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浩瀚无垠的宇宙
15378200000019

第19章 中国古画中关于UFO的记载

UFO不但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大量的记载,也有人对它题画作记。清末著名画家所作的《赤焰腾空》图就是其中的一例。

《赤焰腾空》图上画着南京朱崔桥头站立几十个人,那些穿长袍马褂、拖着长辫子的人们,扶老携幼,议论纷纷,翘首仰望屋顶上空高悬的卵圆形“赤焰”。在这幅图画上,还有作者吴友如亲笔撰写的一篇题记,相当具体而详细地描述了这一“赤焰”的特点。题记原文如下:

“9月28日晚间8点钟时,金陵城南隅,忽见火毯一团,自西而东,形如巨卵,色红而无光,飘荡半空,其行甚缓。维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举头仰视,甚觉分明。立朱崔桥上翘首驻足者,不下数百人。约一炊许,渐远渐灭。自有而无,甚属泻滞,则非星驰可知。有谓为儿童放天灯者,是夜风向北吹,此球转向东去,则非天灯又可知,众口纷纭,穷于推测,有一叟云:是物初起时,微觉有声,非静听之不闻也。系由南门外腾越来者,嘻异矣。”

从上述题记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图中那个火毯(球)就是不明飞行物,这个火球“形如巨卵”,“初起时微沉有声,非静听不闻”,当时“浮云蔽空,天色昏暗”,火球“色红而无光”,但观者“举头仰视甚觉分明”,从火球飞行的速度、过程、路线和特点看,它“由南门外腾越而来”,“飘荡半空”,甚至在空中停滞了一会儿。

还应该指出的是,该图作者对“赤焰”进行了分析:一是把“赤焰”飞行的特点同流星相比较,排除了是流星这一说法的可能性;二是根据飞行方向与风向的矛盾,否定了此物是儿童所放天灯的猜测,从而肯定它是一种未知的飞行物,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是很深入和中肯的。

这幅图人物画得也相当生动,画面上描绘了近50个人物,有的惊愕,有的兴奋,有的静观,有的议论,有的注意谛听别人的介绍,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人们发现奇特的不明飞行物时的轰动场面,跃然纸上。

有人认为《赤焰腾空》是最早的UFO图画,其实不然,只能说更早的还未发现,或无法确认。如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狼山亡发现了大批岩画。有一幅岩画描绘了两个桃形的头状物,其面部有两个圆形的“眼睛”。眼睛也被桃形轮廓所包围,宛如戏剧中孙悟空脸谱,但又没有鼻子和嘴。在头状物的四周,刻画着大量的球形体。这些球体是否表示外星人乘坐的飞行器呢?还是表示这些神来自宇宙天体?有些研究者认为:“这是祖先想像中的神灵圣像”,从而称这类图画为《天神图》。

然而,在韩乌拉山峰下东边沟口也有一幅奇异的头像图。其中的一个头形体面部长着两个不同的眼睛和方形的嘴,头上长着无数棒状体,和前幅岩画一样,头形体四周也刻着大量的球状体。

难道这也是祖先想像中的“神灵圣像”吗?为什么这类奇异的图形中都要刻画球体呢?有意思的是,这幅图画中还刻着“大唐”的字样。如果图画与题字是同人同时所作的话,我们不禁要问:唐代时我国文化已相当发达,佛教、道教在我国已十分流行,从题字的字体来看,作者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水平的。那么,既然作者要刻画神灵圣像的话,为什么不刻画佛像或道像,反而要刻画这样无法理解的、完全是想像中的图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