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园占地210公顷,水域约4/10。东部为园内最大水面福海,外围环列10个小岛,构成一处大型园林景区,共有10座园中园和建筑风景群。福海略呈方形,东西皆宽五六百米,水面开阔。盛时每逢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先后在此举行龙舟竞渡和放河灯等民俗活动。
圆明园1860年罹劫又经百年风雨,福海已成为稻田和苇塘。开发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的首期工程就是整修福海景区。挖湖补山,修桥铺路,清整遗址,绿化环境,历时7个月,于1985年6月29日蓄水放船,向游人开放。
黄河壶口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之间,景区面积约100公里2,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黄河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著称于世。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300米余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50米余,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米余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米余宽的石槽之中,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形成壶口大瀑布中的“雷首雨穴”、“万丈龙槽”、“彩桥通天”等种种奇观。
名胜区内还有孟门夜月、壶口冰桥等著名景点。在壶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人们称它为“孟门山”,河水至此就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然后又合流为一。这里又是人们观赏“孟门夜月”的地方。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立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来。每到冬季,黄河上游的水夹杂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涌至壶口,叠摞堆积起来,和石岸相平,形成了连接陕西、山西两省的天然通道。
“壶口冰桥”亦为一景。景区内还有明代码头、同治长城、四铭碑亭、龙门飞渡等人文景观,有唐太宗李世民带兵征战的挂甲山,宋元年间的坤柔圣母殿等。
自然景观
黄河壶口瀑布是世界唯一黄色大瀑布,誉为母亲河心脏。特色鲜明,奇绝壮观。四季变幻,诡谲迷离。八大奇观,悸魂摄魄。
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是由黄土高原秦晋狭谷,黄河、瀑布等点、线、面组成的苍茫、厚重、粗犷、雄浑为特色的立体空间景观;而壶口瀑布因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水流变幻。在壶口这一独特地形地貌面前就形成了这种其它任何瀑布都无可比拟的动态奇观。
八大奇观
水底冒烟:瀑布水雾,腾云接天。山飞海立:仰观飞瀑,其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倒倾,游人无不叹喟“壮哉”。
晴空洒雨:烈日当空,雨雾沾襟,晴昼晦冥,风雨迷离。旱地行船河船文化遗迹,再现当年黄河航运盛况。霓虹戏水似长龙吸水,彩桥簇锦,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旱天惊雷:旋流激荡,吼声似雷,如万鼓齐鸣,晴空惊雷。
冰峰倒挂:隆冬冰封,溢瀑成柱,如冰峰倒挂悬崖,彩虹浮映其间。
十里龙槽:水切石穿,瀑布后移,谷中之谷,夹岸崇深,如黄龙蜿蜒奔腾,实乃地质奇观。
其它景点
睡女峰
一座酷似躺卧的女人的山峰,传说是大禹的妻子幻化而成。石窝宝镜:壶口岸边石床上,洪水旋流冲刷石卵从中盘旋琢磨而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石窝,坑壁光滑,圆如规制,内有清泉,清澈如镜,因一个美丽的传说人称“石窝宝镜”。实为难得的地质景观。
孟门山:壶口瀑布1500年间后移的遗迹,形成了雨块巨石组成的河心岛,史料记载颇多,“孟门夜”堪称佳景,千百年来,题咏不绝。实为罕见的地质奇观。上山熊:睡女峰山坡上一块巨石,犹如一只爬山巨熊,传说为大禹所化。
人文景观
史藉关于壶口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春秋时代成书的《尚书禹页》:“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意思是说大禹是从壶口开始了他的治水大业,其它还有《吕氏春秋》、《山海经》、《史记》、《水经流》、《汉地理志》、《元和郡县志》、明《一统志》等,均有记载,关于壶口的民间传说就更多,不胜枚举。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咏。
明清时代是黄河航运的鼎盛时期,因受壶口瀑布天险所阻,而使“往来舟楫一时穷”。因此在壶口上游的龙王辿和下游的圪针滩形成了繁华的古码头、渡口和集镇,这里成了“东西要道,南北通衢”。最多时每天停泊船只千余条,这里也出现了罕见的数里路之遥的“旱地行船”人文景观。
龙王辿、圪针滩遗址是壶口河船文化的历史见证。东龙王辿的十几通石碑,西岸的“民国石刻”,孟门山的“卧镇狂流”摩崖石刻,圪针滩的“官司碑”,壶口西岸的“二趾兽”化石群等文物都说明了壶口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奇特的自然景观溶以深厚的化内涵,加之最能体现黄河精神的深刻象征意义,就形成了壶口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和品位极高的景观价值。
地质公园:
壶口瀑布其特有的侵蚀性,潜伏式黄色瀑布属世界罕见园,区内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遗迹清晰,规模大,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科学性,稀有性和欣赏性,及国际对比意义。同时在地质学和生态性方面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资源利用价值。
主要地质遗迹有:壶口瀑布群、悬谷、冲蚀、凹槽、涡穴、侵蚀台地、问心岛、侧蚀洞穴、陡壁跌水、棋盘格式节理、钭层理、冲刷面、压溶构造及植物动物化石点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遗迹特征,保存完善,系统而完整地反映了黄河壶口瀑布生成、演化的完整过程。
