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患糖尿病的人,若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一直居高不下,未获缓解,则其病情便会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形,在Ⅰ型糖尿病幼儿的身上特别明显。患I 型糖尿病的孩子,在受到双亲或学校老师的责备后,其病情往往会急速恶化。成人患者的情形也一样,家人必须注意其病情是否有恶化的现象。不过,繁忙并不代表精神压力。不论多么繁忙,只要胜任、愉快,而不感到痛苦的话,也不致成为精神压力。反之,若一直觉得忙得喘不过气,精神体力皆超过负荷的话,其病情便有可能加速恶化。
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所造成的心理应激可能为遗传易感人群中Ⅰ型糖尿病发生的因素之一。Robinson 等人调查结果表明,与对照家庭比较,约一半家庭成员在诊断Ⅰ型糖尿病前5年经历过严重的生活事件,同时期这些家庭也经历了长期严重的困难。在Ⅱ型糖尿病的调查中也得出类似结果。Ionescu—Tirgoviste 等使用3种不同的方法调查应激在Ⅱ型糖尿病发生中的可能作用,他们对700名新近发生糖尿病的患者研究表明:其中44%具有慢性社会心理应激。他们还观察到:在1976年3月4日河北唐山市发生地震后2个月,新发生并注册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显著高于地震发生前、后一年的同一时期。Clayer 在对1983年南澳大利亚圣灰星期三灌木林火灾的1526名受害者的研究得出类似结果,灾后的一年内糖尿病发生率较灾难前显著增加。不少资料说明:神经、精神创伤可诱发糖尿病或使已有的糖尿病病情恶化。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问题逐渐侵袭到每个家庭及其成员,成为致病因素之一。1976年,Holmes 通过调查发现,离婚与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关系;Friis 等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失业有关;在美国的贫困成人中,糖尿病是常见的。Wegman 把种族作为社会经济阶层的标志,他比较了死于糖尿病的患者中黑人与白人之比,其结果为2.21:1。美国社会中的黑人没有与自人平等的社会地位,在政治上遭受歧视,在社会中常处于生活动荡、贫困、失业等境况,使他们承受更多的精神刺激。从以上的例子可看出低收入所致的营养和社会问题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
1.多尿、多饮
把多尿多饮放在“三多”之首,是因为多尿多饮在“三多”中最为常见,约有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有多尿多饮的状况。多尿与多饮是一个因果关系,多尿是多饮的原因,多饮是多尿的结果。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不是“喝得太多,不得不尿”,而是“尿得太多,不得不喝”。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而高血糖对人体损害很大,人体为了保护自己,不得不通过尿液将多余糖分排出。人如果尿得太多,体内水分必然大量缺失,就会感到口渴难忍。多尿多饮的临床表现为:口唇干燥、舌头发粘、有时还发麻。每天饮水量超过一个5磅暖瓶,白天、夜间尿次和尿量都多,特别是夜间尿多。有的人喝了很多水,肚子都胀了,仍感到口渴。也有的人口干,却不想喝水,中医管这种情况叫“渴不欲饮”,认为是体内湿热郁积所致,虚热则口干,湿滞则不欲饮。这里说约有三分之二的糖尿病患者有多尿多饮症状,另外,还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没有多尿多饮或者多尿多饮的症状不太明显。
2.多食
由于尿中失糖过多,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糖分,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致使能量缺乏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血糖上升,尿糖亦增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有多食症状,表现为饭量比以前增大,或者进食明显多于同年龄、同性别、同劳动强度者时,仍有饥饿感。一般来说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食量会逐渐减少,性别、年龄和活动量相近者饭量应该相差不多。如果一个人突然或者逐渐食量增加,反而体力不支,体重下降,就要高度警惕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
3.消瘦
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患者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除此之外,有些糖尿病患者还出现了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等症状。也有手足麻木、心慌气短、腹泻、便秘、尿潴留和阳痿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影响胰岛素正常工作的原因有哪些
(1)胰岛素的合成有其控制的基因,基因正常的话,生成的胰岛素是正常的,如果基因突变,生成不正常的胰岛素称之为变异胰岛素。
(2)B 细胞遭到损坏,细胞数显著减少,当B 细胞数减少到不足正常的1/10时,合成的胰岛素很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血中胰岛素水平降到极微量,这时体内的胰岛素缺乏是绝对的,必须依靠外源性胰岛素,出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称为Ⅰ型糖尿病。
(3)B 细胞在合成胰岛素之前,先合成前胰岛素原,再经过蛋白质水解生成胰岛素原,一小部分未经水解的胰岛素原(即不成熟的胰岛素)也会随着胰岛素进入血液,但其生物活性仅及胰岛素的5%左右。如果胰岛素原等物质增多,而血液中真正有效的胰岛素含量减少,就会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发挥。
(4)胰岛素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靶细胞,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糖蛋白,位于肝细胞、肌肉细胞等细胞的细胞膜上,受体数量处于合成与降解的动态平衡中。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有人比喻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受体就像与之匹配的“锁”,只有钥匙与锁对上号,才能打开细胞壁的“门”,使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而且使细胞内产生介体,激活细胞内多种酶系统的活性,从而调节糖、蛋白质、脂肪等的合成与代谢。由此可见,受体数量与亲和力,以及细胞内受体的后效应,均是胰岛素发挥正常生理作用的必要条件。
例如肥胖者由于胰岛素受体减少,敏感性下降,尽管胰岛素分泌的量正常,但不能很好地发挥降血糖作用而促进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吗
虽然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糖尿病经适当治疗后症状可以消失,血、尿糖可以显著降低,甚至可以恢复正常,且可以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劳动。但如果患者对饮食和治疗放松警惕,病情又会加重,血糖回升。长期的高血糖可以导致全身各脏器的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等。因此说糖尿病虽是百病之源,却不是不治之症,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治疗。
肥胖者为什么容易发生糖尿病
1.肥胖的标准
