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典故(下)(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15387000000009

第9章 凉州之战(1)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正月至十二月,晋将马隆率军击败攻占凉州(治今甘肃武威)的鲜卑军的作战。

咸宁五年正月,凉州刺史杨欣因与羌族关系不和睦,而被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攻陷凉州,致使河西地区与中原朝廷断绝联系,晋廷震动。司马督马隆向晋武帝司马炎自荐,选募勇士3000西进平定凉州,晋武帝力排群臣非议,遂诏命其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马隆受命后,立即招募勇士,其条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开三十六钧强弩的人,并且当场立靶测试,马隆选募勇士3500人。晋武帝命武库兵器尽供马隆挑选,并供给三年的军资。十一月,马隆西渡温水(即温围水,今甘肃武威东)。秃发树机能等部众数万人,据险阻击其前军,设伏袭击其后军。马隆作扁箱车,上置木屋,遇开阔地带则以车结营,遇山路狭窄即以木屋置于车上穿行,晋军即且战且进。据载,马隆于道路两旁堆积磁石,吸阻。身着铁铠的秃发树机能部众,使其难以行进,而晋军均被犀甲,进退自如。马隆军转战千余里,杀伤甚众。自马隆西进,音信断绝,朝廷上下甚忧,有人以为已战死,后马隆遣使夜到京城,武帝大喜,加封马隆为宣威将军、假节。

马隆兵至武威,当地鲜卑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率万余户投降。十二月,马隆联合没骨能等部与秃发树机能决战,晋军大胜,杀秃发树机能。凉州遂告平定。

点评:此役,马隆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在战法和兵器的结合上运用尤为巧妙,故能长距离征战,以少胜多,安定边塞,为尔后晋灭吴解除了后顾之忧。

和服本是汉族传统服装

与一位外国朋友看《艺伎回忆录》。出影院时,他对日本和服赞叹不已,以为和服是日本人独创的民族服装。我告诉他,和服是仿照古代中国服装的样式而成。他不同意,还看似专业地辩驳道:不对!你们古代的服装是China Dress(旗袍,直译为“中国服装”),有衣领,还有纽扣。但日本和服与你们不一样。

不难看出,在外国人的印象中,旗袍成了中国的民族服装。这也难怪,即便是中国人也不会否认,旗袍的确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服装。但是,旗袍仅仅是上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中国女装,并非是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传统服装。

到底什么是汉族的传统服装?现在似乎不重要了。因为中国人的印象是,只有少数民族才有民族服装。

这实在是一种误解。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宽衣肥袖的汉族服装即已定型。衣服没有纽扣,用宽腰带束住,避免敞胸露怀。肥大的衣袖则可塞许多东西,演绎了不少“衣袖中塞食,孝敬老母”的故事。数千年来,尽管有“胡服骑射”等小插曲般的变革,汉族的服装一直都没有大变化。直到满清入关,宽衣大袖才被彻底改饰易服。辛亥革命后,面对八旗遗风的长袍马褂,革命党人还着实为难了一阵。最终,由于当时革命党人多留学于日本,便顺势改造了一下日本大学里的学生服,演变成了中山装。有心者可以注意一下当时孙中山先生等与日本学生的合影,就可以知道两者之间的个中奥妙了。

起初,中山装并没有马上在中国普及,而且还随着袁世凯复辟时的易服、上世纪30年代西服的盛行,一度落入历史的阴影中。到毛泽东时代,中山装才真正流行起来。所以,老外常常把中山装叫做“毛装”。

这样,几百年的折腾,传统的汉服最终绝迹于中国。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唐朝,宽衣大袖伴着大量“遣唐使”,传到了日本,继承了袖子宽大、中间宽带束住、不用衣扣的特征,翻版为和服。中国服装在日本生根开花,日本学生装却在中国发扬光大,这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无怪乎许多教科书中都谈到“中日文化水乳交融”。

不过,探寻中国服装变迁的感悟却远不止这些。服装从来就不单用于御寒,还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与社会意义。古代中国服装宽衣大袖,适合于吟诗作画、抚琴下棋、观月赏花,却不宜于骑马打猎,这表现着中国人悠闲清净的生活态度;服装在服色、花样、佩绶、腰带上的规定区分,也表明着不同的社会阶层。更重要的是,服装体现着某种文明秩序的变迁。记得上世纪80年代,某位中国领导人穿西装革履忽现中国电视新闻中,外国人为之目光一亮。次日,外国媒体的社论几乎口径一致:这次中国人的开放是真下了决心了。

想到这,环顾着电影散场时大街小巷的中国人大都穿着西服和茄克,感到中国已经在文化上走进全球化秩序中了。于是,我也不再与老外朋友纠缠于和服的“版权”,反而豁达了许多。

宁平城之战

汉光兴二年(晋永嘉五年、311年)四月,汉镇东大将军石勒于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杀晋王公大臣歼灭西晋军主力的袭击战。

