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15377600000042

第42章 三维归因

凯利,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成长于加利福尼亚州。194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勒温指导下获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他先后任教于密歇根、明尼苏达和耶鲁等大学从事社会知觉、交往和最小社会情境的研究。197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67年他在海德的归因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归因过程中要涉及三个因素:(1)行为对象,即人或物;(2)行为者(本人);(3)所处的背景或情境。

对某一特定事件判断的归因是否合理,根据三方面的信息:一致性(他人在同样情境中的行为),一贯性(行为者本人在其他场合下的行为)和独特性(行为者是否随对象的不同而异)的行为反应。例如,判断一个人看电影发笑的原因时,就要了解(1)在看所有电影时,他是否都发笑(独特性);(2)在其他场合或情境是否也发笑(一贯性);(3)在看这部电影时,其他人是否都发笑(一致性)。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阿瑟对预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发现三维归因理论过分强调逻辑性,成为一种理想化的模式,脱离了普通人的归因活动实际。原来,普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期望、需要对行为结果进行归因的,不像三维理论要用统计分析等繁复的方法。