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针灸与按摩
15390900000012

第12章 针灸基础理论(4)

21.前顶(Qiándǐnɡ)

【命名】穴居“顶”部,百会之“前”,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渊;③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鼻炎等。

22.囟会(Xìnhuì)

【命名】穴当囟门所在,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渊;③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鼻炎、鼻窦炎等。

23.上星*(Shànɡxīnɡ)

【命名】“高”处为上;“星”指穴言。形容位高,犹如星辰,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目痛,鼻渊,鼻衄;③癫狂。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神经衰弱等。

24.神庭(Shéntínɡ)

【命名】居处为庭。考脑为元神之府,穴当天庭之上,为神所居处。针之有镇静醒神之效,故名。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渊,鼻衄;③失眠,癫狂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鼻炎、鼻窦炎等。

25.印堂(Yìntánɡ)

【命名】印指印染,居处为堂,古人常于两眉尖点染红点,显示貌美,穴当其处,故名。

【定位】在额部,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颜面疔疮。

【刺灸法】提捏局部皮肤,向下平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高血压、鼻炎、急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等。

26.素髎*(sùliáo)

【命名】“素”指洁白色;“髎”泛指孔穴。考肺开窍于鼻,肺应白色,穴当鼻尖,故名。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主治】①昏迷,新生儿窒息;②鼻渊,鼻衄,酒鼓鼻。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新生儿窒息、休克、鼻炎等。

27.水沟*(Shuǐɡōu)

【命名】本穴位于人中沟中,状如“水沟”,故名。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和下2/3交界处。

【主治】①晕厥,昏迷,中风,中暑;②癫狂痫,小儿惊风;③口喁,面肿,牙关紧闭;④闪挫腰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点刺出血,或以指甲掐按;不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癔病、精神分裂症、晕车(船)、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急性腰扭伤等。

28.兑端(Duìduān)

【命名】“兑”通锐,古有“兑为口”之说,穴在上唇尖端,故名。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主治】①口喎,口臭,齿龈肿痛;②癫狂。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癔病等。

29.龈交(Kěnjiāo)

【命名】“交”指会意。穴当上齿龈与上唇相交处,此处为任、督二脉交汇的地方,故名。

【定位】仰靠坐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交处。

【主治】①口喎,口臭,齿龈肿痛,鼻渊;②癫狂。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齿龈炎、鼻息肉、癔病、腰扭伤等。

三、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上胸外侧中府穴,循上肢内侧前缘寸口,循大鱼际,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另一分支从腕后1.5寸(列缺穴)到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2.联系脏腑器官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胃口,上膈,属肺,并与喉、气管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胸走手,为多气少血之经,寅时(3~5时)气血最旺。

(2)共11穴,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3)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4)有一分支从腕后1.5寸,桡骨茎突上方的列缺穴,到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外感,咽喉肿痛,经脉所过部位病症。

(三)病症归纳

1.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气肿,胸膜炎。

2.五官疾病如急慢性咽炎,扁桃腺炎,鼻血,鼻渊。

3.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如肩背痛,锁骨上窝痛,上肢内侧前缘痛,掌心热。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11穴。

1.中府*(Zhōnɡfǔ)肺之募穴

【命名】中,中焦。穴当中焦脾胃之气汇聚肺经的部位,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②肩背痛。

【刺灸法】向胸廓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斜刺或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

2.云门(Yúnmén)

【命名】人之气血,始于手太阴,出于云门,归于足厥阴,入于期门。穴居肺之上,犹如六气浮游空中,滋生万物,故名。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窝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②肩背痛。

【刺灸法】向胸廓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斜刺或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局部软组织疾患等。

3.天府(Tiānfǔ)

【命名】古代取此穴使鼻尖点臂上,所到之处是穴,鼻为肺窍,外通天气,肺为诸气之府,故名。

【定位】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鼻衄;③上臂内侧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一支气管哮喘、鼻炎等。

4.侠白(Xiábái)

【命名】侠同挟,有护的意思。穴在上臂内侧,在肺的两旁,肺色白,穴挟其旁,故名。

【定位】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干呕;③上臂内侧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等。

5.尺泽*(Chǐzé)合穴

【命名】古人以腕后至肘为一尺,前臂称“尺部”;“泽”,沼泽,低凹处。本穴为合穴属水,水当润泽,位于尺部,故名。

【定位】微屈肘,仰掌。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部胀满;②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③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中暑、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6.孔最*(Kǒnɡzuì)郄穴