光兴元年十一月,晋执掌朝政的东海王司马越因洛阳势孤日危,为保存实力,以南攻汉镇东大将军石勒军为名,率晋室重臣及甲士4万人,出屯项城(今河南沈丘),只留下右卫将军何伦等保护晋怀帝留守洛阳。二年三月,司马越死于项城,临死前将后事托于太尉王衍。随后由晋廷朝臣、军队10余万护送司马越灵柩准备还葬于东海(今山东郯城北)。四月,石勒率轻骑追至宁平城,汉军骑兵四面包围晋军,用箭猛射,10余万晋军无统一号令,只顾逃命,未被射死的也因自相践踏而亡,王衍及宗室诸王等皆被俘杀。留守洛阳的何伦闻知司马越病死,即奉裴妃、司马越子司马毗东撤。何伦等人及护卫军行至洧仓(今河南鄢陵西北)与石勒汉军遭遇,晋军大败,除裴妃、何伦几人逃脱外,司马毗及宗室48王全部被汉军俘杀。

点评:此战,石勒及时抓住战机,轻骑奔袭,终将晋室仅剩的核心力量基本歼灭,从而为后来合力攻破洛阳灭亡西晋创造了条件。

陈敏反晋之战

晋永兴二年(305年)至永嘉元年(307年),晋右将军、前锋都督陈敏起兵反晋,割据江南地区的作战。

太安三年(304年),陈敏因镇压石冰起义军有功,被封广陵相,自谓勇略无敌,渐有割据江东之心。永兴二年,东海王司马越为在诸王争权战争中打败对手,起用陈敏为右将军、前锋都督。陈敏见晋廷衰乱,遂于十二月据历阳(今安徽和县)起兵反晋,命其弟陈恢及部将钱端南攻江州(治今南昌),弟陈斌东攻各郡。晋扬州刺史刘机、丹杨太守王旷、江州刺史应邈皆弃城而逃。陈敏占据江东,自称大司马、都督江东诸军事,任命当地豪强、名士顾荣、周圯等40余人为将军、太守。并假称奉诏自长江入沔、汉迎接晋惠帝。时执掌朝权的河间王司马颙以张光为顺阳太守,率步骑5000向荆州增援。荆州刺史刘弘命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屯兵夏口(今武汉),南平太守应詹领水军为后援。陈敏令陈恢军直逼武昌(今湖北鄂州),刘弘令陶侃兼任前锋督护率军抵御。陶侃把运输船改作战舰,连败陈恢军。又与皮初、张光、苗光各军于长岐(湖北黄陂西南)迎击钱端。晋军以皮初率步军诱敌深入,张光、陶侃率步骑伏于岸上,苗光领水军藏舟于沔水之中,待皮初部诱钱端主力进入伏击圈后,水陆伏兵齐出,发动猛攻,大败钱端军。永嘉元年二月,由于陈敏刑政无章,顾荣、周圯等江东大族密遣使请晋征东大将军刘准发兵攻陈敏,己愿作内应。刘准即遣扬州刺史刘机等率部攻历阳。陈敏遣其弟陈昶率兵数万进屯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阻击。陈昶、司马钱广,系周圯同郡人。圯密使广将昶杀害。顾荣、周圯进而劝说陈敏部将甘卓出降,卓遂叛。陈敏自率万余人进讨甘卓,其军不战自溃,陈敏单骑北逃,至江乘(今江苏句容西北)被俘,斩于建业(今南京)。

襄国之战

汉嘉平二年(西晋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汉镇东大将军石勒击败西晋大司马、都督幽、冀二州诸军事王浚遣兵进攻襄国(今河北邢台)的作战。

嘉平元年十月,石勒统军屯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北),欲“雄据江汉”,消灭江南晋军。后因大雨连绵,疾疫流行,军中乏粮,遂纳谋士张宾北徙而据,先定河北,再图发展的建议,于嘉平二年七月北上,夺占襄国,随后命诸将攻掠附近冀州郡县壁垒,征集粮食物资。汉帝刘聪得报后加封石勒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从此,石勒称雄襄国,改变以往流动作战方式,开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时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人张豺、游纶拥众数万,占据苑乡(今河北邢台东北),受命于晋幽州刺史王浚。同年十二月,石勒遣夔安、支雄等7将进攻苑乡,破其外垒。王浚急遣督护王昌率诸军与辽西鲜卑段疾陆眷及段匹碑、段文鸯、段末枉等共5万人进攻襄国。鲜卑段氏军进屯渚阳(今邢台市东北),石勒遣将与之交战,皆败。段疾陆眷遂大造战具,准备攻城。石勒部众甚惧,诸将主张固守疲敌,待其退而击之。石勒用张宾及部将孔苌之计,于北城开突门(即暗门)20余道,在鲜卑军攻城时,待其队伍松懈,即命孔苌率精锐自突门出击,猛袭王浚军悍将段末枉部,不克而退。末枉追至垒门,为勒伏兵所俘。王浚军见悍将被俘,纷纷败退,孔苌乘胜追击,鲜卑横尸30余里,获铠马5000匹。段疾陆眷收集余众,退屯渚阳。石勒主动放还段末坯,并赠送厚礼重金,与段氏于渚阳结盟。段氏遂收兵撤还辽西,王昌亦返回蓟(今北京城西南),游纶、张豺投降石勒。石勒转攻信都(冀州治所,今河北冀县),杀晋冀州刺史王象。王浚势力从此衰落。

