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青灵(Qīnɡlínɡ)
【命名】青,主痛证;灵,指效验。因该穴主治肩臂不举,疼痛不能解衣,故名。
【定位】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主治】①头痛,胁痛,肩臂疼痛;②目视不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青灵穴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腋下淋巴结核等病症。
3.少海*(Shǎohǎi)合穴
【命名】少,手少阴心经,心主血脉,似水之流,该穴为阴合水穴,故名。
【定位】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心痛;②腋胁痛,肘臂挛痛麻木,手颤;③瘰疬。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少海穴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精神分裂症、尺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等病症。
4.灵道(Línɡdào)经穴
【命名】灵,指神灵;道,指通道。穴属心经所行,犹言心灵出入的道路,又主神志疾患,故名。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暴喑;③肘臂挛痛,手指麻木。
【刺灸法】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尺动脉、尺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动作;可灸。
【应用】灵道穴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精神分裂症、尺神经麻痹、腕关节病、急性舌骨肌麻痹或萎缩等病症。
5.通里*(Tōnɡlǐ)络穴
【命名】通,经过;里,邻里。是穴为手少阴经穴,络脉由此别出,与邻里之手太阳经联络,经气由此通达表里二经,故名。
【定位】仰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主治】①暴喑,舌强不语;②心悸,怔忡;③腕臂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尺动脉,尺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动作;可灸。
【应用】通里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动过缓、中风失语、癔病性失语、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6.阴郄*(Yīnqiè)郄穴
【命名】郄,孔隙,是气血深聚之处,穴属手少阴之郄,故名。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主治】①心痛,惊悸;②吐血,衄血,骨蒸盗汗;③暴暗。
【刺灸法】避开尺动、静脉,直刺0.3~0.5寸,留针时不可作屈腕动作;可灸。
【应用】阴郄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神经衰弱、鼻出血、胃出血等病症。
7.神门*(Shénmén)输穴;原穴
【命名】神,心神;门,门户。穴属少阴,心藏神,是心经“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
【定位】在腕部,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②癫狂痫;③胸胁痛。
【刺灸法】避开尺动、静脉,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神门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8.少府(Shǎofǔ)荥穴
【命名】聚处为府。穴为手少阴心经经气所聚之处,故名。
【定位】在手掌面,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主治】①心悸,胸痛;②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③小指挛痛,掌中热。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少府穴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律不齐、癔病、阴道及阴部瘙痒、肋间神经痛、臂神经痛等病症。
9.少冲*(shǎochōnɡ)井穴
【命名】少,小;冲,冲动。穴属手少阴,经脉之气从此冲出小指,故名。
【定位】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①昏迷,癫狂;②心痛,心悸;③热病。
【刺灸法】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少冲穴现代常用于治疗中风、休克、小儿惊厥、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症。
八、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绕肩胛,经颈、面部,止于耳前听宫穴。
从面颊分支到眼内角。[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2.联系脏腑器官人缺盆,络心,下膈,抵胃,属小肠。
与食管、目、耳、鼻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手走头为多血少气之经,未时(13~15时)气血旺盛。
(2)共19穴,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
(3)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肩胛部、颈、面部。
(4)上接手少阴心经,有一分支从面颊到眼内角,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二)主要病候
1.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
2.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
3.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
(三)病症归纳
1.头面五官疾病如耳鸣,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牙痛等。
2.经脉所过的颈项强痛,肩背疼痛,肘臂痛等。
3.其他有乳腺炎,乳汁少。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19穴。
1.少泽*(Shǎozé)井穴
【命名】少,指穴在小指,为小肠经“井”穴,“井”当润泽,脉气初生,故名。
【定位】俯掌。在手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热病,昏迷;②产后乳少,乳痈;③头痛,目痛,咽喉肿痛,耳鸣。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神经性头痛、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
2.前谷(Qiánɡǔ)荥穴
【命名】前,为后之对;谷,为山谷。该穴位于手小指本节前外侧凹陷处,故名。
【定位】在手尺侧,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前,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热病;②产后乳少;③头痛,耳鸣,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乳腺炎、腮腺炎、前臂神经痛、高热、精神分裂症等。
3.后溪*(Hòuxī)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命名】后,为前之对,手小指本节后也;溪,小沟。