肥胖是指脂肪细胞数量过度增加,并以体脂的形式储存过多摄入的能量,造成总体脂或局部体脂增多及分布异常。体重指数(BMI)即体重/身高2(kg /m2),可反映体内总体脂。西太平洋地区肥胖症特别工作组提出亚洲人肥胖标准,BMI 在18.5~22.9之间为正常,BMI ≥23为超重,25~29.9为中度肥胖,>;;30为严重肥胖。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病,医学界把肥胖常伴有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猝死称为死亡五重奏。这骇人的五重奏可能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肥胖是一种疾病。
2.肥胖者发生糖尿病的几率较高
大多数的Ⅱ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肥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即腹部体脂分布过多)是发生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论男女,不同年龄组中,超重者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超重者,前者是后者的3—5倍。几乎在任何种族中,肥胖均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西方发达国家,约80%~90%的Ⅱ型糖尿病在发病时为肥胖。国外某民族约60%的成人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病率高达40%~50%。有研究证明,肥胖是发生Ⅱ型糖尿病的决定因素。对糖尿病致病原因而言,肥胖是“环境”因素之一,即在肥胖所致的不利环境下(如胰岛素抵抗),B 细胞功能有缺陷的个体患了糖尿病。
3.肥胖者容易患糖尿病的原因
外周组织靶细胞(即利用胰岛素的细胞,如肌肉细胞、脂肪细胞)上胰岛素受体数量是一定的,胰岛素必须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当人们长期摄取高热量饮食或过多膳食,而体力活动较少时,进食的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血液中氨基酸、葡萄糖浓度增高,刺激胰岛B 细胞分泌较多的胰岛素,胰岛素将过多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而导致肥胖。肥胖者外周组织靶细胞体积增大,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相对减少,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导致对胰岛素抵抗(即对胰岛素不敏感)。胰岛素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血糖水平就可能升高。肥胖者血中胰岛素水平并不低于正常人,有的甚至高于正常人,但肌肉、脂肪细胞的“大门”不能被胰岛素开启,对胰岛素抵抗。为降低血糖,肥胖时不得不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B 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胰岛素储备能力衰竭,引发Ⅱ型糖尿病。
4.哪种类型的肥胖更易发生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不仅与肥胖程度和时间长短有关,而且与身体的脂肪分布状态有关。按脂肪组织积聚部位不同,肥胖症可分为外周型和中心型。中心性肥胖主要表现为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堆积,腹腔内脏(包括大网膜、肠系膜)脂肪增多。中心性肥胖最常用指标是腰围与臀围之比,一般在男性为0.95以上,女性为0.85以上,可视为中心性肥胖。
研究表明腹型(中心性)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对16611个肥胖症妇女调查发现,具有过多腹部脂肪的妇女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性是臀部较丰厚妇女的10倍。研究发现,腹部脂肪的大量堆积与空腹高血糖、高胰岛素及高C 肽水平有关,并与餐后2小时的高血糖、高胰岛素水平有关。腹内脂肪与全身脂肪的比值升高时,可引发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内脏脂肪蓄积可促进胰岛素抵抗,引发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腹型肥胖对代谢的主要影响是,腹内脂肪积聚和该部位脂肪溶解增多,游离脂肪酸增多,抑制门静脉对胰岛素摄取,使肝脏对胰岛素的清除能力降低;高水平游离脂肪酸还可使肝脏和骨骼肌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此外中心性肥胖者因体内雄激素活性和糖皮质激素活性增加,加重了其胰岛素抵抗。
以上因素致使中心性肥胖者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更易发生糖尿病。
5.肥胖—糖尿病—肥胖,恶性循环
肥胖有家族遗传的倾向,也与长期摄取高热量饮食及体力活动减少有关。肥胖的程度与肥胖持续时间均是高血糖出现的成因,肥胖程度越重,持续时间越长,则越易发生糖尿病。
肥胖既可能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原因,又可能与糖尿病有着共同的病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有肥胖,而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生率呈正比,随着年龄增加,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却由20%增加至36%,这些肥胖的成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肥胖与糖尿病的共同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当胰岛素不能发挥它正常生理作用,以至血糖升高,进一步又刺激胰岛素分泌,从而形成高胰岛素血症;而胰岛素抵抗则不仅使糖代谢紊乱,脂肪代谢同样紊乱,从而引起血脂升高,体内脂肪堆积形成肥胖,由此进入恶性循环。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所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就是指目前血糖尚正常,但患糖尿病的几率较高的一组人群。Ⅰ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家族史阳性、具有某种遗传标志和免疫标志的人群。Ⅱ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肥胖者、生产过体重4000克以上巨大新生儿者、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者等。
综合分析,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①家庭中有糖尿病患者,其家人得病的机会是一般人的3~5倍。
②年龄大的人群。据调查资料显示,4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占总发病患者数的80%以上。
③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中现在或过去曾经有肥胖史的占85%以上。
④生产过巨大婴儿的妇女。
⑤父母有糖尿病,子女为糖尿病易感者。
⑥双胞胎中一个患有糖尿病,另一个为糖尿病易感者。
⑦父母虽无糖尿病,但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伯、叔、姑、姨、舅有糖尿病,子女也是易感者。
⑧曾经有过高血糖或尿糖史者。
⑨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烦躁者。
⑩过度劳累、容易疲劳者。长期吸烟、喝酒者。高血压、高脂血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