了一只脚还能走路;而踩到老虎的尾巴,它就会回头咬人,是凶险的……《象辞》说:眼睛有一只失明,看的不太清楚;脚有一只跛了,走不快,也走不远。遇到被咬的凶险,是因为站立的不是地方……《履》卦九四爻说:踩到老虎的尾巴,惊恐不安地走开,结果才是好的。

《象辞》说:惊惧不安地走开,结果是吉祥的,告诫人们行事要小心。

《履》卦六三爻和九四爻都谈到“履虎尾”,但结果不一样。六三爻说一只眼睛瞎了,一只脚跛了,看东西没有常人看得清,走路也不快。有人却对自身的这些弱点不以为然,既不正视自己的弱点,又不保持戒惧心,这样的人踩到老虎的尾巴,岂有不被咬之理?这“凶”是必然的,也是自招的。

九四爻的情况就不同了。行事处世谨慎,小心翼翼,对踩着老虎尾巴保持高度的戒惧之心,结果吉祥。九四爻和六三爻所说的两种情况说明人在主观努力下可以改变其遭遇。

《履》卦主要从实践的角度谈人生,卦辞把人生比喻成尾随猛虎的过程。人生充满了危险,这些危险正如一只老虎,它正用饥饿而凶狠的目光搜寻着可以捕捉的猎物,人生若想有所作为,又不得不尾随这只老虎前进。

《履》卦显示了对社会和人生深刻的理解,想要既不被老虎吃掉,又能有所收获,就应当时时戒备,终生谨慎。

【事典】

故事一:贾谊的悲哀

汉代的贾谊以诵诗通经而闻名于郡中,吴廷尉做河南太守时,听说了他的能力,就把他召至门下。在孝文帝即位之初,听说贾谊年纪轻轻就通晓诸子百家,于是征召他为博士。

当时贾谊英姿年少,每次文帝诏臣议事,年纪大的臣僚都不能回答,而贾谊却都能应对。孝文帝很喜欢他,便越级提拔他,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

贾谊以为汉朝已天下大治,因而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他还自作主张,草撰了新的仪规礼法,以黄为上,黄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数应用五,还自行设定官名,把自秦朝传下来的规定全都改了。

虽然孝文帝刚即位,不敢全都按贾谊的意见去办,但他认为贾谊可以担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婴等贵族都因此而嫉恨贾谊,常常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便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建议,让贾谊去做长沙王的陪读太傅。文帝后来又让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爱好读书。

一年过后,文帝召见贾谊,与他长谈至夜半,“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不能自陈政见。文帝在封淮南王的四个小王子皆为列侯的时候,贾谊多次的上疏谏议,认为祸患从此开起。他谏言说,诸侯管辖几个郡的土地,这是违背古代制度的,应该加以削除,但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又过了几年,梁怀王学骑马时坠马而死,贾谊也因悔恨而死,年仅33岁。

年少的贾谊才高八斗,得到皇帝的赏识也理所当然。但是毕竟太年轻,成功之时看不到周围存在的威胁,不知道自己年少而得高官已成众矢之的,不仅未对自己采取保护,反而更加的强求,致使自己力尽而寡助,落得个少年悲哀的下场。

故事二:石氏家族的谨慎

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贤君,但他的残暴也是有名的,被他杀掉或逼死的大臣有很多,除个别的幸免于难外多数都不能善终。而石庆就是这极少数人中幸运的一个。

石庆的父亲石奋以谨慎著称,并且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子孙,谨慎一时成了石氏家族的家风。据《史记》记载,石庆的哥哥石建为郎中令,书写奏事本,写好后再读一遍,发现“马”字少写了一点,十分恐慌地说:“要是让皇上知道了,肯定要杀头的!”于是重写了一遍。石庆的头脑反应最敏捷,一次陪武帝出游,武帝问他有几匹马,他用手指一匹一匹地数完,才回答说有六匹。石家其他的人做事也大多这样的谨慎,他们的家族也获得回报。身居高官、俸禄二千石的有五人之多,号称“万石之家”。这则历史故事,意思就是提倡谨慎行事、明哲保身。

石氏家族在汉武帝时代竟然没有任何的功业可言,石庆也以“未有建树”而遭到免官,这对于雄才大略的武帝来说,真是一大讽刺!和董仲舒、司马迁相比,石家没有体现出人生的价值。但就石氏家族的个人来说,在当时的形势下,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避免了许多精神上的痛苦。

