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高新科技的开发
15379400000029

第29章 热带气旋、台风、“台风眼”与风暴潮

在南北纬23.5°之间的赤道低气压区及其附近海域,海水经常被强烈的阳光直射,蒸发量非常大,当海面的水温上升到26℃~27℃以上时,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上升气流。该气流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会凝结而形成暴雨,同时水蒸气在凝结过程中还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该气流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可成为一股旋转上升的气流,气流的旋转方向在北半球为逆时针方向,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

这种强大的旋转上升气流被称为热带气旋。由于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保持一定偏转角,热带气旋的生成范围有时可扩大至南北纬30°之间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纬度再高的海域因为没有高温海水为其提供足够的能量,所形成的上升气流一般都不够强大,也难以长时间地维持,很难形成热带气旋。而南北纬5°之间的赤道海域,虽然水温很高,但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较小,热带气旋也很难形成。

热带气旋形成后,大多以每小时十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的速度在海上缓慢移动。气旋周围除携有狂风外,经常还伴有暴雨或大暴雨,同时由狂风掀起的巨浪,可引发沿海的风暴潮,给海上航行的船只以及沿海港口设施和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热带气旋的等级

中国气象局自198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是根据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将其分为4个级别:气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为7级、风速不超过34海里/小时(62千米/小时或17.1米/秒)时,称为热带低压;中心附近风力8~9级、风速34~47海里/小时(63~88千米/小时或17.2~24.4米/秒)时,称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风力10~11级、风速48~63海里/小时(89~118千米/小时或24.5~32.6米/秒)时,称为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12级以上、风速≥64海里/小时(≥119千米/小时或≥32.7米/秒)时,称为台风。台风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人民对12级及其以上强热带气旋的称呼,在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区被称为飓风,在印度洋沿岸则称为旋风。

全球每年形成的强热带气旋数平均约45个左右,比较集中地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东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南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澳大利亚西北海区等8个海域,其中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的洋面的生成机率最高,平均每年约18.5个。

台风的等级

1971年美国工程师萨菲尔和国际飓风研究中心主任辛普森博士根据飓风的中心气压、中心附近风速以及可引发的涌浪高度等特征,将飓风再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

我国过去对台风不进行分级。自2006年起,气象部门根据台风的风力大小,将台风分为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3个级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2~13级、风速32.7~41.7米/秒的称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15级、风速41.7~50.7米/秒的称为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超过16级、风速超过51米/秒的称为超强台风。

“台风眼”

热带气旋的中心区为气流急剧上升的低气压区,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台风眼”。“台风眼”内的风力不像其外围那样强,也不常出现暴雨,“台风眼”的周围才是风速最大的狂风暴雨区。再向外,则风速又逐渐减弱。

气旋中心的气压越低则风暴越强。

风暴潮

风暴潮也称气象海啸或风暴增水,是指由台风、强气旋、气压骤变等原因而引发的海平面异常变化。该变化若恰逢大潮汛期,会使局部沿海显著增水,导致海水暴涨,结果会给沿海地区的港口设施和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风暴潮的形成原因为:强气旋中心的低气压可导致海平面局部突起,该突起在强风的持续作用下波浪将不断增高,由此而形成的大浪传播至沿海浅水域后可变成滔天巨浪,引起海水暴涨,形成具有巨大破坏力的风暴潮。据记载,造成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的风暴潮在孟加拉国曾发生过3次,印度、日本各发生过1次,新中国成立前也曾发生过1次。1970年11月12日发生在孟加拉国吉大港一带的风暴潮,海水骤涨高度达6米,造成20万人死亡,100万人流离失所。

海龙卷

海龙卷即发生在海上的龙卷风,是由一股偶尔生成于海上的柱状气旋形成的。该气旋势力强大,下起海面,上接云层,风速可达80~160千米/小时。由于其旋转强烈,中心气压非常低,因而可将气旋中心的空气、水蒸气甚至少量海水都一起带向高空,形成一条下接海面、上接低垂乌云、颜色昏暗、在海上缓缓移动的柱状气旋,人们常将其称为“海龙卷”,沿海居民也称其为“龙吸水”。

海龙卷的中心气压低、旋转力强、风速大(最大风速可超过100米/秒,甚至高达200米/秒,而12级台风的风速也只有33米/秒),因而能对航行中的船舶等造成极大的危害。但其气旋范围通常只有数十米至上百米,持续时间一般也只有几十分钟,至多也不过数小时,因而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远不像台风那样严重。全球每年可形成“海龙卷”近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