杜弢起义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战争中,晋永嘉五年(311年)至建兴三年(315年),蜀郡人杜弢领导流亡于荆、湘地区的流民的反晋战争。

永嘉年间,巴蜀流民分布在荆、湘之间,屡为官吏、土民所侵害。永嘉五年春,晋湘州刺史荀眺欲以造反罪杀尽流民,流民四、五万家被迫起义反晋,共推蜀中才子,时任晋醴陵令的杜弢为首领。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领湘州刺史。四月,杜弢起义军攻长沙(今属湖南)。五月,荀眺弃城逃奔广州,被起义军擒获。后伪降于征南将军山简,任广汉太守,击毙率众来攻的湘州郭察,南破零陵(今属湖南)、桂阳(今湖南郴州),东攻武昌(今湖北鄂州),杀晋官吏甚众。永嘉六年(312年),晋荆州刺史王澄屡攻杜弢,均被起义军击败。晋琅琊王司马睿遣周顗接任荆州刺史。建平流民傅密等投奔杜弢。杜弢别将王真(一说王贡)袭沔阳(今湖北沔阳西南),周颉狼狈失守。晋征讨都督王敦遣武昌太守陶侃、寻阳太守周访、历阳内史甘卓诸军共同镇压杜弢起义军,王敦进屯豫章(今江西南昌)为诸军后援。建兴元年(313年)八月,杜弢围周颉于浔水城(今湖北黄梅县西南),陶侃使明威将军朱伺救援,杜弢退保冷口(今湖北蕲春县西南蕲州镇东南)。陶侃随即又遣朱伺迎击杜弢,于赴武昌之路,大破义军,杜弢撤归长沙。陶侃继周顗任荆州刺史,屯沔江(今湖北武汉汉阳西南)。十月,陶侃又率周访等进击杜弢,再破义军。建兴二年(314年)三月,杜弢部将王真袭陶侃于林障(今湖北汉阳县东北汉江南岸),陶侃撤往滠中(今湖北孝感、黄陂二县以南)。周访救援陶侃,击败杜弢军。建兴三年(315年)二月,王敦命陶侃、甘卓等进攻杜弢,前后数十战,起义军伤亡甚大,杜弢向司马睿请降,司马睿任命其为巴东监军。然而晋军诸将依旧不断进攻,杜弢不胜愤怒,杀晋前南海太守王运,重新起义。遣部将杜弘、张彦杀临川史谢擒,攻陷豫章。三月,周访击张彦,斩之,杜弘奔临贺(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八月,陶侃与杜弢相攻,杜弢部将王真阵前投降,起义军溃散,杜弢逃走,死于途中。陶侃与南平太守应詹进占长沙。历时四年的杜弢流民起义终于失败。

赵平大秦之战

前赵光初三年(320年)六月,前赵车骑将军游子远率军平定氐、羌、巴、羯等起事之战。

前赵皇帝刘曜因部将解虎与长水校尉尹车暗中和巴酋句徐、厍彭联合谋反,杀解虎和尹车及厍彭等50余人。于是巴众起事反前赵,推巴酋句渠知为主,自称大秦,改元“平赵”。氐、羌、巴、羯各部落30余万人响应,关中大乱。刘曜以游子远为车骑大将军,都督雍、秦征讨诸军事,并用其计谋,恩威并施,先大赦天下,宽释民心。游子远统军进驻雍城(今陕西凤翔东南),反叛者有10余万投降;军至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安定反叛者全部投降。接着攻克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向陇右(泛指陇山以西)进军。氐、羌首领虚除权渠不服,据险抵抗,连续五战均败。权渠子伊余遂自率5万精兵攻至前赵军垒门,游子远坚壁不战,伊余久而骄怠。游子远乘其不备,利用大风沙尘,率众出击,大破氐、羌军,生擒伊余,俘其全部部众。权渠被迫投降。刘曜把权渠诸部落20余万口迁到都城长安(今西安西北)。

点评:此战,刘曜采用游子远之策,先行宽赦分化,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多数氐、羌等民众相继归附;尔后审时度势,对少数抗拒者伺机掩击,终于平定关中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