做任何的事情绝不能凭自己的意气用事,说话也绝不能图一时的痛快。要知道,鲁莽、轻率是失败的祸根,口无遮拦更是麻烦和烦恼的“温床”。

故事三:嵇康“不堪流俗”而丢掉性命

根据《三国志·魏书·嵇康传》中记载,嵇康行事不知谨慎,总是自负自傲,认为自己的才能过人,傲慢不羁,而最终被司马昭所杀。

嵇康的确是非常有才能的人,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大将军司马昭的部下钟会闻其大名,专程去拜访他,钟会见到嵇康的时候,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对钟会等人不仅不答理,而且还出口伤人,为此钟会对他怀恨在心。

司马昭觉得此人难得,准备重用他,可是嵇康不辞而避,使得司马昭深深的怨恨。有人看在他的学识上又推荐他担任官职,嵇康不但不领情,反而用傲慢的口气予以拒绝。

司马昭看到嵇康写的“不堪流俗”等句时,更加气愤。后来在钟会的不断谗言下,司马昭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嵇康给杀掉了。

西晋的羊祜曾经教育自己的儿子说:“恭为德首,慎为行基。”处世要谨慎,这是自己避免烦恼、灾祸、耻辱和失败的主要良方。做事马马虎虎肯定就会遭到失败的报应。自己高兴的时候随意许诺,而自己愤怒的时候则破口怒骂,过后肯定懊悔不已。不谨慎言行的人往往会自取其辱、自取其败。

故事四:李世民慎对阴谋

李渊建立唐王朝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相勾结,多次迫害立有战功的秦王李世民,兄弟之间的一场生死拼杀在所难免。

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屡次进言,劝他早做打算,抢先动手。“我们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纵是他们的不对,我又怎么能忍心呢?还是委屈一下吧,时日一长,他们也许会知错而改,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大臣们深怪他心存仁念,坐失良机。而李世民对此表面上如若未闻,暗中却把心腹将领尉迟敬德等人找来,对他们说:“你们的好心我岂能不知?只不过我们安排未妥,事无头绪,又怎能草率的行事呢?事若不密,为人察觉,只怕我们的人头先落地了。还望各位详做筹划,切勿泄露。”

李世民边忍边动,加紧布置防范。由于他表面看上去从容,处处示弱,李建成、李元吉果真被欺骗,暗中得意。不久边关告急,李建成便保举李元吉为帅带兵迎敌。齐王请求李渊把秦王李世民的兵马归他指挥,李渊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世民和他的文臣武将早就看穿了他们的阴谋,李世民见群情激愤,就安抚众人说:“皇上既然同意,看来我也只好束手待毙了。这是天意,我又能如何呢?”众人见此,信以为真,不禁泣泪;有的还要告辞而去,以示抗议。只有几个知情者以目示意,不露声色。

这时有人密告李世民,说太子与齐王早已定下计谋,只等李世民在给齐王出征送行时,便要除掉李世民。然后太子登位,封齐王为太弟。众人听此,情绪更为激动。李世民见火候已到,这才假装长叹一声,对众人说:“我被迫到了这种的地步,各位都是明证。事已至此,只有先发制人,我们才能铲除强敌保全性命啊。”李世民分派伏兵于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在此经过,伏兵齐出,二人猝不及防,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砍杀。

没过多久,李世民登基为帝,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李世民时时戒备,谨慎应对不测,暗中却深谋远虑,终于避开危险,成就事业。

【易经心解】

人生犹如行路,须牢记“谨慎”两字。任何时候都要有所防备,一步一步地走稳自己的脚步,否则就可能因冒失而铸错,或是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利害关系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内心的竞争或排斥,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之间,也可能在切身利益面前“取利而弃义”。在这种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有一颗防人之心。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做人始终都要留后手,以防患于未然,凡事多长几个心眼,才能融通处世,一生顺达。

人生就是一盘棋,每个人都在心里琢磨好了每一步棋的走法。与别人因时因地的不同,都有可能成为对手。只有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也只有在与人相处中为自己留好后路,才不至于在关键时刻吃亏。

一个谨慎的人懂得如何去远离灾祸,而一个疏忽的人却会经常的烦恼缠身!为人处世,应常常有如履薄冰之感,时时处处都要谨言慎行,才不会遭小人的陷害,也不会铸成大祸。不要轻视那些小心谨慎的人,他们的一生都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