手小指外侧握拳肉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故名后溪。
【定位】微握拳。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急;
②目赤,目翳,耳鸥,耳聋;③热病,疟疾;④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
4.腕骨*(Wànɡú)原穴
【命名】穴在腕部骨间,故名。
【定位】俯掌。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耳鸣,目翳;②头项强痛,指挛腕痛;
③热病,疟疾;④黄疸,消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肌肉疲劳、肝炎、胆囊炎、糖尿病、高热等。
5.阳谷(Yánɡɡǔ)经穴
【命名】外为阳,穴在腕横纹外侧端骨隙中,如处山谷,故名。
【定位】俯掌。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①耳聋,耳鸣;②颈颔肿,臂外侧及手腕痛;③热病;④癫狂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尺神经痛、腮腺炎、齿龈炎、精神病、癫痫等。
6.养老*(Yǎnɡlǎo)郄穴
【命名】此穴主治目视不明,有益老年人健康,故名。
【定位】掌心对胸。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目视不明;②落枕,肩背肘臂痠痛;③急性腰痛。
【刺灸法】向肘部斜刺0.5~0.8寸;强身保健可用温和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视力减退、眼球充血、半身不遂、腰扭伤、落枕等。
7.支正*(Zhīzhènɡ)络穴
【命名】支,支别;正,为正经。手太阳之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行走手少阴心经,故名。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主治】①头痛,项强,肘臂痠痛;②热病,消渴;③癫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疥疮、神经衰弱、精神病等。
8.小海(Xiǎohǎi)合穴
【命名】小,指小肠经,此系手太阳小肠经合穴,气血至此,犹如水流入海,故名。
【定位】微屈肘。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①肘臂麻木疼痛;②癫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尺神经疼痛麻木、癫痫、精神分裂症、舞蹈病等。
9.肩贞(Jiānzhēn)
【命名】贞,为正,言该穴能驱邪扶正,主治肩病,以端其正,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臂内收,在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②瘰疬。
【刺灸法】直刺0.5~1寸,不宜向胸侧深刺;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上肢瘫痪、肩关节周围炎、淋巴结炎等。
10.臑俞(Nàoshū)
【命名】臑,为上臂;俞,为腧穴。因穴在臑部,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臂内收,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
【主治】①肩臂疼痛,上肢不遂;②瘰疬。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1寸,不宜向胸侧深刺;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淋巴结核等。
11.天宗*(Tiānzōnɡ)
【命名】肩胛骨又名天宗骨,穴在天宗骨上,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即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与第4胸椎相平。
【主治】①肩胛疼痛;②气喘;③乳痈,乳癖。
【刺灸法】直刺或向四周斜刺0.5~1寸,遇阻力不强行进针;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12.秉风(Bǐnɡfēnɡ)
【命名】秉,为秉受,该穴主治肩痛不举,及诸风痹痛,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胛部,当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主治】肩胛疼痛,上肢痠麻不举。
【刺灸法】直刺0.5~1寸,宜向锁骨上窝上方刺,不宜向胸部深刺;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
13.曲垣(Qūyuán)
【命名】穴当肩胛冈隆起处,该穴弯曲如墙垣,主治肩胛周痹,故名。
【定位】正坐,自然垂臂。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肩胛背项疼痛。宜向锁骨上窝上方刺,不宜向胸部深刺;可灸。
【刺灸法】直刺或向外下方斜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等。
14.肩外俞(Jiānwàiyú)
【命名】穴在肩胛外侧边缘,主治肩胛外侧痛,故名。
【定位】正坐或俯伏、俯卧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区神经痛、落枕等。
15.肩中俞(Jiānzhōnɡyú)
【命名】穴在肩井与大椎的连线中间,主治肩胛、肺系内脏病候,故名。
【定位】正坐或俯伏、俯卧位。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肩背疼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肩关节周围炎、落枕等。
16.天窗(Tiānchuānɡ)
【命名】天,指上,穴在颈部,位于上;窗,指头的窍。该穴主治耳聋无闻,故名。
【定位】正坐。在颈外侧部,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相平,约旁开3.5寸。。
【主治】①耳鸣,耳聋,咽喉肿痛,暴喑;②颈项强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耳聋、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落枕、颈椎病等。
17.天容(Tiānrónɡ)
【命名】天,指头;容,指容颜。古人修貌以带耳环之处,穴在此,故名。
【定位】正坐。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主治】①耳鸣,耳聋,咽喉肿痛;②颈项强痛;
③瘿气,瘰疬。
【刺灸法】直刺0.5~0.8寸,注意避开血管不宜深刺;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耳聋、颈项部扭伤等。
18.颧髎(Quánliáo)
【命名】颧,颧骨;髎,指骨之郄,即凹陷。穴在颧骨下凹陷中,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喁斜,眼睑瞤动,面痛,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斜刺、平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
19.听宫*(Tīnɡɡōnɡ)
【命名】宫,指要处,穴在耳前方,主治耳聋耳鸣,是恢复听力的要穴,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①耳鸣,耳聋,聤耳;②齿痛;③癫狂痫。
【刺灸法】张口,直刺1~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聋哑、中耳炎、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