【命名】“孔”,孔穴;“最”,聚也。该穴为肺经气血汇聚之处,为理血通窍最得用之穴位,故名。

【定位】伸前臂仰掌。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②痔疮出血;③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应用】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炎、扁桃体炎、肋间神经痛等。

7.列缺*(Lièquē)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命名】“列”,古与“裂”通,指分解、别行;“缺”,指器皿损破有缺口的意思。因该穴位于手腕,当桡骨茎突的分裂缺口;又因为该穴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络脉由此别行,故名列缺。另有人认为该穴陈列在腕侧两筋间之裂隙与衣袖之边缘,而衣袖实为衣之大缺口,故名列缺。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附着的凹陷处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偏正头痛,颈项强痛,齿痛,口眼喎斜;③上肢不遂。

【刺灸法】向上或向下斜刺0.3~0.8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神经性头痛、落枕、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8.经渠(Jīnɡqú)经穴

【命名】此穴之下是脉之会,而此穴是肺经经气经过的冲渠要道,故名。

【定位】伸臂仰掌。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禁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_、扁桃体炎等。

9.太渊*(Tàiyuān)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命名】太,甚大;渊,深渊。穴当寸口脉气旺盛处,是脉之会穴,故名。

【定位】伸臂仰掌。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②无脉症;③手腕痛。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不宜直接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无脉症、肋间神经痛等。

10.鱼际(Yújì)荥穴

【命名】穴当手大指本节后赤白肉际处,形同鱼腹赤白之状,又位于它的边际,故名。

【定位】侧腕掌心相对,自然半握拳。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咽干,失音;

②外感热病;③小儿疳积。

【刺灸法】直刺0.5~1寸,治疗疳积用割治法;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咽炎、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11.少商*(Shǎoshānɡ)井穴

【命名】少,小;商,金声,应肺。此是肺经末穴,其脉气欠足,又是“经气所出”之“井”穴,为经气之源头,初始之处,故名。

【定位】伸拇指,在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热病,昏迷,中暑,小儿惊风;②咽喉肿痛,鼻衄,咳嗽;③癫狂;④指端麻木。

【刺灸法】直刺0.1寸,或向腕部方向斜刺、平刺0.2~0.3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肺炎、扁桃体炎、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等。

四、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循行路线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一、二掌骨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肩峰、颈部、面颊,于人中处交叉,止于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2.联系脏腑器官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与下齿、口、鼻有联系。

3.循行分布特点

(1)从手走头,为多气多血之经,卯时(5~7时)气血最旺。

(2)共20穴,起于商阳穴,止于对侧迎香穴。

(3)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部及面颊部。

(4)上接手太阴肺经,在对侧鼻翼旁(迎香穴)处交于足阳明胃经。

(二)主要病候

1.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

2.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

3.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三)病症归纳

1.头面五官疾病头痛,面瘫,牙痛,眼疾患,咽炎,扁桃腺炎,鼻窦炎,鼻血,腮腺炎,甲状腺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

2.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头痛,咳嗽,高热抽搐。

3.过敏性皮肤病皮肤瘙痒,荨麻疹。

4.经脉所过的病症肩痛,肘臂痛,手指手背痛。

(四)本经腧穴

本经共20穴。

1.商阳*(Shānɡyánɡ)井穴

【命名】商,金声,应大肠;阳,阳经。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故名。

【定位】伸食指,在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热病,昏迷;②咽喉肿痛,齿痛;③食指麻木。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肠炎、中风昏迷等。

2.二间(Erjiān)荥穴

【命名】间,指居处。因该穴为本经的第二穴,故名。

【定位】侧腕对掌,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处。

【主治】①齿痛,鼻衄,咽喉肿痛;②热病;③食指屈伸不利。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牙痛、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3.三间*(Sānjiān)输穴

【命名】间,指居处。该穴为本经的第三穴,故名。

【定位】侧腕对掌,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②热病;③腹胀,肠鸣;④食指及手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痢疾、肠炎等。

4.合谷*(Héɡǔ)原穴

【命名】又名虎口。因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二骨相合,形如峡谷,又似虎口,故名。

【定位】侧腕对掌,微握拳。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耳聋,咽喉肿痛,口眼喎斜,痄腮;②发热,恶寒,无汗或多汗;③痛经,经闭,滞产;④胃痛,腹痛,便秘,泄泻,痢疾;⑤半身不遂,小儿惊风;⑥瘾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不宜针。

【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近视眼、牙龈炎、牙痛、感冒、高血压、皮肤病、月经不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