古城丽江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县城,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今日的主人纳西民族,则是古代南迁羌人的后裔。在千百年的悠长岁月里,他们辛勤劳作,筑起自己美好的家园。
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一般认为丽江建城始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徵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里,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
从丽江北眺,是高耸云天的玉龙雪山,景致雄奇变幻。民谣说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里素有“动植物宝库”的美誉,又是巨大的天然水库。
走进丽江彩石铺成的古老街道,漫游镇北商业中心四方街,便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门前架桥,或屋后有溪,街头巷尾无数涓涓细流,穿墙绕户蜿蜒而去。这股股清流都来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
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洁。
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丽江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许多人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著名。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丽江纳西古乐曾应邀赴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由于乐队成员多是来自民间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
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丽江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这种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如今分别收藏在中国以及欧美一些国家图书馆、博物馆中的20000多卷东巴经古籍,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其中称作《磋模》的东巴舞谱,包括数十种古乐舞的舞蹈艺术中,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丹霞山
丹霞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90平方公里,由丹霞山、大石山、韶石山三大景区组成。其中韶石山景区距市区仅十多公里。
开发较早的丹霞山景区目前是主景区,距韶关市区45公里。它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墙、石桥380多座、岩洞36处,由三级绝壁和三级平坎构成三个景观层:
下层是锦石岩景观层。这里的石壁五色交错,四时变化,丹霞山“三十六洞”中最大岩洞“锦洞岩”就悬挂于临江的百丈峭壁之上。
北宋时僧净士,共建庵堂18座这便是丹霞山风景建筑的开端。如今,当年的建筑大多不在。现存的一座尼姑庵,是1981年重修的。这次重修,除修复原有佛象外,还新塑了观音菩萨及其三十二“应身”(即变化身),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赵朴初先生曾赋诗赞曰“抟泥造像无疲厌,驰想敦煌叹昔贤”。该层沿途还有梦觉关、通天洞、一线天、马尾泉等景点。
中层为别传寺景观层。别传别寺建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为明末抗清义士、高僧澹归和尚所建,是岭南十大丛林之一。该层的主要景观有杰阁晨钟、松涧涛风、竹坡烟雨、双池碧荷、鸳鸯树、别有天等。山上摩崖石刻,年代最早且字体最大者为南宋赵汝耒所书“锦岩”二字,每字大逾五尺;字数最多者为明末李充茂所书《丹霞山记》,全文1344字。
从别传寺出来,在二关门后沿铁索攀登上一道几乎是垂直的石级小路,便来到了丹霞山的最上层山顶景观层。这里不但是观日出的最佳去处,而且还有螺顶浮屠、乳泉春溜、玉台爽气、虹桥拥翠等古今称颂的景观,澹归和沿墓也建在这里。
丹霞山下,有一座狭长形的水库“翔龙湖”。环湖有三岩、六洞、一十八峰,山光水色,十分诱人。
隔锦江与丹霞山相望,有一挺拔、高峻、酷肖男性生殖器的山石——阳元石,其高28米,直径7米,是世界同类山石中最高大的,堪称世界一绝!离阳元山不远,有一座坤元山,仿如仰卧着的美女。这一带我们看到的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古山寨,则是当年山民百姓为避战乱或匪乱的临时居所。丹霞山风景区东南缘的韶石山景区,总面积约60方公里。美丽的神话和古老的传说,为这块土地抹上了神奇的色彩。
相传距今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经过经此地。登而奏韶乐,美妙动听的乐曲,令周围的山石亦为之动容,变成形状奇异的“三十六石”,韶石山因此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又取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即韶关市前称)。韶石山从此声名大振,唐宋时期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历代南下文人政客都要来此游览一番,凭吊抒怀。唐韩愈、宋苏东坡、杨万里等都曾在此挥毫题诗。
丹霞山西部是大石山景区,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该区是丹霞山地势最高的地方。丹霞山最高的几座山峰如巴寨(海拔626米)、燕岩(615米)、平头寨(584米)、茶壶峰(572米)、扁寨(516米)等都集中在这里。该区较好地保持了原始的山野风光,那雄伟险峻的岗丘,遮天蔽日的森林,长年不断的溪流,十分适合开展登山、野营等体育性、探险性活动。
纵贯丹霞盆地的河流叫“锦江”,自北而南在区内蜿蜒38公里,其中从阳元石到丹霞山之间8公里的河段,风景格外秀美,分布着春江烟树,玉女拦江、群象东渡、仙翁钓江、雄狮回首、童子牧象、天屏挂帘、巨轮远航、白虎俯首、锦水滩声、金龟朝圣、姐妹双峰、榕荫竹影等二十余处景点。
在丹霞山,还有大量的摩崖石刻、悬棺墓葬、石窟寺遗址等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