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地理概况(上)(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15386500000014

第14章 四大洋地理概况(2)

【交通运输】

航运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海运航线主要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海底电缆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902年由英国敷设的,1905年美国在太平洋也敷设了海底电缆。目前加拿大至澳大利亚,美国至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香港至菲律宾与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都有海底电缆。近年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历史】

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叫开的。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尔启航,西渡大西洋,他们要找到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12月13日船队到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湾稍作休整后,便向南进发,1520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此后,船队发生了内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麦哲伦镇压了西班牙船队发起了叛乱,船队继续南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又经过3个月的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洋,原面积1亿8,130万平方公里,在南极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1亿5,555万7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028米,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它从美洲西岸一直延伸到亚洲和澳洲的东岸.它同时是岛屿、海湾、海沟和火山地震分布最多的海洋。

世界上的海洋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北冰洋。现在太平洋是最大的洋。不过美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正在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靠近。所以太平洋正在变小,相应大西洋正在变大。

世界最大的洋

太平洋南起南极地区,北到北极,西至亚洲和澳洲,东界南、北美洲。约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积,不包括邻近属海,约为一亿六千五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面积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积超过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地球陆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深度(不包括属海)4280米。西太平洋有许多属海,自北向南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东亚大河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经属海注入太平洋。西经150°以东的洋底较西部平缓。西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群岛。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雅浦和帕劳;自帕劳向东延伸至俾斯麦、所罗门群岛和圣克鲁斯;最后由萨摩亚群岛向南至汤加、克马德克、查塔姆和麦夸里。由于北部陆地与海洋的比例高于南部,以及南极洲陆地冰盖的影响,北太平洋的水温高于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无风带和变风带海水的含盐量低于信风带。对太平洋垂直海流影响最大的是南极大陆周围生成的冷水。极地周围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后向北蔓延构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层。深层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较鲜明的洋流自南极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该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携冷水流向东然后在两半球均流向极地。深海环流受邻近洋流会聚区表层海水下沉的影响。在太平洋热带会聚区分别在南北纬35°至40°之间,距赤道越远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会聚区在南纬55度至60度之间。

3.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Ocean)

【概况】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西南以通过南非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线与大西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的东经146°51′,线为界,与太平洋相接。印度洋是世界第3大洋,面积7492万km2,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l /5。印度洋的平均深度3897m,仅次于太平洋,居第2位。

印度洋最深处在阿米兰特群岛西侧的阿米兰特海沟,深9074m。印度洋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没有突出的边缘海和内海。与亚洲相滨临的印度洋的北部,因受亚洲西部和南部岛屿、半岛的分隔,形成许多边缘海、内海、海湾和海峡。主要边缘海有安达曼海、阿拉伯海;主要内海有红海;海湾有孟加拉湾、阿曼湾、亚丁湾;主要海峡有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轮廓,北部封闭,南部开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线曲折,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第二,印度洋底展布着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东经90°海岭,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构成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体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范围内,故被称为热带海洋。

第四,由于印度洋与亚洲大陆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风洋流。

【海底地貌】

印度洋海底地貌错综复杂,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东部尚有东印度洋海岭和岛弧、海沟带,在海岭、海丘、海台之间分布着许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岭、阿拉伯一印度海岭、西南印度洋海岭和东南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延伸,一般高于两侧海盆1300—2500m,平均宽度达800km 左右,由于被一些与之垂直或斜交的断裂带切断错开,中脊裂谷表现时断时续的特征,因此中印度洋海岭形态崎岖破碎。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岭,高度较大,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中印度洋海岭从罗德里格斯岛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岭,经爱德华太子群岛,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至圣波尔岛向东南连接东南印度洋海岭,再向东连接太平洋一南极海岭和东太平洋海岭。印度洋海底除中脊海岭外,还有许多近似南北向的构造带。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绵延很远,其中东印度洋海岭,走向与东经0°;线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条海岭。它北起北纬10°;附近的安达曼群岛,南至南纬3l°;的断裂海岭,长约5000km,东西宽约150~250km。由于它沿着东经90°;分布,故又叫东经90°;海岭或卡彭特海岭。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将印度洋分成三个海域。第一,东部海域区被东印度洋海岭分割,两侧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纵贯,北部为恒河水下冲积锥所掩盖的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与深海沟相接,东南部被海岭、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复杂。第二,西部海域区海底地貌最复杂,它被海岭和岛屿分割,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第三,南部海域区海底地貌比较简单,分为三个海盆: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一东印度洋海盆。印度洋大陆架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狭窄,大陆坡的坡度也较小,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是大陆隆或海台较多且分布较广。印度洋大陆隆有的是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于深海平原边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分异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桑比克海台,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亚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纳彻腊利斯特海台。印度半岛西侧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气候和洋流】

印度洋气候的特征

印度洋气候具有明显的热带海洋性和季风性特征。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范围内,南纬40°;以北的广大海域,全年平均气温为15—28℃;赤道地带全年气温为28℃,有的海域高达30°;C。比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气温高,故被称为热带海洋。印度洋气温的分布随纬度改变而变化。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气温为25~27°;C,冬季气温为22~23℃,全年平均气温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红海一带,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而索马里沿岸一带的气温最热季节一般不到25℃,前者与周围干热陆地的烘烤有关,后者乃西南风吹走表层海水,使深层冷水上泛,降低气温的结果。在印度洋南部,夏季气温,在南纬20°;附近为25—27℃,甬纬30°;附近为20~22℃,南纬40°;附近约15℃,南纬60°;附近在0℃、左右;冬季气温,南纬20°;附近22~23℃,南纬30°;附近15~17°;C,南纬40°;附近为12~13℃,南纬60°;附近低达一10°;C。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带最丰富,年降水量2000~3000mm,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 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风盛行的夏季,而东北风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较少,是热带季风分布区。红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约100~200mm,为热带荒漠气候区。南印度洋的广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1000mm 左右。

气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印度洋北部与亚洲毗邻,随着季节更替,海陆热力差异造成气压梯度的变化,以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了世界上显著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洋主体位于北纬30°到南纬40°之间,获得太阳辐射热量较多,因而气温高。印度洋北部三面被陆地环绕,几乎不受寒流的影响,澳大利亚向南突出只达南纬35°;使大洋东岸寒流发育程度和影响范围都较小,加强了北部的热带海洋性气候。

2.大气环流

对印度洋气候影响最大的气压系统有:印度低压、赤道低压、蒙古高压和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冬季(1月),在蒙古高压影响下,印度洋北部吹东北季风,风向与东北信风一致,这时印度洋北部气温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东南信风,东北季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强烈多雨的热带辐合带。夏季(7月),太阳直射点北移,蒙古高压被印度低压所取代,来自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的东南信风,经过高温高湿的赤道海域,进入印度洋北部时转为西南季风,气温增高,降水量也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