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365天读历史
1539100000015

第15章 中国历史·隋唐宋时期 (3)

通过玄宗的一系列措施和努力,唐朝农业大大向前发展,农民不再因过重的赋税举家外逃,而是积极性很高地从事耕作,四海之内,无论山川还是沟壑,都出现了一派牛耕农作的兴盛景象。

盛唐气象

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光辉的时代。当时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富裕,有杜甫的诗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由于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接连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今中亚细亚塔什干城。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丰硕成果外,盛唐的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长安是当时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心,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唐王朝像一位雍容大度、不卑不亢的智者,欢迎四面八方的来客。

唐朝是一个我们民族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她的自信、开放、宽宏、博大、发达,让我们民族的声威撒播四海。自唐以来,欧洲的“老外”就是把我们叫做“唐人”。今天看来,唐朝的那种振奋人心、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气质,应该作为我们民族永久的精神脊梁,并不断传承下去。

安史之乱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还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由于唐玄宗尊孔崇儒,中央集权力量削弱。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突厥,吐谷浑等,使盛唐建立了一个极为辽阔的边境。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领异族,唐玄宗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朝廷的隐患。

公元755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叛乱,攻下洛阳。朝廷的抵抗没能有效阻挡反叛军队的进攻。次年,安禄山称帝,攻下长安,战乱达到顶峰。唐玄宗不得已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无奈的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这就是历史上的马嵬坡兵变。之后,玄宗引兵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两军在常山(河北正定)会师,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其儿子安庆绪所杀。公元759年,安部将史思明又将安庆绪杀掉,再攻洛阳。两年后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公元763年史朝义自杀。叛乱前后历时近八年,始告平定。

战乱虽平,但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藩对唐的侵扰也是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虽有短暂的“元和中兴”(唐宪宗时期),但其全盛时代也就从此结束了。

永贞革新

唐代从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出现宦官擅权现象;到肃宗时期,宦官又掌握了军权。到中后期他们的专恣骄横,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满。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即位时已得了中风不语症,但还是立刻任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韦执宜、韩泰、韩晔、陈谏、凌淮、程异等进行改革。主要措施有:革除官吏在正税以外的进奉,罢去宦官扰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五坊是专门替皇帝养雕、鹘、鹞、鹰、狗的地方。在这里当差的太监,叫做五坊小儿。这些人横行霸道,用各种卑鄙手段来夺取百姓的财物),任朝臣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以图逐步收夺宦官的兵权。此外,顺宗和革新派还罢免贪官京兆尹李实,蠲免苛杂,停止财政上的“进奉”。这些改革都具有进步性,但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俱文珍认为王叔文的权力过大,就以顺宗的名义解除了王叔文翰林学士的职务。不到一个月,俱文珍又勾结一批人逼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即唐宪宗。

顺宗一退位,王叔文、王伾被贬逐,后王叔文又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柳宗元等被贬为边州司马,革新失败。这次改革,历史上也称作“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王朝在经历了唐太宗贞观时期、武则天时期后,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其政治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繁荣,也就达到了顶峰。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几乎灭亡,从此走上下坡路。唐王朝的政治一统被藩镇割据所取代,赫赫王权转到宦官手中,形成宦官专政的局面。这两个恶疾附着在唐王朝身上,难以根除。虽然有个别皇帝曾在一些朝臣的帮助下,试图清除这两个毒瘤,但最终都由于根深蒂固,难以奏效。唐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就是一次失败的政治改革。

黄巢起义

唐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到唐僖宗(公元874年~888年在位)统治期间,时局异常混乱,加之连年的天灾,矛盾爆发。

公元875年,王仙芝领导山东、河南农民数千人在长垣(今山东境内)起义,得到黄巢的响应。黄巢起义军避实就虚,避开藩镇力量强大的中原地区,向南方长驱直下,渡过长江,转战荆襄、皖南、浙东、福建。公元879年,黄巢起义军攻克南方重镇的广州,并控制了岭南的大部分地区。起义军发布公告:要率大军直捣长安,推翻唐朝的统治。于是,起义军从广州北上,并于第二年渡过淮河,攻下洛阳。公元881年,他们占领长安,唐僖宗带随从宦官田令孜等仓皇逃奔四川成都。几天之后,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齐。

逃往四川的唐僖宗纠集各地的残余势力,向起义军反扑,黄巢率军顽强抵抗。公元883年,在关键时刻,大将朱温叛变降唐,起义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长安,转战山东泰山一带。公元884年,黄巢在莱芜虎狼谷与唐军决战时,兵败自刎,起义失败。

从公元859年年末浙东人裘甫举起反唐义旗至884年黄巢义军被镇压,这场反抗唐王朝统治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先后长达二十五年之久,特别是黄巢起义,历时十年。

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唐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名存实亡。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军阀朱温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并于公元907年,废黜唐帝,自称皇帝,以梁为国号,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五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在这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吴越国、闽国、荆南国、楚国、吴国、南唐、南汉、北汉、前蜀、后蜀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为“十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五代的开国之君,都是唐朝的藩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战争频仍,政权屡有更迭。这一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所以前人把五代称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意思。所以欧阳修在他主编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呜呼”开头,这并不是他装腔作势,不说其他,单是后来的残酷刑罚“凌迟”(即千刀万剐)就是在这时出现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段乱世持续的时间只有五十多年,这表明随着封建统治的深入,统一的趋势越来越强,分裂的时间越来越短。五代时期的文化成就主要在于火药、印刷术的发展以及词的出现。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在这十国之中,除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他诸国都在南方,它们较少受到中原战乱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长,这对我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于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五代时期,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契丹的崛起。自北魏开始,契丹族逐步发展,到了唐朝末期已经强大起来。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北方地区,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当女真族展开强大攻势时,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由于契丹的声名远扬,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作“契丹”。在五代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他们与契丹互相勾结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为以后宋、辽、金对峙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黄袍加身

后周时期,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由于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当天晚上,大军驻扎在离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一些将领们私下商量,现在政局不稳,咱们拼死拼活地打仗,将来还不知落得什么下场,还不如拥立赵匡胤做皇帝,以后就会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于是,将士们全起来了,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士兵高喊:“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于是大军返回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到达京城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正式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建立政权后,赵匡胤采用各个击破、先南后北的战略,先后攻灭后蜀、南汉、南唐等诸国,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加强了对契丹的防御。

杯酒释兵权

赵普与宋太祖赵匡胤在年轻的时候就是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没有好好读过书,后来就一直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论语》。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作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有一次,赵匡胤晚上去他家里商量紧急政务,看到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书,一看原来是《论语》。赵匡胤有些奇怪,就问道:“《论语》是小孩子启蒙的书,你为什么还要读它呢?”赵普回答:“《论语》中有治国的大道理,臣已经用半部《论语》帮陛下打了江山,现在要另外半部来帮助陛下治理天下。”在这之后,赵匡胤更加重用赵普,有什么为难的事情都会找赵普来商量。赵匡胤登位之初,对和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们十分不放心。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的巨大能量。一天,他把心中的忧虑告诉了赵普,并希望找到解决的办法。赵普说:“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因此必须剥夺他们的兵权。”赵匡胤恍然大悟,决定按照赵普说的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